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文天祥三过无锡,可见其一身正气、忠肝义胆

文天祥三过无锡,可见其一身正气、忠肝义胆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1-22 21:19:45
阅读:

国人熟知文天祥,多是因为他的不朽诗作《过零丁洋》。这首诗被人教版《语文》八年级课本收录,是这样写的: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三过无锡,可见其一身正气、忠肝义胆

读《宋史·文天祥传》,可以清晰地发现,在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之际,文天祥希望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然而屡战屡败,最终无奈看着有宋一代消失在这个世间。我就在想,一个人,要有多么强悍的心智,才能不被一次次失败所击倒,毅然爬起,奋力前行。

宝祐四年(1256年),年仅二十的文天祥,意气风发,挥斥方遒,对策集英殿,以法天不息为题,一气呵成,一万余字。宋理宗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人才难得,可喜可贺。”

文天祥三过无锡,可见其一身正气、忠肝义胆

文天祥

文天祥不仅是一个奇男子,还是一个大帅哥。《宋史》记载,“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所谓三岁看老,文天祥即表现出与一般少年不一样的志趣。有一次,参访学宫,看见本地乡贤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谥号都有一个“忠”字,就心向往之,决定也要做忠肝义胆的人。他说,如果不能与他们并列其间,就不是一个大丈夫。

文天祥赴临安参加科举考试时,第一次路过无锡,游江南,过惠山,借宿前朝宰相李纲隐居读书的梁溪居。夜宿梁溪居,四顾溪山邑屋之美,却遮不住摇摇欲坠的大宋江山,文天祥肯定会想到李纲,这位仅仅做了几十天宰相的主战派领袖;他又是否想到,若是自己处在这个位置,又该如何破釜沉舟力挽狂澜。他慨然说道:“君子进而在朝,则行其道;退而在野,则乐其志。”不过,进而在朝,建功立业,才是文天祥的志向;退而在野,悠闲生活,只是不得已求其次罢了。

文天祥是一个执著的人,或者说也是一个执拗的人;一旦认准了道理,就不惜死磕到底。面对江山社稷,奉上一个忠肝义胆,是他不二的选择。凡是有违这一理念的人,就是与他不共戴天。

开庆初年(1259年),元朝军队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建议迁都,无人敢提出不同意见,文天祥即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因不被采纳,就自己请免职回乡。后来董宋臣升为都知,文天祥再次上书列举其罪行。贾似道以患病为由,请求退休,实际上想要挟宋理宗,诏令没应允。文天祥即起草制诰,所写文字满是嘲讽。

文天祥的死磕精神,得罪了很多官僚,多次被斥责,遭台官议论罢职。三十七岁那一年,他终于辞官,退而在野,过了一段悠闲自得的乡居生活。

十余年后,德祐元年(1275年),宋廷擢升吕师孟为兵部尚书,想以此与元朝和好;而吕师孟更加傲慢骄横、放肆。文天祥依然不改死磕本色,上书道:“朝廷之内具有姑息求和意向的大臣很多,具有奋发之志果断处事的人却很少。请求立刻处斩吕师孟,祭天地,敬鬼神,鼓士气。”

文天祥三过无锡,可见其一身正气、忠肝义胆

德祐元年(1275年),国事不堪,元军挥师南下,长江上游告急,宋廷诏令天下兵马勤王。捧着诏书,文天祥痛哭流涕,派人四处募兵,豪杰群起响应,不久聚集兵众逾万人。宋廷命他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率军入卫京师,朋友制止他说:“当前元军三路南下进攻,攻城略地,势如破竹,你纠集乌合之众赴京勤王,不是与驱赶群羊同猛虎相斗没有什么差别吗?”文天祥答道:“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意思是说,虽不自量力,但忠心报国请自我而始,也好给百官给百姓做一个榜样。

十月,元军从金陵出发进入常州。文天祥到平江,派遣将领朱华、尹玉、麻士龙等援助常州。果不其然,仓促间组建的军队,实在难以抵挡蒙古铁骑。行到虞桥,麻士龙战死;血战五牧,尹玉殉国。这是文天祥第二次到无锡,那是如此的壮烈。

