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拉起侄儿,站到五楼大教室的玻璃窗前,说:
“看那山就是中条山,我们正站在鹳雀楼上。楼下向南流去的马料河,就是黄河。”
“傍晚天边的太阳在云霞里亮得发白,正依着中条山顶慢慢落下去;脚下的黄河从北向南,流向大海。你的眼睛到远山,是由东到西;黄河向南奔去,看不到头,是从北到南。跟着诗人的眼睛,天上、地下、东、西、北、南,空间上是何等壮阔!这是盛唐人的心胸。”
“但,这还不够!你王叔叔还要看得更多、看得更远,还要穷尽到千里之外更大的格局。怎么办?”
侄儿答:
“更上一层楼。“
中国自古有言: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大凡喜欢诗的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一把尺子,我也不例外。但大都脱不开——主观好恶。同一首诗,同一个诗人,有人捧他上天,也有人不屑一顾。连我认定“天下第一等”的陶渊明,也如此。(历史上第一个看得起陶渊明的编辑,是南朝的钟嵘。他编定诗品,陶渊明有幸入选,不过——仅仅中品,二流都算不上。)
零几年有一群人,换了个切入点,用数字说话。他们搜集众唐诗从唐至今(2008年)的数据,设定好规则,列出算式,用统计学的方法给唐诗们的影响力排排座。历经几年,不断扩充,先后四版,最终落下名单。我拿来参看,别有兴味。
编者明讲:
“选出来的未必是最好的,但却是得到公认的。”
《登鹳雀楼》居全榜第四,五绝第一。我个人觉得,名副其实。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名声很大,现今矗立在山西省永济市,黄河岸东,地图上“己”字转弯那里。距离生我的地方,开车一个多小时,很近。我跟侄儿讲,下次回老家我们站到楼上去,再读读看。
楼,是1997年新建的,但大体位置应该与王之涣当年相差不多。我对侄儿说:
这没关系。我们读诗,要读进去再读出来。你还小,先读进去再说。读进去了,会感同身受,站在哪儿,哪儿就是鹳雀楼。
侄儿站在玻璃窗前,看着窗外,懵懵懂懂……
——2019年10月24早,写于大观楼
后记
讲完送侄儿回家,路上说起“旗亭画壁”的故事。到家,侄儿进屋做作业。
七个月大的小侄女在客厅沙发上玩,见我,笑,大大的眼睛透人心底。我放起“婷婷姐姐”唱的《登鹳雀楼》,说:
'哥哥听了,也给我们TT听听。这个姐姐唱的是古诗,古诗是什么呀?你长大就知道了。”
说着把手机扣在一边,抱她放在肚子上。
她寻到声响,盯着手机背壳,安静地听了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