文/张强强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文化点心铺“:写文人,读诗词,讲故事,这里只讲跟文学有关的事情
李白一生崇拜谢眺,然而他所崇拜的却不是门第名誉之类的东西。这不是放荡不羁的李白所看重的。真正令他为之折服,甘愿一生低首的是谢眺飘逸空灵的诗作,是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风格。
谢眺,东晋著名诗人,尤善五言诗。在盛唐王维等著名五言诗人出现之前,他的五言诗清丽脱俗,称得上是诗坛的上上品。他出生于南朝历经数百年而不衰的四大门阀之一的谢家,身份高贵,天赋过人,早早地就在文坛上闯出了“小谢”的名号。
对于谢眺,李白的崇拜之情简直难以言说。为了拉近与谢眺的距离,李白一生痴迷宣城,将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留在了如诗如画的江南。那么,李白为什么如此崇拜谢朓呢?谢眺的一首经典诗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或许可以为我们道出答案。全诗如下: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早已取代四言诗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这一时期的五言诗,虽然没有佳篇,而以佳句居多,然而却为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唐诗”的到来蓄积了蓬勃的力量。
谢挑的这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清丽脱俗,绝美无比,是当时五言诗中难得的佳作。在一个春天,谢眺接到任命,出任宣城太守。他从金陵出发,逆江向西而行到宣城赴任。在途经长江沿岸的三山之时,他写下了这首名篇。诗题中的“三山”是一座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
首句“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分别借用汉末诗人王粲《七哀诗》中“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和西晋诗人潘岳《河阳县诗》中“引领望京室”的诗意。诗人在前往宣城的路上,离家越远,思乡之情便越切。
于是,他登上三山,回望建康。此情此景,与当年王粲在灞涘回望长安,潘岳在河阳回顾洛阳的场景何其相似?想当初,当王粲和潘岳也和此刻的诗人一样,心中不仅怀着对故国的无比眷恋,还有对清平治世的渴望。
诗作次六句“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是写诗人登上三山后所见到的长江两岸的风景。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句堪称整首诗的灵魂所在,使诗作清丽绝伦,流传千古。
极目远眺,建康城中皇宫和贵族宅邸的飞檐金碧辉煌,参差不齐,在傍晚日光的照耀下清晰可见,正是“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虽然作者深知已离开故乡很远,但还是忍不住想要从中寻找自己的旧居,这也算是人之常情吧。
不经意间太阳已经西斜,眼前的景色令人沉醉,在谢眺的笔下,这番美景化成了“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灿烂的晚霞铺满了整个天际,宛如一匹散落的锦缎。余晖之下,清澈宁静的大江与天相接,犹如一条纯净的白练,清丽无比。
这组比喻历来为后人称道,它从大处写景,色彩对比绚丽,“绮”、“练”这两个喻体的使用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这与黄昏时平静柔和的情调十分和谐。此外,动词“散”和“静”的使用,十分准确生动。晚霞是铺开的,是分散的,大江只有平静时才能“静如练”。
如果说“余霞”两句是用大笔晕染江天一线的景色,那么“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两句则是以细笔点染美景。喧闹的归鸟齐齐落在江中的小岛上,各色野花开遍了整个郊野。云霞与江水,群鸟与繁花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明净清丽的水墨画。
然而如斯美景没有消减诗人的思乡之情,反而更添愁绪。“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望着天空中归巢的小鸟,诗人心中不禁闪出半路折回的念头。一想到自己此去,还乡之日可能遥遥无期,泪珠便不受控制地洒落。每个人都依恋故乡,如此长久的别离,谁能保证浓密的黑发在变成白发之前一定能返回故乡呢?
这首诗写景,色调绚烂纷繁,满目彩绘,所以李白每逢盛景,总是会说到“恨不能携谢眺惊人诗句来!”整首诗写情,单纯柔和,清丽婉转,温柔唯美,将视觉的画面美与听觉的韵律美合二为一。此时,诗歌的盛世还没有到来,就当时来说,这首诗的水平足以冠绝古今。
然而,这首诗不过是谢眺才华横溢的一个小小佐证而已。除了这首诗之外,谢眺还创作了无数动人的诗篇。在诗歌的盛世还没有到来之前,用“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来形容谢眺一点也不为过。由此我们也可以窥探到一些李白为何如此崇拜谢眺的原因了。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图片的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