斤竹岭
王维
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
去年夏天在杭州,临回家的前一日,去小和山玩。宽而平的柏油路直通山脚,路的尽头是一道秀逸简素的青石门坊,过坊,就是山路。路由横条石与碎石交错铺就,年月深久,石面坑洼斑驳,石间、阶缝甚至石面上满是青苔。石阶很宽,但走不上几步,前面的路就隐没林中。在坊外,还觉得酷热难耐,竟不知道仅仅一步之遥,全然两重天地。迈进坊门,遍身生凉。满山满眼都是青碧的竹,凤尾森森,龙吟细细,铺天盖地,无边无际。我第一回见到这么声势浩大的竹林,一下子都有点愣住了,旋即,便感觉有清气从肺腑漫延,遍身流布。慢慢地沿石阶向上走,走一小会儿,停一大会儿,上下左右,前看后看,碗口精细的青竹根根修直向天,竹叶碧绿鲜润,恨不得手臂立时加长好去竹梢上轻轻摸一摸,这自然只能想想,但是被妄念纠缠,脚步却迈得更慢了。山路始终遮遮掩掩地藏在林中,两米多宽的石阶,在小和山里不过是条软软的细带,从竹林深处里甩出来,这一折,那一折的,怎么也看不到起头的地方,山高林密,转来转去的,不知道要走多远才能寻出点头绪。终于走到山顶,站在高处,豁然开朗,原来小和山着实不高,先前的错觉都是竹林陪你做的游戏。
禅门有“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语,借翠竹、黄花说释家义理——宇宙万象,都显佛性。小和山的竹林,自是清凉地,在幽静的竹林里徐行,心里很安静,真的很安静。
读这首《斤竹岭》,立刻就想到小和山,但小和山的竹,比得过斤竹岭么?估计,比不过吧。
“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檀栾”先见于《梁王菟园赋》,《菟园赋》作者存疑,暂归于西汉枚乘名下。此赋第一句“修竹檀栾,夹池水,旋菟园,并驰道,临广衍,长冗故”,以“檀栾”修饰“修竹”,形容竹的美好姿态。指赋要铺陈,诗求简约,王维只用形容竹姿的“檀栾”,既指代竹,又描绘出竹林的绰约风姿。“空曲”的用法与“檀栾”相同,以形容山路空寂清旷曲折的形容词代替名词,既说明有山路,又活绘出斤竹岭山路的特别。弯弯曲曲的山间小径空寂清旷,掩映在无边无际绰约秀挺的竹林中。“映”又有照之义,暗含了竹山四处流光滴翠。这一句写出了竹世界的静雅之美。下一句写竹世界的风动之美。诗人并不用“风”字,竟用一“漾”字,妙用比喻,一化竹山而为竹之湖海,轻风微拂竹梢,无数的青枝绿叶摇动闪烁,如碧水泛起层层不尽的细波。诗人只用了十个字,动静交错,便写出了斤竹岭整体的美。
下面,会写到细处么?
“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初看,诗人似乎是描写兼叙事,写林之深远,路之隐密,说走到一条僻路上去了,路之僻甚至连熟悉山地形态的樵夫也不知。但是诗人单用了“商山”修饰“路”。商山最出名的典故是“商山四皓”,“商山四皓”为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冉里先生四人,为避秦乱而结茅山林,隐居商山。他们都是品性高洁的大贤隐士。王维这里忽然提到商山,与其当描写叙事解,不若当议论理解。入路是“暗入”,不是路的偏僻,而是诗人内心不便与人言的想法,想效仿古之贤士,归隐山林,修性养德。这样一条涵养品格的路,自然是寻常的百姓如樵人等所不知的了。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王维本来就是深受佛学浸染、在佛学研究和造诣上有相当的厚度的文人,在空寥静寂、一碧无穷的斤竹岭闲游,生些长归山林的感慨,实在自然不过的事情呢。
- 上一篇: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亦有“诗佛”之称
- 下一篇:「记录第二帖」王唯一小朋友的起源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