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朝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大都会有同样的感悟:明朝,是一个特别注重气节的朝代,也正因这种气质,明朝在崩溃之际,依然让人荡气回肠。
荡气回肠的故事,曾经发生在肇庆,那便是南明永历皇帝在肇庆登基称帝、抗击清军的历史。当中有一位名声赫赫的理学家曾南下肇庆,投奔永历,希望能协助永历皇帝守住明朝的大旗,他就是王夫之。
▲ 王夫之画像
但孱弱的南明始终没能抵挡住历史的滚滚洪流,它的悲剧性结局仿佛是既定的,王夫之的《晨发端州与同乡别》向世人描绘了此情此景。
晨发端州与同乡别
海甸见新草,故园入春心。
天涯共萋萋,谁能辨浅深。
寒潮落沙影,晓塔郁层阴。
日南绝征雁,桂水孤归禽。
遥分前渚泪,共湿故人襟。
为了抗击清军,他来到了肇庆
王夫之(1619—1692)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字而农,号羌斋,湖南衡阳人。曾为抗清南下肇庆,投奔南明小朝廷。因晚年屏居于湘南衡山的石船山中著书立说,故世称“王船山”或“船山先生”。王夫之生于明清易代之际,少读儒典,关注时局,喜问四方之事,并对前人的思想文化著述穷极考究,独有创见。他的著作,在清末民族运动和民主运动兴起时,曾引起思想界极大重视。王夫之与肇庆结缘,始于1648年冬。当时,他因为与好友在衡山组织武装抗清活动受挫,遂主动南下肇庆,投奔南明永历王朝; 并得朋友举荐,曾先后在永历朝廷任翰林院庶吉士、行人司行人(执掌朝廷礼仪事务的长官)之职。
▲肇庆丽谯楼(永明宫)
▲ 永历皇帝与大臣议政场景
在肇庆期间,王夫之奔走联络各地忠义之士,多次与瞿式耜、方以智等抗战派大臣商议抗清大计,还上表进谏,谴责党争,力主团结对敌。为此,他曾横遭谗言诬陷。
永历五年(1651),目睹南明朝廷的偏安溃退,由激愤而失望的王夫之弃官经桂林返回原籍;誓不剃发降清,辗转流徙于湘南山地,隐姓埋名著书授徒,不再复出江湖。
即便饥寒交迫,他仍誓不降清
二十多年后的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举兵反清,兵至衡州称帝,特请王夫之为他写《劝进表》,王夫之严词拒绝。他认为“以其人国仇也,不以私恩释愤”,即逃入深山抗召,充分表示了对大汉奸吴三桂的公然蔑视。
▲ 岳麓书院船山祠
之后直到去世前几年,虽然清朝各级政要曾多次上门送礼劝诱他出山,但王夫之坚辞不受,还自称“南岳遗民”,彰显了令人崇尚的家国情怀与民族气节。
王夫之一生著述甚丰,饶具影响。他的《周易稗疏》拨迷引正,学术成果斐然,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誉为“故言必征实,义必切理,于近时说《易》之家为最有根据”。
▲ 王夫之《宋论·光宗》手稿,湖南省博物馆藏
他所坚持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宗旨,以及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操,对后来的谭嗣同、梁启超等变法自强精神领袖,产生过积极的思想影响。晚年的毛泽东也喜欢读他的著作,一部《船山遗书》常备案头。
▲ 王夫之《船山遗书》
是学者,更是大儒
虽然他以正统道学者自任,但后人还是尊称他为大儒,而王夫之的思想认识,却并没有为孔孟之说所困而自有主张。他的认识论,始终站在唯物论的基础上,承认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总是有所局限,所以必须能动地去看待客观规律;他的社会人生观,也始终站在入本主义、人道主义的立场,倾向重视民意民生。
他总结历史教训, 探究民族兴衰规律,大声疾呼告诫后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因此,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中,他与顾炎武、黄宗羲一起被称为“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他的主要著作,遍涉人文领域,至今流传于世;其中的《永历实录》,仍然是今天我们研究南明历史和当时笼庆世态的必要参据。凄苦飘萍,却矢志不渝的一生
