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王姓:两晋家风传千年 崇文重教育后人

王姓:两晋家风传千年 崇文重教育后人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1-18 18:38:59
阅读:

王氏图腾

王姓是近古三苗之一的柯约耶劳的族称。王姓由天齐建木和盖天图组成,或者说是酋长戴了一顶半月形的钺斧天文仪器做成的王冠。天齐就是天地的中央,俗称作天地之中。以天齐为原点观测太阳的周天运行轨迹。太阳的周天运行就是太阳每天从东边地平线升起,渐渐运行到天项(中高天),再西落地平线这一运行轨迹形成一个周天历度。周天历度称“盖天图”“浑天图”。王姓是首创这种天文历法文明的氏族之一。王,“天下所归望也”。三划而连其中谓之王,三划代表天、地、人,是古代君主的称号,这是王的本义。王姓的始祖往往出身于帝王世家,这是王姓先人对“王”的权和血统概念的崇拜,是一种图腾,从而形成了帝王后裔某一支氏族的称谓,最终产生了王姓。

王姓:两晋家风传千年 崇文重教育后人

王姓始祖

太子晋字子乔,系周灵王太子,因直谏被废,时人称之为“王家”,为天下王氏鼻祖。

王姓:两晋家风传千年 崇文重教育后人

王姓人口

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16年底,在玉林辖区内,王姓户籍人口为151696人。

语言习俗

王姓语言有二,一是客家话;二是桂东南粤语方言。

家风家训

王姓:两晋家风传千年 崇文重教育后人

王姓渊源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其始祖姬晋为黄帝后裔,王姓主要源于姬姓。2014年,根据国家官方数据统计显示人口为9468万人,王姓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

1.源出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直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和太原的两大王姓望族。

2.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其子孙因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为氏。从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

3.源出妫姓。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武王灭商后,虞舜的后代妫满被封于陈,至陈完在齐国任官后,改为田氏。秦灭齐后,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为王姓。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汉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

4.源出燕国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

5.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迁玉最早村庄

根据现有资料查证,王姓迁玉最早村庄为博白王村。王村是今博白镇护双村麦村山。

迁玉最早宗支宗祠

根据现有资料查证,迁玉最早宗支宗祠为位于博白顿谷金圭塘的王氏宗祠。王氏宗祠为王茂显的第10代孙王道衢所筹划,自清初顺治五年(1648年)始至顺治十四年(1657年)建成。350多年沧桑,风貌尚存。该祠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有三座厅堂,地势一座比一座高,均有九级台阶,装饰典雅,富丽堂皇,气势雄伟。大门对联:世泽长江远;宗祧磐石安。大门前有一个大池塘,原有面积80亩,今为15亩。前方不远处的尖峰岭形似文笔一支,风景秀美。祠堂旁还建有一个学堂,实行严格管治,培育后代。

迁玉最早宗支始祖

根据现有资料查证,入玉最早的王姓人是王垂贤,他于元朝中叶(1320年前后)来到博白。据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王氏家谱记载,王垂贤祖籍闽汀瓦子巷(今福建省上杭县老城区)。他“宦游琼海而锦还,则路经于古白州,所见胜地非常,故知博乡可美,因择此王村以为世业焉”。

主要宗支分布情况及迁徙路线

玉州:王氏始祖为王政公号宫宝,祖居地为湖北省襄阳府(今襄樊市)春华堡大吉村福安社,随父辈到广东经商。元末明初(1368年前后)世乱,王政公携子王本号治泰到广西鬱林州府居住。王本育四子,分别为王东燕、王东迎、王东孝、王东贤,王东燕在新村居住,王东贤迁居兴业小平山,王东孝迁居博白,王东迎迁居城北林村。如今,玉州共有王姓人口约1万人,基本居住在玉州的林村、学寮、名山、州珮、新村等地。

