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阁
宋•王安石
飞甍孤起下州墙,胜势峥嵘压四方。
远引江山来控带,平看鹰隼去飞翔。
高蝉感耳仿妨静,赤日焦心不废凉。
况是使君无一事,日陪宾从此倾觞。
清风阁,史载为北宋初期泰州知州曾致尧所建,原址在古州署衙附近。现重建于泰州桃园内,为宋式三层八角重檐,阁高约二十米,与望海楼隔河相映,登临此楼,清风徐来,可领略一代名相遗风。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为官扬州期间,多次经过泰州,并登临清风阁,留下这一首诗歌,亦是和泰州有着不解的缘分。
这首诗歌应该是王安石早期作品。从格律上来看,重字较多,分别是“飞”、“日”,这是应该避免的。从内容上看,有刚出茅庐的雄心壮志与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首联,气势逼人,格调较高,有凌云之志。点出清风阁的位置,位于北城墙根上。同时,也写出海陵城墙的气势雄浑,极言其城池坚固,战略位置突出。海陵自古被誉为“水陆要津”,“咽喉据郡”,它的胜势峥嵘,足以气压四方。
颔联,则是将视野由远及近,站在清风阁上,俯视古城墙下面的护城河。“控带”是说泰州的凤城河垣环水抱,濠深浪阔,形势非常险要。平看,言清风阁之高。只需要平看,就能看到鹰隼在眼前盘旋飞翔,尽情展示着凶猛的力量。
颈联,进一步拉近镜头,对着清风阁旁边的高树。树上面的知了,在耳边声嘶力竭的鸣叫,仿佛故意要妨碍我的清静;烈日如此猛烈,然而即便在阁楼上,却也不能消除我心中的凉意。点出登阁的时间:夏日午后。
尾联,站在清风阁上反思每天的生活:况且州郡的长官也没有什么事情,不过每天陪着主人和宾客,帮他们倒酒罢了。
这真是无聊透底的生活,与王安石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为官思想格格不入。此前,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他高中进士第四名,被授淮南节度判官,来到扬州为官。不曾想,整日地陪酒应酬,与他的志向相去甚远。所以,才在登临清风阁后,留下这一首诗歌,表达他郁闷的心情。清风阁的“清风”二字,触动了他内心柔软的情怀,与他两袖清风,为民做事的处世态度不谋而合。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淮南节度判官任满之后,他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而请求调为鄞县知县。因为他是一个实干家,想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做一点的事情。在鄞县任上,王安石,兴修水利、扩办学校,政绩卓著。
即便在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他也是就事论事,从国家变富变强的角度出发,而不为自己谋私利。与后来的新党,完全是两个概念。
王安石主要精力放在了政治改革上,文学只是业余消遣而已。而仅仅是这稍微的一消遣,却跻身于唐宋散文八大家,真正是全方位的高人。苏东坡倾其一生填词,才获得了无上的荣誉。倘若,王安石专注填词,也许成就未必就比苏东坡差。
他的一首《桂枝香·登临送目》,已经摆脱了小情小调,融入历史元素,从而具备了豪放引路风范: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他的绝句更是厉害,比较著名的《泊船瓜洲》,其“春风又绿江南岸”之句,无疑是每年春日里最火的一句诗。另有《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以及《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足以看出他的才气。
王安石初出茅庐的这首诗,已然彰显出他心忧天下的胸怀与气度。海陵清风阁照亮了他的“清风”气节,见证了他的为官之路,最终与他的美名,一同镌刻在史书上,相得益彰。
-作者-
作者简介:严勇,文学硕士,主攻唐宋诗词的整理与研究,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已出版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散文集《读书旅行》。公开发表文章二百余篇。《泰州晚报》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