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唐诗中的影像(三)—王之涣篇

唐诗中的影像(三)—王之涣篇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1-10 01:45:20
阅读:

上两期讲了王昌龄诗中的影像,下面我们可以请出另一位隔壁老王,这位老王在一个小故事中还凭借一首七绝pk掉了“七绝圣手”王昌龄,这可是“诗仙”李白都没有做到的事情,这位神奇的诗人就是王之涣。

据说在盛唐时的一家休闲娱乐中心里,有幸聚集了三位唐诗的大佬,高适、王昌龄、王之涣。三位大佬正在吃饭,有四个出来表演的小姑娘唱起了唐诗,不错,那会的唐诗是可以谱上曲子唱出来的,跟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边塞诗狂人高适来了兴致,说:“大家都是搞艺术的大佬嘛,凑到一起也不容易,不如我们PK一番怎么样?我们看这四个姑娘唱谁的作品最多就说明谁最牛逼好不好啊?”王昌龄与王之涣兴致盎然的答应了下来,前三个小姑娘唱了三首诗歌,分别是高适的一首与王昌龄的两首,王昌龄哈哈大笑,认为自己这局应该是稳了,此时王之涣坐不住了,于是撂下狠话:“你们也不看看那三个小姐是什么档次?村姑一般明显毫无审美能力嘛,也就只能唱唱你们这些low货的作品了。”说着一指最后一个最漂亮的“这位姑娘肯定唱我的作品,要不是的话我以后都不写诗了!”姑娘一开口,果然唱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我们要感谢这位挽救了王之涣职业生涯的无名姑娘,要不然只怕唐诗圈中怕是会少一个大佬了,当然,这也是诗歌史上一个很经典有趣的丝血反杀轶事。

唐诗中的影像(三)—王之涣篇

我们来看一下这首pk掉两位大佬的不朽名篇《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用影像的语言来分析的话,前两篇文章我提到了王昌龄的诗歌是很有质感的,画面勾勒简单却意象万千,意境是需要人来品出来的。而王之涣如果是摄影师的话,一定会是一个将镜头运用到极致的大师,讲究画面与意象的浑然,他的余韵是在作品中自己溢出来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直接将镜头的景深直接拉到了视野的极限,黄河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蜿蜒曲折,仿佛从天上而来,又仿佛流向天外。“一片孤城”这种人造之物与“万仞山”这种天然之物对比强烈,城是“孤”的又是“一片”,与直上云霄高达“万仞”的山做比较,愈发显得山之宏伟与城的渺小,很能勾起人的思考。

王之涣营造的画面空旷却绝无寂寞之感,有一种把握宇宙变化脉搏的宏大情绪酝酿其中,此时bgm响起,是哀伤的羌笛声,但是整个影像却在作者的苦笑中点明了自身的主题:凄怨的羌笛为什么要抱怨绿意盎然的杨柳呢?要知道,春风终究是吹不过玉门关的呀。边境的苦寒与征人的幽怨在王之涣拍的这个小视频中结合的一咏三叹。他的诗歌我觉得最好的表现形式我觉得应该是精美的明信片,这样画面才能与思想结合的相得益彰。

唐诗中的影像(三)—王之涣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

王之涣是一个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诗人,说他陌生是因为此人留下的作品应该绝大部分散佚了,目前只有六首存世,而他本人的生平也在史料中鲜有记载,说他熟悉是因为他是诗歌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不管后人怎么编唐诗集,《唐诗精选》《唐诗赏析》甚至是儿童向的《唐诗三百首》也好,他的两首诗都是不得不选的。

下面我们要聊的这首诗可以说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记忆,只要你知道有唐诗这么一个文体,你必然会知道这首诗,如果要在全部留存至今的两万多首唐诗中选一个代表,我相信这首也是当仁不让的。来来来,和我一起背: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盛唐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最伟大的诗歌作品,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二十个汉字无一艰涩,文字之洗练,表达的意境之宏阔辽远,都不似人间之作,可以说唐诗写到此处就到了极点了,这也正是骄傲的盛唐气象。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作者依然是熟练的运用了大景深的拍摄手法,一边是太阳自天边依山而尽,一边是黄河奔流直奔如海,这已经是人类肉眼视野的极限了,眼之所见尽皆入画,还有哪个摄影师的镜头能更加宽广呢?影像营造至此怕是已经登峰造极了吧?此时王之涣从画面中跳出来说:NO,还可以更远的。“欲穷千里目”想要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更上一层楼”便是,登高方能望远,这个道理可说是适应于各行各业所有事物,如此简单的哲学思想,被如此质朴的表达出来,正是盛唐一代诗人的雄阔胸襟!

最后,一样的,我还是把这首诗以精美的明信片形式表达出来吧。

唐诗中的影像(三)—王之涣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