福绵:从元朝至民国,陆续有18支王姓族人入福定居,至目前,福绵王姓人口近2万人。其中,最早一支为元朝自湖广长沙迁居到福绵的王廷府,后裔分布在新桥镇石脚堡、旺岭村,福绵镇瓜园等地。后裔人数较多的有,公元1460年,由广东信宜迁居到福绵的王玮,这一支已发展到5000人,分布在福绵镇、成均镇、樟木镇等地;明朝正统年间,由山西太原迁居到福绵的王紫明,这一支已发展到5000人,分布在成均镇、新桥镇等地。

北流:清朝时,陆川古城王氏迁居到北流。如今,北流境内大约有5000多王姓人口,主要分布在六麻镇、平政镇、沙垌镇、清水口镇、民乐镇等地。容县:王氏入容始祖为王念九,祖居地为湖北黄梅。王念九生于公元1291年,元朝至元年间中举明经,1344年任容州同知,辞官以后定居容州。如今,容县王姓人口大约有6000多人,主要分布在石寨镇、黎村镇、杨梅镇、县底镇、十里镇等地。

陆川:目前,陆川王姓人口大约有3万人。王甫西是入籍陆川之始祖。甫西公庠生科举出身,浩授文林郎,祖之先人,由发祥地太原分徙山东琅琊,再官迂江左(南京)而后长垂三楚至湖广长沙府黄泥坑,授长沙府内仕官,复由江南内府奉命就广东平乐府知县,四十有七,卜游桂景,署理(鬱)林州知州,陆川县南北乡平乐里大袄堡(现珊罗镇)逐卜居于此。甫西公生四子,长用祥、次用玺、三用清、四用谨。用祥公后裔由大袄堡,分居四乐等地,部分迁居南宁。用玺公原居大袄堡山村肚、山罗街、白坟岭,部分迁居贵港、来宾、南宁、藤县。用清公迂马坡镇,居住陂头、长江村等地。用谨公后裔原居山罗山村肚,部分迁陆川温泉、北流街、六麻及南宁。古城镇亦有4000多王姓人口,但来源失考。

博白:目前博白王姓人口约10多万人。王氏来祖为王垂贤,他育一子王恢宗,王恢宗育一子王龙庄。王龙庄育两子,老大王茂玮(号文详),老二王茂显(号文谟)。王茂玮之子王万余于明朝(1368-1644)初年,迁居城东盐馆(今王力中学附近)立户开籍置产,随着子孙繁衍,多散居于今径口镇地域,今已传至32代,现有后裔1万多人。也有裔孙迁居于玉林、贵港、浦北、宁明和香港等地。王茂显率其子孙,也于明初迁居城西南略塘(今新仲村南面的职业中学处),开基创业。后代称他为博白略塘王氏始祖。殁后葬城北马禄堡虾公山,今坟墓尚存。王茂显生三子:宥余、海余、象余,以王茂显为第一代今已发展至30余代。该支系繁衍较快,迁移至顿谷、沙河、菱角、宁潭、三滩、水鸣、江宁、新田等乡镇,今博白王姓人多属该支系。现有后裔8万多人。也有迁移合浦、浦北、灵山、横县、贵港、玉林、钦州、防城、上思、武鸣、宁明、宾阳、南宁等市县,乃至国外。入博王氏还有一支,就是东平镇王氏。旧族谱载,其始祖王积珠(王瑞)迁博前,曾在博任教谕,1488年任期届满,回到老家江西省赣州府安远县。时值该县饥荒,社会动荡,遂约同其兄王积雄、王积玉和朱洪珍、朱洪琛等9人于1489年逃难来到博白县东平定居。此外,明清时期陆续有好几次王姓人入博定居,如沙河镇塘冲先祖王政一郎,三滩镇白中的王千一郎等,其人数较少。

