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隔五里寬,橋跨萬安渡。
解醋爲潮時,筏基種蛎固。
潮起千层雪,日落百丈虹。
天塹變通途,凭欄思蔡公。
--《萬安橋·秋忆》·海滨
洛阳桥,一头连着泉州洛江区,一头连着惠安,这座五里长桥,创造了古代建造梁式石桥的成功经验。所以由宋一代, 泉州桥梁建筑空前兴盛,著名的安平桥、石笋桥、顺济桥、盘光桥等相继建成,因而得到了“泉州桥梁甲闽中”的美誉,文人墨客也写了大量诗文,传颂千秋,历久不衰。连京剧传统剧目,也以此作为题材,描述了当年建桥之艰巨,以及桥成之后“三百六十行过桥”的欢乐情景,感染了观众,使洛阳桥更加名闻天下。
洛阳桥石碑
未踏长桥,先访蔡公
说到洛阳桥,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蔡襄。蔡襄,福建仙游人,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书法“宋四家”。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卒赠吏部侍郎;乾道年中,又赐谥“忠惠”。
蔡公祠
蔡襄祠,亦名“蔡忠惠公祠”,始建于宋朝,据传是在洛阳桥竣工不久后建成的。《万安渡石桥记》碑勒石之后不久,当地人民为缅怀蔡襄在泉为官造福一方、为修建跨海长桥竭尽心智的功绩,自发捐献立祠,用以纪念他一生为官忠正、造福人民而奉敬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的附属文物。
蔡公祠内
踏五里桥,听千年足音
洛阳桥就在距蔡公祠不到十五分钟的行程,洛阳桥头最显眼的就是桥亭,还有桥亭里的石将军。桥上现存亭2座,石将军2尊,石塔5座;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也因此称之为“万安桥”。
桥头石将军亭
桥的中段有一处碑亭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中亭傍有崖刻“万安桥”、“万古安澜”和12方碑刻。在亭前方,有一座石垒锥塔,为定风塔。几棵老榕,在桥上自然形成一处绿荫,很多游桥的人走累了,便在在此休息。
西川甘雨
万古安澜
桥中的绿荫
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由于当时洛阳江潮狂水急,桥基层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成功地采用了“筏形基础”和“种砺固基法”,在全世界史无前例地解决了建造大型石桥的基础工程,九百多年前就率先建成了一座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在全国堪称第一的海港大石桥,而且一直保留到,成了泉州人民的骄傲。在泉州,“站着象东西塔,卧倒象洛阳桥”的俗话,代代相传,而且远播海外,不是没有道理的。
长桥
长桥的一端是惠安
月光菩萨默默守护
在连接洛阳桥的一头,惠安境内,有一尊巨型石雕蔡公像,以纪念蔡襄修建万安桥的功桥,精美的石雕是惠安人的传统手工,更是闻名于世界。
蔡襄石雕像
如今的万安桥,方便了泉州与惠安两地通行,而走五里长桥,不仅是通往,也是缅怀先贤,思古的情怀。络绎不绝的过桥人,踏出千年的足音,也走平了桥上的青石,奔碌于生活的两端。
桥上往来 人
赤脚老人过长桥
桥上的车与人
生态红树林,白鹭海鸥齐飞
洛阳桥堤下生长着一大片珍贵的红树林,这些生长在江海滩涂上的灌木丛林,学名叫秋茄,海榄,桐花树,白骨壤。它们一棵棵、一排排静立于滩涂上,根系发达,相互交织缠绕,连成片,似铜墙铁壁,坚不可摧。有如钢骨铁爪,深插江底,显示出了顽强地生命力。
红树林
红树林生态引来一群白鹭
红树林能净化由陆地流入的污染源,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有效的滞留陆地来沙,促淤保滩,减少近海域的含沙量和赤潮。它能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的转换,为江海鱼贝类、鸟禽提供良好地生产发育环境。灌木林区内潮沟发达,能保护着水中生物,为小海生物,鸥鸟类提供可靠稳定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并能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觅食,生产,繁殖。由于红树林生长于亚热带和温带,是候鸟的越冬场所和迁徙的中转站,大批候鸟也在次繁衍生息,维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三鹭成行
洛阳江上的白鹭群
万安桥上的月光菩萨千年守侯,保佑来来往往的行人。足音回荡在这座古城的洛阳口入海口,世世代代泉州人生息繁衍。桥,是通途之道,是人类智慧在与自然的博奕的衍生成果;桥,也是一座城市对古老历史的见证。
END
图/文:海滨
专栏作家:iSea海滨 更新时间:2016.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