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大凡学习针灸的,无人不晓针灸铜人。古代针灸大夫上岗,必须通过“针灸铜人”的考验才行,如果扎对穴位,铜人上会有水银流出。这种神奇的铜人是如何造成的?古人又是如何学习针灸的?他们要经过什么样的考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针灸大夫呢?历史在改朝换代,这一稀世珍宝又流落何方?
春秋战国时期,虢国太子突然患上“尸厥”(注:厥证之一,厥而其状如尸的病症),危在旦夕。神医扁鹊被紧急应诏入宫,只见扁鹊不慌不忙,用针刺、艾条熏灼太子身体的经络穴位,经过一番抢救,太子居然活了过来。神医扁鹊在两千多年前,就给人们留下针灸治病救人的传奇。
在传统中医的世界中,人的躯体就像我们生活的大地,经络,像是一个无形的神秘网络,连接着五脏六腑。在特定的位置开启阀门,就能起到驱除病痛的效果,开启阀门的钥匙,就是针灸。
两汉时期,一些针灸高手已经载入史册,考古学家在四川绵阳汉墓中发现了一个黑漆小木人,上面用红漆绘出针灸经脉循行路线,遍布全身,被视为中国已知最古老的针灸经脉教学模具。
不过,要说谁最先想到用针灸来治病的,这恐怕有点难。早在石器时代,先祖们已渐渐通晓了这个奥秘。新石器时期,人们在劳动的时候,一人不小心摔了一跤,也许是膝盖或者是身体的其他部位碰到了一些尖尖的石头,突然发现,这一碰,身上的一些病状居然缓解了。渐渐地,老祖先们发现,尖尖的石头可以治病,只要用石头尖对准一些穴位,就可以祛病。这让他们惊喜无比。
最早用来针灸的“针”,就是石头做的,有一个尖头,叫砭石。后来又发展成为骨针。西汉时期,已经可以用不同的金属材料去制针了。于是,针灸出现并开始流行了。但大夫们是怎么学习针灸的呢?古人的针灸教材是什么样子?
针不能乱扎,必须遵循人体正确的经穴规范才能针到病除。在北宋以前,针灸医学者主要依照的是《黄帝明堂经》,它是我国现知最早的一种针灸专著,不仅告诉学医者人体身上的精确穴位,也标明了用针时的深浅尺度。
但是,唐朝末年,战火纷飞,这本被针灸大夫视为宝典的医书却因战乱下落不明,这使得针灸大夫突然失去了针灸的标准。
没有了《黄帝名堂经》这个针灸宝典,在针道盛行的宋代,针灸大夫们就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自己对针灸医学书籍的理解给病人看病扎针,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量的误诊病例。
宋仁宗赵祯接到大臣关于针灸误诊的奏折,非常头疼。最终,宋仁宗意识到,只有制定一个新的针灸经穴的国家标准,才能杜绝误诊的发生。1023年,宋仁宗颁布诏令,对针灸医学专著重新进行校对整理。
宋仁宗把重振针灸学的重任交给了宋代著名的医学家王惟一。公元1026年,王惟一开始组织校订古代针灸学的著作。不久,他就完成了新的针灸经穴国家标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书中,王惟一讲述了经络和部位相结合的腧位排列方法,既使人了解了经络系统,又便于针灸学者的临床取穴。
不过,宋仁宗认为光有医书不够,还应该有实验道具,于是,他下令医官院“创铸铜人为式”。王惟一经过精心设计后,组织全国能工巧匠进行铸造,1027年,两尊针灸铜人铸成了。针灸铜人铸成时正值宋天圣五年,所以,这两尊铜人又被称为宋天圣针灸铜人。
天圣针灸铜人铸成后,被北宋朝廷视为国宝,周边国家也将天圣针灸铜人视为奇异之物。
针灸铜人的原型是一个青年男子,身高1.73米左右,其一直保持立正的姿势,两手平伸,掌心向前。铜人被铸成前后两部分,利用特制的插头可以进行拆卸组合。铜人标有354个穴位名称,所有穴位都凿穿小孔。
最神奇的是,铜人的身体里有木雕的五脏六腑和骨骼,这些体内的脏腑器官被工匠们雕刻得栩栩如生,因此,针灸铜人不仅应用于针灸学,同时也可用于解剖教学,这比西方的解剖医学早了近八百年。
针灸图经和针灸铜人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按照针灸图经上的穴位说明,才能“读懂”针灸铜人,为了将针灸图经长久地保存,王惟一命人将针灸图经刻在十几块巨大的石碑上。
针灸铜人铸成后,第一尊放在宋朝的医官院,用于学医者观摩练习;第二尊被放置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大相国寺的仁济殿。针灸铜人在大相国寺陈列了近百年,与大相国寺的宏伟建筑相呼应,当时被称为汴京八景之一“资圣熏风”。
说到天圣针灸铜人最神奇的功用,还在于它是医学考试的道具,学医者只有在针灸铜人上考试过关,才有资格结业,拿到上岗证书。针灸铜人作为考试道具,前后使用了一百年。