兴业:王氏来祖为从玉州迁过来的王东贤。王姓人口主要分布在小平山镇等地,大约有1000人。

王姓:两晋家风传千年 崇文重教育后人

家族名人

王姓:两晋家风传千年 崇文重教育后人语言学大师王力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

王贵德(1595—1652),字思本,号正源,广西容县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历任各地学官、幕僚等职20余年。王贵德一生勤于创作,诗作大多收录在其著作《青箱集》中,后亡轶残缺。清嘉庆年间,经其第六世孙王维新搜集整理,辑成《青箱集剩》,存诗441首。

王维新(1785—1848),字景文,号竹一,又号竹尹,别号都峤山人,清代乾道间广西容县人,是明末清初诗人王贵德的六世孙。王维新作品数量之多,涉及体裁之广,艺术成就之高,堪称清代广西文学大家。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均达到了一定高度,不仅是广西珍贵的文学遗产,也是我国文学遗产的一部分。王维新的《海棠桥词集》是一部稀见的珍贵词集,全书分六卷,词作共计520首。

王懿仁(1903—1930),号德莹,从事革命工作代号“飞血”,男,1903年出生,福绵下寨人。教员出身的王懿仁1925年参加革命,辅佐朱锡昂领导开展鬱林的农运、学运、工运活动,成为当时的“鬱林革命三杰”之一。1930年底,王懿仁被叛徒出卖后牺牲,年仅27岁,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于1900年8月10日出生于博白县博白镇新仲村岐山坡。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1927年于清华研究院毕业后,赴法国留学,攻读语言系。1931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广西大学教授,并任文学院院长。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等要职。王力教授是我国杰出的语言学家、教育家、诗人和翻译家,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出版专著40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总计逾千万字。王力先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批语言学专门人才,为中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近百年来最伟大的语言学家。

王缉和(1917—1986),广西博白人,王力长子。作家、语言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西戏曲改革委员会主任,广西文联副主席、广西文化局副局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是中国文联委员、广西语文学会会长,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五届政协副主席。著有杂文集《秦似杂文集》等5种,韵书《现代诗韵》,文学评论集《两间居诗词丛话》,语言文字学著作《汉语词族研究》,剧本及人物传记《沈括》《巴土特传》等10余种,翻译小说《人鼠之间》等4种。

王缉思,广西博白人,王力之子,1948年11月生于广州。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政治学家,著名美国问题学者。曾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曾多次得到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主要作品有《国际政治的理性思考》《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与世界地位》等。

王祥林,广西博白人,北海喷施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有“中华肥王”称誉。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工商联常委、执委,广西政协常委,广西工商联副会长,广西商会副会长,世界生产率科学院(WAPS)院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十佳优秀民营企业家

本姓人自评

王姓是一个大家族,历代人才辈出,不胜枚举,在中国历史上不少王氏族人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功勋斗岳。如战国时期的秦国名将、军事家王翦;西汉时与匈奴和亲的王昭君;东汉的哲学家王冲;晋朝的书法家王羲之;唐朝的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元朝的戏曲家王实甫,画家王冕,数学家王恂;明朝的哲学家王阳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近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新中国国家副主席王震,博白籍的语言大师王力,航天英雄王亚平,等等。

历代王氏先贤的光辉成就,诠释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及核心价值,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是我们王姓族人今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源泉。在玉林这片土地上,王姓族人代代恪守祖辈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文化,耕读传家、和睦乡邻、善举有为、勤劳致富。历经元、明、清、民国、至新中国而今,约有700余年,玉林王姓族人和睦相处,团结互助,人丁兴旺,农工商学军遍布五湖四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的国家比任何时候更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视乡贤文化的创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玉林各地王氏宗亲更加重视发扬崇文重教、奖学育人、忠孝仁义的优良传统,纷纷筹办奖学助学、爱老敬老、祭祖扫墓等活动,凝聚亲情族情,弘扬爱族爱国的传统美德,让向上向善、尊老爱幼成为我族宗亲的道德准则,让勤奋读书、报效国家成为我族青年的理想信念。相信我们玉林王姓宗亲一定能够紧跟国家的步伐,传承发扬王姓深厚悠久的优秀文化,同心同向,同舟共济,努力在各行各业干出一番业绩,为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博白县王力奖学协会常务副会长 王祥李)

