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历来都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提到针灸,就不能不提有着“中华第一针”的王惟一,其名王惟德,北宋医家。公元987—1067年(北宋太宗雍熙四年——英宗治平四年)人。
而提到针灸,则离不开我国特有的传统医药文化—中医。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结合病人实际病情,从而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来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针灸则只是其中一种手段而已。
据现有史料记载,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是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再根据如今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时代。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如今用的不锈钢针。
针灸学一直是作为中医学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疗方法。北宋初年,也有一些前世的针灸书籍流传于世,但是错误百出,极其容易对医者引起误导,根据这些情况,王惟一及其同行,产生了统一针灸学的念头及设想,并多次上书皇帝,请求编绘规范的针灸图谱及铸造标有十二经循行路线及穴位的铜人,以统一针灸诸家之说。在得到仁宗的重视后,王惟一亲自设计铜人,从塑胚、制模以至铸造的全部过程,他都和工匠们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终于在公元1027年铸成了两座针灸铜人。
铸成后,仁宗赞口不绝,把它当作一件精湛的艺术品,经惟一等在旁的医官介绍了铜人的用途和在医学上的价值之后,遂下令“把一座铜人放在医官院,让医生们学习参考;另一座放在宫里供鉴赏。”并让史官把这件事作为一件大事,写入史册:“这铜人于天祯五年(公元1027年)十月经‘御制’完成,以便传到后代。”这时,王惟一又将自己编绘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献给仁宗,以作为铜人的注解和姊妹文献。赵祯阅后,非常高兴,又下了一道命令将其刻在石上,以便传到后代。宋仁宗赵祯诏令翰林医官院医官、尚药奉御王惟一,考证针灸之法,铸造针灸铜人,作为针灸之准则。从此针灸学更加规范。
因其是在天圣年间制作而成,故针灸铜人又称“天圣铜人”,铜人的铸造,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尤其在针灸学和针灸教学方面,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故为历来针灸学家所推崇,即至现在仍有学习和研究的价值。现代影视《天下第一针》即是讲述的这个故事,对于后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仍然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 上一篇:三国一位太守,是怎么评价蜀汉大将的?
- 下一篇:点绛唇·素香丁香 宋代:王十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