针灸铜人考试应该是诸多考试项目中的一项,不论是宫廷御医还是民间医生,都要考这个项目。考试的时候,会有专人在铜人上涂满黄蜡,黄蜡封住了各个穴位,让考生看不见具体的穴位,只有靠平时的功底扎针,一针下去,如果穴位扎准了,就会针入汞出,也就是铜人身体内的水银会流出来,扎错了,就不会有汞流出。
不过,对于“针入汞出”的说法,学术界至今还有争论。有的专家认为这应该是真的,在考试之前,铜人里灌入满满的水银,考生用的针比较粗,一针扎进去,如果穴位准确,力道足够,在压力的作用下,水银确实会流出来,但并不多,应该是流出一点点就止住了。不然让考生碰到,那是有毒的。
有专家认为,“针入汞出”是不可能的事,确切地说,应该是“针入水出”。考试时,老师用布把学生的眼睛蒙起来,然后报一个穴位,学生如果扎对了,小孔就冒出水来;这样,老师接连报5个穴位,如果学生全扎对了,那么他就过关了。
那么,天圣针灸铜人能够使用百年,而里面的水不会枯竭是怎么一回事呢?有专家解释道:宋代的针灸铜人是双层的,夹层里可以注水。铜人可以分为上下两节,中间缠着腰带,其实是掩盖了拼接的缝隙,而发髻也有玄机,中间就隐藏着注水的孔。
也许正是“宋天圣针灸铜人”的珍稀奇妙,注定了它们命途多舛。百年后,劫难降临了。
公元1126年,金军包围东京,不久,宋钦宗就屈服了,不仅答应了金军提出的全部议和条件,还派官员帮助金军在东京城里查抄了20多天。金军进入东京后开始大肆掠夺,从王宫里的珍宝到民间的工艺品,都被洗劫一空。其中,金军重点抢夺的就有两尊针灸铜人。
金军为何如此看重针灸铜人,难道他们也要把针灸铜人拿回去当考试用的道具吗?针灸铜人除了在医学领域相当珍贵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珍贵之处,那就是铜的价值。当时,由于北宋大量以铜铸钱,致使大量的铜钱流落到周边国家,造成缺铜。所以,北宋朝廷在国内实行“铜禁”,而金在国内实行的“铜禁”措施比北宋更为严格。金军在攻入东京后,更是以抢夺金银铜器为主,两尊针灸铜人显然是金人抢夺的首选目标。
奇怪的是,研究学者们并没有在金代的史书中找到针灸铜人的记录。那么,针灸铜人究竟到哪里去了?难道它没有被金人掠夺走,而是侥幸被藏匿起来了?专家们开始在其他的史料中查找两尊针灸铜人的踪迹。
专家们在南宋一个叫周密的人写的《齐东野语》一书里,找到了天圣针灸铜人的下落。在《齐东野语》中,周密记述了他的舅舅章叔恭在襄阳任职时曾获得过针灸铜人,并详细描述了针灸铜人的结构特征以及功用。
书中还写到,针灸铜人最后归属赵南仲的内府。赵南仲是湖北襄阳府赵方的儿子。赵方当时的官职是湖北路安抚使,他在襄阳任职时,赵南仲负责襄阳府里的饮食、给养的事务。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赵南仲有机会见到了天圣针灸铜人。专家推测,这尊针灸铜人是金军入侵东京前,皇室成员或其他人秘密带出南逃时留在襄阳府的。
这样推断的话,两座针灸铜人中,只有第一尊被金军抢走,第二尊则流落到了襄阳。那么,这两座针灸铜人后来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被金军抢走的那尊铜人到哪里去了呢?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有专家推断,这尊铜人很可能根本就没被运走,很可能当时是两个士兵抬的,士兵抬着抬着嫌累,找个地方扔了,后来被泛滥的黄河水淹没在泥沙之下了。
而流落襄阳的那尊铜人,在有关南宋的史书中记载了它的行踪。靖康二年,康王赵构继位,史称南宋。赵构登基后不久,就遇到了一件让他颇为高兴的事,有人将国宝针灸铜人献给了朝廷,这个人正是赵南仲。
但好景不长,蒙古人又盯上了这件稀世珍宝,1233年,这尊天圣针灸铜人被迫转送给了蒙古军队。当时蒙古使节王楫前后五次出使南宋,前三次是为了联合南宋攻打金国,后两次则是为了索要天圣针灸铜人。软弱的南宋政府惧于蒙古军队的势力,虽然将针灸铜人视为国宝,无奈也只能将针灸铜人献出。
天圣针灸铜人来到元大都后,依然被当成宝贝供奉。忽必烈视它为无价之宝。后来,因“宋天圣针灸铜人”历经200多年,“岁久阙坏”,急需修缮。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广召天下能工巧匠,最终诏命尼泊尔工匠阿尼哥修复“宋天圣针灸铜人”。阿尼哥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将其修复如新,阿尼哥为此还受到了忽必烈的嘉奖并赐官。
不过,这尊被视为无价之宝的天圣针灸铜人,到了明代以后,人们就找不到它的踪迹了。目前,国家博物馆里有一尊针灸铜人,但这尊针灸铜人是明代复制的,并不是宋代的真品。
- 上一篇:滕州古诗选丨滕县道中·王士禛「清」
- 下一篇:正统道藏正一部-道法心传-元-王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