专家点评

王姓支派众多,分布广泛,人口位居全国百家姓最前列。西晋时王姓已是北方望族,后相继南迁,分枝散叶遍布中国。王氏族群耕读传家,人才辈出,代代有俊杰,世世有志士。历史上产生了数十位宰相,有历代名人2300多人,占全国名人总数的5.2%。

更可贵的是王氏族群崇文重教,文脉昌盛。晋有书圣王羲之,其书风“尤跳天门,虎卧凤阙,妍丽雄强”,影响中国书法一千余年。唐初文坛“四杰”王勃著《滕王阁序》,显露绝世才华。著名诗人王维,描写山水田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元王实甫创作杂剧十多种,其《西厢记》堪称经典。清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开创中国戏曲研究先河。博白籍语言学家王力,中西融合,龙虫共雕,学富五车,著作等身,被誉为近百年来我国最伟大的语言大师。他们传承文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光彩。

王氏族群发扬“传家节操同松竹,报国功勋并斗山”的精神,恪守“铭先祖大恩大德,恒以礼义传世代”的族训,忠孝仁义,勤奋谦恭,积极向上。唐代政治家王安石大胆改革,推行新政,功不可没。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王夫之,著作宏富,思想博大精深,他一生坚持爱国主义精神,饮誉千秋。还有博白籍的教授、诗人秦似写的“此生总为诗文苦,害枣灾梨有一车”,不忘初心,终生爱国。这些王氏精英,彰显了忠诚勇敢卫国家、勤奋谦恭为人民的崇高精神品质。(玉林市客家海外联谊会副秘书长 赵彦行)

两晋家风传千年 崇文重教育后人

王姓乃中国大姓,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千百年来,王氏历代人才辈出、科甲联翩,将相齐辉。在玉林,容县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王贵德51岁仍“乃竭力戎行,……克勤驰驱罔懈”的报国之志,福绵人王懿仁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不惧牺牲的铮铮铁骨,博白人、中国语言大师王力84岁仍“志壮何妨白发多”的家国情怀,激励着一代代王氏族人奋发向上、报国效民。近期,本报记者走访了玉林市各县(市、区)王氏宗亲,一探王氏先贤遗风及其传承文化。

天下王姓是一家

“三槐世泽兼求鲤,两晋家风续换鹅”——走进玉林王氏宗亲会,悬挂在一幅英气逼人的古人画像两旁的对联,让记者驻足诵读。

玉林王氏宗亲会会长王运祥向记者介绍,“三槐世泽,两晋家声”是王姓三槐堂的楹联。上联典出北宋兵部侍郎王祜,他亲手植三槐于庭,时称“王氏三槐”。下联指晋代“书圣”王羲之与子王献之,书法为人皆为楷模。求鲤,指的是晋人王祥卧冰求鲤的典故。换鹅,则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写经换鹅的典故。

“中间的画像,则是王氏始祖子乔公圣像。”王运祥说,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天下王氏出太原”。

据了解,山西太原王氏是中华民族王氏的开元始祖。有史料记载,周朝周灵王的太子,姓姬名晋,字子乔,为黄帝第42世后人,生于公元前565年。

据史料记载,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公元前550年,15岁的太子晋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万邦钦仰。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洛二水泛滥,将毁及王宫,周灵王决定以壅堵洪。太子晋进谏曰:“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并提出聚土、疏川、障泽、陂塘等方法,来疏导洪水。同时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鲧和周室历史,指出周灵王所为“无过乱人之门”,“皆亡王之为也”。太子晋的直谏,触怒了周灵王,被周灵王废为庶人。太子晋之子宗敬仕为司徒,其时诸侯争霸,王室日衰,宗敬知国事已不可为,遂上表致仕,避乱于晋阳(太原)。世人以之为王者之后,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是为太原王氏之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

