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重看了影片《苦菜花》,接着看了崔永元电影传奇。崔那个主要是作者冯德英回顾小说创作过程,从中得知小说《苦菜花》原叫《母亲》。冯那年才18周岁,一个仅读过5年小学的青年人,能写出几十万字有影响的小说,了不起!回忆中,冯谈及影片不多,只说“影片作了简单化”处理,流露不满意之感。我想大概跟当年拍摄时代有关。影片八一厂1965年拍的,在那个“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时代,作为电影编剧的冯德英,为了完成“命题”作文,不得不简化小说中的各种人物,中日民族矛盾也只能被一定程度地淡化,阶级矛盾要突显出来,“母亲”自然成为因仇恨而奋争的革命化身,“曲云”不当主角谁敢当呢?
影片围绕王、冯两家的仇恨渊源展开。“母亲”没有名字,大伙叫她冯仁义家的,冯仁义是她丈夫名字。冯家子女多,大儿子叫德刚(纪铁功)、次子德强、大女儿娟子、还有.秀子、嫚子等小女儿。王家主要三个,老地主王唯一、王唯一儿子王竹、王唯一堂弟王柬芝,全是汉奸。王唯一依仗鬼子势力,为霸占冯家土地,害死冯仁义,还要抓德刚。亏得邻居报信,德刚才逃出虎口,找八路军去了。小说中,纪铁功(德刚)本来就是一位八路军战士,不过与冯家没有亲属关系。小说中,冯仁义的哥哥冯仁善才是被王唯一害死的,冯仁义是为了替哥报仇出走的。这些改动,估计为了突出“阶级仇恨”这一主题。
为了报仇,德强、娟子跟着地下党对王家进行了武装暴动。王竹溜了,抓了王唯一,娟子亲手处决了他。村里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还办起了兵工厂。为了兵工厂,“母亲”先后失去了儿子德刚和儿媳星梅。德刚牺牲时,片中有场织布戏不落俗套。星梅得知恋人为保兵器牺牲,没有嚎啕大哭,而是强忍悲伤,默默织布。“母亲”也不知纪铁功就是儿子德刚在部队的化名,解开遗物发现一个手镯,正是当年德刚出逃时,自己亲手送的信物。吃惊中,当她从星梅那里得知纪铁功另名德刚时,也没有嚎啕大哭,同样默默悲伤织布。直到“婆媳”相认,才相拥而泣。织布戏镜头很短,却把两位坚强、以大业为重的女性形象充分展现在观众面前。
王柬芝是个以小学校长身份作掩护的汉奸,尽管善于伪装,还是被“阶级仇恨中成长起来”的“母亲”看出了破绽。第一次是鬼子扫荡时,众人转移上山,王拎着箱子尾随,累了歇下。“母亲”试探帮他,他慌忙说自己能拎。“母亲”联想起他刚进村时,原佣人想替他拎箱,王也是这种神情,感觉箱子里面有文章。第二次是特务教师宫少尼夜袭娟子后,王“恨铁不成钢”,以败坏学校名声为由,“失去理智”把宫打死。而平时王是彬彬有礼、很理智的先生,“母亲”看出了他“杀人灭口”的动机,认识:到:财主总是财主,和咱们受苦人不是一条心。再一次是鬼子为破坏兵工厂包围村里,王竹当看众人面前,故意打骂王柬芝是“共党分子”,王那副“大义凛然”做戏样子,又被“母亲”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接下来,儿媳星梅(妇女会长)被王竹认出,她更加坚信是王柬芝暗示所致。儿媳就义后,“母亲”忍不住喊出了“打倒反动派”的口号。“母亲”就是这样一步步成长的,最后,当王柬芝与鬼子联系发报被发现、四面楚歌慌乱逃到冯家时,她拿起枪射死了这个“披着人皮的恶狼”,比小说中公审处决来得痛快,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