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墓又叫“青冢”,是民间传说、史籍记载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昭君墓现坐落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处的大黑河南岸。
墓地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墓体形状如覆斗,整体由夯筑而成,墓体高约33米,底面积月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
【青冢由来】
青冢的由来,出自杜诗的注解:“北地草皆白,唯独昭君墓上草青如茵,故名青冢”。文献记载中也称其为“青冢”。据民间传说,每到深秋草木枯黄的时候,昭君墓仍然嫩黄黛绿、草青如茵。因此历代诗人常用“谁家青冢年年青”、“宿草青青没断碑”之类的诗句加以寓意。
【青冢的考究】
由于没有确切的考古发掘,暂时无法确定昭君墓的具体地点。尽管唐以后的史实记载确切无误,在青冢周围发现零星汉瓦残片及清晰可见的汉代夯土层墓体,但由于不是科学发掘出来的。故有人推此为汉代烽火台,至于是否为昭君墓,还有待于科学的考古发掘。
【昭君墓的传说】
据民间传说,这里只是王昭君的衣冠冢,甚至有人还认为,这是昭君路过此地,用鞋里倒出的土堆成的。关于昭君墓的形成,还有一个比较流行的传说:
说王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出塞时和单于走到黑河边,但见北风怒号、飞沙走石,他们只好停下来,暂做稍息。
当昭君弹起心爱的琵琶时,天空顿时彩霞满天、白云缭绕、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不一会的功夫,遍地长满了青草、开满了野花。
远处的阴山变绿了,黑水变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昭君和单于的马队头顶上飞翔和啼叫。于是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就在这里定居下来。
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走到缺水草的地方,昭君的琵琶一划,地上就出现了一条玉带似的河流,一片片绿茵茵的嫩草。
昭君还从一个美丽的锦囊里取出几粒种子,把它们播洒在大地上,从此塞外便有了庄稼。她从袋里取出一把金剪子,用羊皮剪成犁、车、羊、马;放在地上,就成了铁犁和木车,木车周围还出现了成群结队的羊群和马群、骆驼群。
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地垒起了昭君墓。
通过这些传说,我们感到昭君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永远怀念她的。正是因为如此,呼市及周边地区出现了十多座昭君墓。因此说讨论昭君墓的真伪已经是一个很次要的问题了,重要的是昭君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还是剪伯赞《内蒙访古》说得好:“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团结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墓地现状】
解放以后,呼市人民政府对昭君墓进行了多次修缮。如今的昭君坟,已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
走到墓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3.95米,重5吨的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阏氏并辔而行的大型铜铸雕像。再往北行,朝阳耸立着一块高大石碑,石碑上用汉蒙两种文字镌刻着已故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的《谒昭君墓》一诗。
石碑后方两侧,七块各代石碑历历在目。墓前有相连的两层平台。沿石阶上至墓顶,有六角攒尖兰亭一处。墓前的院内,历史文物陈列厅分列东西两侧,厅内有王昭君汉白玉雕塑一座,雕塑娥眉秀发、衣袂飘飘、栩栩如生、目视远方。
昭君墓旅游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君文化旅游区扩建工程于2017年8月完工,现景区面积已经增加到683.5亩。(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