太原,这块离玉林2000多公里的土地,成为玉林数以万计的王姓族人魂牵梦绕的故土。在陆川王氏宗亲联谊会,会长王扬锋及王飞、王忠等宗亲回忆到,小时候家里的桌椅凳台乃至笠帽等家什上,都写有“太原”二字,“那就说明了我们王姓人从哪里来”。

溯源报本、尊祖敬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玉林王氏族人来说,姓氏不仅是大家引以为豪的资本和荣耀,更是大家奋斗的榜样。近年来,玉林各地王氏宗亲多次开展寻根访祖、修建族谱、修建宗祠等活动,擦亮历代先祖的伟绩,指引后辈子孙的生活。

在陆川,王扬锋带头捐资,带领一众宗亲在王瑞山祠原址上重建了宗祠,让陆川王氏乃至各地宗亲有个缅怀先祖、沟通联系的平台。

在博白,于2015年启动的王氏族谱的重修工作,涉及9万多王姓宗亲。这项浩大繁杂的工程,得到了6万多名王氏宗亲积极响应,踊跃参与。

在福绵,福绵宗亲会会长王春南带领王进、王家声等宗亲,查阅文献,寻祖问根,伏案笔耕,福绵王氏族谱在2017年完稿付梓。

在玉州,王运祥出资出力带领宗亲会理事赴广东南雄、湖北襄阳等地,通过寻根问祖和实地考证,努力理清玉州王氏始祖王政公历史变迁的足迹。

玉林王氏英才辈出

王氏入玉700多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勤奋耕耘,代代皆出英才。

据宋人余熙《容州学记》记载,“容之学校始于自唐,成于我宋,文风视古为最盛焉”。清同治二年(1863年)两广总督刘崇贤在向皇帝呈送的一份奏折中说,“梧郡文风之优,以容为最”。元、明、清、民国,容县是地方人士著述最多的县份之一,王贵德、王维新即为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是明、清时期容县最活跃、文化成果最丰硕的才子文人。

其中,生于1595年的王贵德,自幼便聪颖过人,“幼负异质,于书无不览”,少年时便立志报效祖国、成就一番事业。崇祯甲申年(1644),清兵攻陷北京,明正祚遂告灭亡。大清顺治丙戌年(1646),永历小朝廷成立,广为延揽前明遗臣及抗清志士,王贵德被授以监军佥事一职。时年51岁的王贵德怀着对故国的哀思,不顾年事已高,欣然受命,力图重振明室,“以身为明臣,勉效驰驱”。永历壬辰年(1652),王贵德终因心力俱竭而卒于家中。王贵德的一生坎坷曲折,极为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关怀人生,使他成为明末清初时期广西地方文坛上的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现实主义诗人。

福绵是革命老区,福绵儿女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效力,当地如火如荼的地下革命活动为玉林的解放作出了较大贡献。其中,福绵镇福绵村下寨人王懿仁的革命事迹荡气回肠,在王氏族人的心中筑起一座爱党爱国的丰碑。

王懿仁生于1903年,从事革命工作时代号“飞血”。王懿仁聪慧好学,1921年秋孝取广西省立第九中学第十四班。时值民主革命者朱锡昂任该校校长,自此他成了朱锡昂的好学生和以后革命的得力助手。1926年春,王懿仁由朱锡昂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王懿仁考取黄埔军校,不久又转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7年12月,共产党领导和发动了广州起义,正在广州学习的王懿仁投身起义,英勇奋战,光荣负伤。

1928年春,回到家乡养伤的王懿仁伤愈后,担任福绵广育小学校长,他一面任教,一面继续在当地从事革命工作。1930年11月25日,王懿仁被叛徒出卖被捕。王懿仁被捕后,始终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展示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凛然正气和崇高气节。敌人没得到任何机密,于1930年12月22日杀害了王懿仁。那天,鬰林全城戒严,王懿仁傲视敌人,和战友一起高唱国际歌,从容走向刑场,英勇就义。

