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明月给明朝的人物依照品行,才能排出了一个顺序,而王守仁就排在第一位,和先前的人物不同的是,王守仁不是将军也不是皇帝,似乎在历史上没有多少关于他的丰功伟绩,但是他的思想却影响了一大批文人志士。王守仁提出的思想,在当时是不被认可和接受的,因此被统治阶级打压,但是他的思想,却一直影响着每朝每代的人,一直到今天,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一看,王守仁的生平与他的思想。
1.王守仁的“阳明心学”
相信不少人是同小编一样,看过了《明朝那些事儿》后,开始对王阳明的心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王阳明他的不世功业也吸引了大批大批的人,单枪匹马,没有正规军的他在得不到朝廷支持的情况下,也依旧是在短时间内就平定了叛乱,这也自然离不开心学的帮助。王阳明提出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实际上是在告诉大家,将注意放到对内心的追求上,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离不开社会交往,离不开功名利禄与金钱,这些都是保证我们正常社会生活的基础,但是这些东西毕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谓的物质,其实都是虚妄的东西。
只有经历事情的感受,对每个人来说才是真实存在的,是能彻底感受到的。王阳明先生提出过一个比喻:开在深谷中的花,在你没看见过他之前,他就是不存在的。因为他对你毫无意义,也没有对你产生任何影响。王阳明的心学就是将个人的感受放在最上层,其实也是一种纯粹的唯心主义观,心即真理,不假外求,只有真正认识到个人力量的强大,才能真正的自信。
其次就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了,王阳明提出,每个人的内心是判断世界的唯一标准,做事情的准则是由自己决定的,即使别人无法判断,你在心里也会给自己一个答案。我们是人就会受情绪的影响,甚至是控制,有些因情绪而产生的行为,或许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但是我们确确实实做了,这些行为违背了我们的内心。而王阳明就提出了,如果一个人,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良知做事,就必然是身心如一,不会受情绪的影响,做出一些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成功也就水到渠成了。
先前我们提到过,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很大一批人,王阳明的思想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书中记载: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日俄战争中全歼俄国舰队,衣锦还乡的庆功宴上,面对众人的夸赞,他默默拿出了自己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 一生伏首拜阳明。
王阳明已经非常接近中国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了,对于他的军事上的功绩,他自己写诗说:耻说兵戈定四夷,关于军事,我们就姑且不再提了。能够和王阳明相提并论的人太少了,但是他的理论一直是不被建议去尝试的,普通人一旦尝试,就很可能剑走偏锋,比如在先生去世之后,儒家弟子集体逃禅。王阳明先生很少关注人心的弱点,所以一些观点很难站住脚,因为他落不到实处,有大神评论说:那种真知即是行的论断,又开启了后世化行为知之弊端。
2. 明朝第一牛人,王阳明被过誉了吗?如何看待“王阳明热”?
其实不难看出,近几年王阳明越来越“火”,这种“火”当然是离不开炒作,这是有直接关系的。王阳明是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的第四个儒学大家,先前我们在孔孟文化的宣传上下了大功夫,只是近年来,开始宣传王阳明了,于是就出现了“是否过誉”这样的问题。
首先要说,这是有可能的,而且可能性还很大,但是作为“心学”思想的开端,王阳明的贡献也非同小可。只从“经世致用”这一点来看,王阳明就挺了不起,身为一个读书人,打仗也在行,出世研究起学问来是一套,入世带兵打仗也是一套,到哪里都能明哲保身。而现在提起王阳明,都想到他带兵打仗以及神话般的战绩,这不是过誉,而是被扭曲了,这点和诸葛亮有点相似。因为被《三国演义》误导,人们想起诸葛亮,就是他借东风,续命这些虚构出来的东西。
人们在读王阳明的时候,也一度出现了这种情况,只看到了他的入世,而他出世的思想却被抛之脑后。但从理论上来看,这种过誉实际上是扭曲了。上承孔孟,下启朱熹,王阳明在哲学思想上完全值得这么高的赞誉。只是,现代把过多的目光集中在他剿匪上,集中在他平定叛乱上,反而忘记了,他真正能撼动世界的,其实是他的思想,而非战争的功绩。
总结
古人说:立功、立德、立言是人生三大最高追求,而这三项,王阳明先生全都做到了。镇压了叛乱,打赢战役,留下神话一般的战绩,王阳明他立了功。还不贪财好色,清正廉洁,没有地域歧视,与少数民族平等相处,处处为老百姓着想,立德,他也做到了。开创了心学,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上承孔孟,下启朱熹,论立言,没几个人能比得上他。就是这样一个伟人,说是“过誉”,未免有些荒唐,只是近几年兴起的“王阳明热”,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他,多些关注是好的,只是,关注不是扭曲,看到他的功绩,更要看到他的思想。
明穆宗朱载垕评价他: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成就了一个王阳明。说他是“明朝第一牛人”,也有人说他是:“500年来唯一一位圣人”我个人觉得是没有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