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怎能没有这样的诗人。诗人是什么?不是风花雪月,不是醉死梦生,而是一个民族的良知,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尊重诗人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一个以诗人为自豪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更上一层楼的诗人——王之涣
文\\钟百超
一
王之涣,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盛唐著名诗人,与高适、岑参、王昌龄合称“边塞四诗人”,但他的作品现仅存绝句六首,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武后垂拱四年(688),王之涣出生于太原王家,为当时的名门望族。自五世祖王隆之任北魏绛州刺史起,就移家绛州。曾祖王信,历任隋朝请大夫、著作佐郎,入唐为蒲州安邑县令。祖王表,历任唐朝散大夫、阳翟县丞、瀛洲文安县令。父王昱,历任唐鸿胪寺主簿、雍州司士、汴州浚仪县令。
有关王之涣的生平,现存资料不多。他曾担任冀州衡水县主簿。期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后来,不知为何遭人诬谤而被迫辞职,在家赋闲十五年,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因染病身亡,享年五十五岁,实属可惜。
二
王之涣留下的诗歌,尽管数量不多,但凭籍仅有的几首,便享誉诗坛,名垂千古。他的诗歌,气势雄浑,境界开阔,尽显盛唐风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二首•其一》)
首句写黄河,以“远上白云间”渲染其奔腾的气势,仿佛从白云间飞泻下来,与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有着同样的神思妙想;次句写“城”和“山”,以“一片”状写城之大,又以“万仞山”反衬城之小,而“孤”字,不仅指城孤,又含有戍边将士孤独之意。因此,首二句看似宏阔,实则饱含苍凉。
第三句以“羌笛”和“杨柳”作为意象,勾起思乡情怀。羌笛本来就是悲伤,再以羌笛吹“《折杨柳》”曲调,更能引起征夫的离愁。“何须怨”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内心有无数的怨情,只不过是以“何须怨”作自我宽解。
末句表面上是对第三句的阐释,因为春风无法到达玉门关,因此看不到杨柳。实际上,“春风”不仅指实际的春风,也暗含皇恩。“玉门关”这一意象,既是一个边关,也象征着偏僻之地。因此,末句含有皇恩无法到达边关,似有埋怨之意。
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之情,情调悲而不失其壮,表现盛唐诗人的博大胸襟和不凡气度,从而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凉州词二首•其二》)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写单于和汉家天子,并通过细节表现两者的心理活动。一者北望拂云堆,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得意之色。第三句宕开一笔,写汉家天子,借唐玄宗与突厥首领小杀的典故,以“今神武”三个字赞颂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说明其威势足以震慑周边少数民族。末句更以“不肯和亲”表明唐朝天子神武超绝,对于突厥的无理要求,决不肯对之妥协以求苟安,因此,突厥首领不得不空手“归去”。
这首诗,从侧面肯定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做法,借突厥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强大,字里行间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这首诗写登鹳雀楼之所见所感。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一种伟大的胸襟抱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早已成为激励民族进取精神的千古绝唱。
“白日”和“黄河”,一个在天,一个在地,王之涣选择这两个意象,旨在营造一个巨大的空间张力,而“依山尽”和“入海流”这两个细节则增加画面的动感和美感,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视觉和听觉感受。
因为天色慢慢暗下来,再也看不到黄河的奔腾,于是,突发奇想,末二句就这样喷薄而出。就登楼登台诗而言,有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有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但他们的诗歌都充满惆怅,唯独王之涣的诗歌充满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从而成为催人奋进的号角,而千古传颂。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送别》)
这首诗首句以“杨柳”和“东风”开篇,说明时令;次句以“青青”描写杨柳的颜色,渲染浓厚的离别情绪。“夹”表明树多,枝叶繁茂,“御河”即京城护城河,点明送别地点,杨柳依依的环境正好反衬诗人与友人不舍的情怀。
第三句切题,以“苦”字高度概括送别的惆怅。攀折柳枝,衬托出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既有送之苦,更有别之苦。末句对“攀折苦”做出解释,实则表达了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的矛盾心态,而内心的悲楚,则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纵观全诗,只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读来感人肺腑。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宴词》)
这首诗以“长堤春水”领起,说它的“绿”,说它的“悠悠”。绿,一方面是因为岸上种着树木,因为树木倒影衬托,使其变绿;一方面是水质清澈,水又深,故而看起来一片绿色。“悠悠”,一指其速度,二指其漫长;次句写长堤春水汇入漳河,一起奔流。首二句,用语平实,句式自然,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这春水,不是一般的春水,是经过诗化的春水,是诗人赋予情感的春水,因而,作为意象,绝不是平凡之物。
因此,第三句把视线转移到“棹”,棹是船的一部分,用棹指代船,这里用棹声替代流水声,来说明船在行进中,反衬周围环境的静。或许棹声过于吵闹,打破了寂静,诗人劝“莫听”,表明其内心的平静。“催”字用得最为精妙,既有催促前行之意,又有催人泪下之意。因而便有“桃溪浅处不胜舟”,说桃溪太浅,载不动声音,这是何等诙谐轻松的笔调。但是,这水,这声音,似乎又化作满江的愁。让人不禁想起五代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李清照的《陵春·春晚》:“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诗,通篇说愁,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可谓首匠心独。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九日送别》)
首句点明所处,蓟庭即蓟北,并以“萧瑟”间接暗示时令为深秋。在这个季节,诗人来到“故人稀”的蓟北,尽管倍感凄凉,但还是遇到了故人。次句颇感突兀,不写与友人一起叙旧喝酒,而是写即将分手的情景,希望友人找一个可以登高的地方,能够目送自己回去。这种有违常理的做法,正好说明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三四句,写今日与友人相会,一起饮菊花酒。菊花酒本为亲人朋友相逢时所喝的酒,诗人借“菊花”这个意象与“飞蓬”作对比,反衬自己漂泊不定与失意落魄之情。
三
王之涣的一生,留给后人的只有六首诗歌。而在这六首诗歌当中,以《凉州词二首•其一》和《登鹳雀楼》最为脍炙人口。其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已经成为激励人们前行的座右铭。
一个国家,怎能没有这样的诗人。诗人是什么?不是风花雪月,不是醉死梦生,而是一个民族的良知,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尊重诗人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一个以诗人为自豪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2018.11.9
- 上一篇:电影看腻了吗?来这里看不一样的剧!
- 下一篇:美文诗词《望海潮·梅英疏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