博白县顿谷镇金圭塘文脉昌隆,数百年来,一代代王氏学子从这里走出来,开枝散叶,建功立业。1900年生于博白县博白镇新仲村岐山坡的王力,靠着十载刻苦自学,走出了山村,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少年起步,成为世界级的学者。

王力一生淡泊名利,勤耕不辍,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为中国语言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有一次,学生向王力请教治学的秘诀,王力说,对我来说,与其说是天才,不如说是勤奋造就学问。

古有大禹惜寸阴,王力则是“分阴必惜”。王力从小是个勤奋的孩子,自学起来,总是全神贯注,废寝忘食。一年端午节,母亲给他送来了几个小凉粽、小半碗蜜糖,特地摆在书桌的砚台旁。王力一边全神贯注地看书,一边去拿粽子,竟把粽子蘸到了砚台上,错把黑墨水当蜜糖水了。

王力在中山大学任教期间,他的助教曾目睹其生活节奏“像江河的滚滚流水,紧凑而又从容不迫”,只要没有学术活动,王力每天8时开始伏案,持续十多个小时。

1984年春天,84岁的王力开始编撰古汉语字典。计划中的字典120万言,鸿篇巨制。那年春天开始,王力早上8时研墨,每天连续伏案8到10小时,任何与写作无关的事他不闻不问,只有助手和妻子拖他吃饭时才小歇一下。

1986年5月,王力在北京病辞。在遗嘱中,他说:“我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我对我的一生是满意的。”他嘱咐子女:“要为国家,为民族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要把为人类造福当作最大的乐事,最大的幸福”。

崇文重教传承美德

王力等玉林王氏的成就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祖辈心怀家国、自强不息、厚德崇文、守节劝读的家风熏染了一代又一代族人,指导和规训着每一位家族成员的生活和行为。

早在370多年前,博白的王氏老祖王履坦就带头利用自己的财产和遗产“蒸尝钱”鼓励王氏后人读书,这项举措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王力、王贞谔、王方等一批王氏后人由于得到资助,能够完成学业或出国留学深造,成为王氏宗族的姣姣者,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正因为有了王履坦等先辈的先见之明和共同努力,才培养出王力这样了不起的世界级语言大师,为中华民族培养了杰出人才。

2017年8月23日,博白县王力奖学协会召开2017年度奖学大会,对考上研究生、留学生,一本、二本大学,玉林高中等130位学子进行表彰,并发放了奖学金。该协会常务副会长王祥李向记者介绍,博白县王力奖学协会原为王力研究会,前身是广西博白王力奖学基金会,从1994年5月成立至2017年已经有23年了。23年来,该协会继承了先祖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弘扬王力精神,坚持年年奖学,会员已发展到6万多人(共有33个姓氏的会员参加)。23年来累计奖励了品学兼优的大中专、小学生共8663人次。该协会的主要做法和事迹多次得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和宣传,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今天,玉林王氏族人负笈求学的风气,在玉林各地王氏宗亲的传承发扬之下日益昌盛,已为社会各界津津乐道。

近年来,为发扬祖先崇文重教的遗风,玉州、福绵、陆川等地的王氏宗亲会也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敬老助学奖学等活动,一方面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一方面激励王姓青年怀报国之志,奋发图强,求学上进。“在福绵,王姓不是最大的姓氏,但是我们举办的奖学活动是当地最隆重、影响最大的。”王春南自豪地说。

当下,三口之家成为基本的社会单元,传统家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被改变。但是,记者通过走访深切感受到,在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下,王姓族人的亲情并未稀释,家风并未变质。继承了祖先的姓氏,传承了祖先的基因的王姓族人,践行家风,实践德行,继续把祖先取得的成就和荣耀一代代传承下去。(撰稿/摄影 王彦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