●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张献忠所部攻克衡州,艾能奇招纳地方贤能,拘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为人质。王夫之刺伤自己的脸和腕,伪伤救出其父王朝聘。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王夫之听闻崇祯皇帝自缢,作《悲愤诗》一百韵(已佚)。
●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三月,王夫之结识抗清将领堵胤锡。秋,王夫之为避免镇将纵兵剽掠,与父兄逃到耒阳、兴宁、永兴。
●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朱聿键在汀州为清兵执杀,王夫之再续《悲愤诗》一百韵。只身赴汀阴找章旷,请章旷调和何腾蛟与堵胤锡的矛盾,协同作战和联合农民军一起抗清,并对军队后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未被章旷采纳。
● 南明永历元年(1647年)春,孔有德率军攻陷湖广各地,王夫之往湘乡。四月,王夫之与好友夏汝弼投奔永历帝被困在湘乡西南的车架山,作《哀歌示叔直》。五月,清军攻陷衡州,王夫之全家逃散,父王朝聘、叔王廷聘、二兄王参之及叔母在战乱中死亡。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嘱其子女要抗清到底。
● 永历二年(1648年)王夫之有志于《易》。十月,王夫之与夏汝弼、管嗣裘、僧性翰在南岳方广寺举行武装抗清起义,后战败。王夫之的《河田营中夜望》诗记其事。冬,王夫之至肇庆投奔永历。
● 永历三年(1649年)王夫之结识了瞿式耜、严起恒、金堡、方以智等。秋,在德庆,者胤锡授所作《军谣》十首。
● 永历四年(1650年)春,王夫之至梧州伤永历朝行人司行人介子。四月,为营救被诬陷下狱的金堡,三次上书弹劾王化澄,王化澄欲杀王夫之,被义军将领高一功所救,逃桂林投瞿式耜。八月,清兵至桂林,王夫之夫妇逃到永福,困于水砦,断食四天。
● 永历五年(1651年)正月,王夫之与妻郑氏,侄王敉回到衡州,避居双髻峰续梦庵,誓不剃发。
● 永历六年(1652年)春,李定国大败清军,收复广西。八月,李定国进军湖南,收复衡阳,派人请王夫之。王夫之有鉴于孙可望把持永历朝政,犹豫不决,没有成行。
● 永历七年(1653年)李定国抗清功绩昭著,被孙可望忌嫌,李定国率部从湖广退回广西,清兵再占湖广,王夫之避居耶姜山。
● 永历八年(1654年)王夫之被清廷侦缉,被迫离开耶姜山,变姓名为瑶人,流亡常宁,为常宁文士讲授《周易》、《春秋》。
● 永历九年(1655年)王夫之流亡至兴宁,寓荒山僧寺,为学者讲授《春秋》。八月,王夫之完成《老子衍》,这是王夫之第一部理论著作。
● 永历十年(1656年)三月,王夫之完成《黄书》。冬,王夫之从常宁返回衡阳,有诗《重登双髻峰》。
▲ 位于衡阳县曲兰乡湘西村的王夫之故居
此后的王夫之,就在衡阳的湘西草堂里,呕心沥血著书立说,把笔变成一个个忧愤的文字,以一个文人的心态,诉说着一个武士的失败。
当然,令后人欣然的是,王夫之不是写“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李后主,满纸文章并不是忧愤,而是一座座高山,绽放着思想的火焰。
壬申年(1692年)正月初二午时(2月18日),王夫之在湘西草堂溘然长逝,终身没有剃发。他说过,明朝不复兴,他就不剃发。十月,王夫之葬衡阳金兰乡高节里大罗山。墓碑镌“遗命墓铭”如下:“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字而农葬于此,其左则继配襄阳郑氏之所袝也。自为铭曰:抱刘越石之孤忠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衔恤以永世。”
这是王夫之他自己题的墓志。他在自题墓石中特别告诫儿子“墓石可不作,徇汝兄弟为之,止此不可增损一字。行状原为请志铭而设,既有铭,不可赘作。若汝兄弟能老而好学,可不以誉我者毁我,数十年后,略纪以示后人可耳,勿庸问世也。背此者自昧其心。己巳九月朔书授攽”。
墓志铭所说的“戊申纪元”,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即明朝开国的时间。表明他至死仍认为自己是明朝臣子,绝不向清廷低头的决心。
好一位铮铮铁骨的汉子。
来源:文化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