文天祥三过无锡,可见其一身正气、忠肝义胆

德佑二年(1276)元月,元军围攻临安。面对紧急局势,文天祥提出抗战的主张,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赴元营“议和”,与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针锋相对,不愿屈膝投降,遂被元军扣留。押解途中,船经无锡,元军将船停泊在四面环水的黄埠墩,这是他第三次到无锡。

无锡百姓闻知文天祥经过,不顾元军阻挠鞭打,持香跪送。文天祥热泪盈眶,吟诗一首《过无锡》:“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茫茫草木春。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从鼻欲辛。夜读程婴存国事,一回惆怅一沾巾。”

文天祥三过无锡,可见其一身正气、忠肝义胆

黄埠墩

20年前,文天祥和弟弟文天璧从京口赴临安考试,是何等的意气风发。20年后,竟被困在黄埠墩,想到国事日非、大厦将倾,再想到壮志未酬、独木难支,文天祥怎能不唏嘘感叹。然而,黄埠墩四面环水,难以逃脱,文天祥被继续押送往北。幸亏到了镇江,他竟被义士解救出来,继续自己的抵抗斗争。

德佑二年五月,文天祥与张世杰、陆秀夫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开启了一段屡败屡战的抗元之路。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被俘。他想舍身取义,吞食龙脑,却没有死;押解途中,绝食八天,依然没有死。

文天祥三过无锡,可见其一身正气、忠肝义胆

张弘范押解文天祥入厓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还教别人叛离父母,怎么可以呢?”因多次强迫索要,就写下了千古名篇《过零丁洋》。厓山战败后,张弘范说:“宰相尽到了忠心孝义,若能改变态度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眼泪扑簌簌落下,“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张弘范感其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

当时,忽必烈求贤若渴,王积翁说:“南宋人中没有谁能比得上文天祥。”文天祥则说:“国家亡了,我只能一死报国。倘若宽赦,能以道士回归故乡,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顾问,还可以一说。假如立即给以高官厚禄,作为亡国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抛弃平生志趣抱负,又有什么意义呢?”

被元廷降封为瀛国公的宋恭帝,出场招降。文天祥略微调整了心神,他立刻让宋恭帝端坐于上,北面跪下,行君臣之礼,然后道:“君臣缘分已尽,请圣驾速回!”为其忠诚所感,宋恭帝一句也说不出来,最终黯然离场。文天祥在燕京三年,忠肝义胆,始终不屈。

文天祥三过无锡,可见其一身正气、忠肝义胆

忽必烈

至元十九年(1282),福建一僧人说土星冒犯帝坐星,疑有变乱。不久,中山有一狂人自称宋主,纠兵千人,想救出文天祥。京城也有未署名的书信,说某日火烧蓑城苇,率领两侧翼的士兵作乱,丞相就没有忧虑了。当时大盗刚刚暗杀了元朝左丞相阿合马,于是命令撤除城苇,迁徙瀛国公及宋宗室到开平,元朝廷怀疑信上说的丞相就是文天祥。

元廷召见文天祥:“你有什么未了愿望?”文天祥回答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临上刑场,文天祥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后,英勇就义。

崖山一战,赵宋皇朝陨落,南宋残余势力彻底灭亡,蒙元统一整个中国。中原地区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征服,有人认为这标志着古典意义华夏文明的衰败与陨落,因此有“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说法。

然而,陆秀夫背少帝投海自尽,文天祥舍生取义,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民族气节,一身铮铮铁骨,一副忠肝义胆,不正是中华意识的体现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因为这份对故土的爱,诸如文天祥等仁人志士,才能在艰难困苦之中,昂然独立,保持延续着中华文明的独特气质。

文天祥三过无锡,可见其一身正气、忠肝义胆

文天祥就义

文天祥就义后几日,妻子欧阳氏收拾其遗体,面部就如活人一样。在他的衣带上,发现它的临终遗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明朝代宗时期,以临患不忘国曰“忠”,秉德遵业曰“烈”,文天祥被追谥为“忠烈”;文天祥也实现了他年少的愿望,得以与乡贤并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