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事合天心,保境安民”,大唐越国公汪华由人成神的背后因素解析

“事合天心,保境安民”,大唐越国公汪华由人成神的背后因素解析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1-08 04:14:14
阅读:

油菜花残麦穗长,家家浸种办栽秧。 社公会后汪公会,又备龙舟送大王。---《新安竹枝词

这是清乾隆时期,侨居广陵的徽州歙县人方士庹创作的竹枝词中的第七首,是对家乡民俗迎神赛会“嬉菩萨”的描述。

“事合天心,保境安民”,大唐越国公汪华由人成神的背后因素解析

迎神赛会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汪公”、“大王”不是文学修饰,而是一位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人物。

他就是汪氏第四十四世祖,隋末据六州而守并自号“吴王”的农民起义领袖、唐朝越国公汪华。

对汪华的崇拜衍生出的民俗活动,实际上远不止迎神赛会,但凡是求雨防旱、求子祈福、减病消灾等民间活动,都少不了祭拜汪华。

毫不夸张地说,在徽州文化的传承中,汪华崇拜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即使到了今天只为传承民俗活动而举办的花朝庙会,汪华依然是绝对的主角,被徽州人(当然,古徽州如今被一分为三,现在古徽州的主体是黄山市)称为“太阳菩萨”。

汪华已经成了徽州的地域神。

“事合天心,保境安民”,大唐越国公汪华由人成神的背后因素解析

汪氏第四十四世祖,唐越国公汪公讳华像

当然,汪华的“成神”之路也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而最开始,只是徽州(当时称歙州)百姓给他修建了一座生祠。

“唐歙州总管越国汪公,有庙在歙之乌卿山,始贞观己亥,著于令甲……”---《休宁乌龙山汪越国公庙田记》

贞观己亥,就是贞观十三年,此时的皇帝是权力欲望强盛,又雄才大略的李世民,他居然允许民间给自己的大臣建生祠,确实罕见。

但不管李世民内心抱着什么样的心思,汪华的生祠是由大唐官府批准建立的,这是他开始迈出神格的第一步,并且得到了官方的认定。

此后,历代帝王开始对汪华进行册封,而册封最多的当属两宋时期。

“事合天心,保境安民”,大唐越国公汪华由人成神的背后因素解析

徽州府、歙县同城图

大中祥符三年,宋真宗册封汪华为“灵惠公”。

政和七年,宋徽宗册封汪华为“英济王”,宣和四年加封为“显灵英济王”。

乾道四年,宋孝宗册封汪华为“信顺显灵英济广惠王”。

嘉定四年,宋宁宗改封汪华为“昭应显灵英济广惠王”。

淳佑八年,宋理宗改封汪华为“昭应显灵英济威信王”;淳祐十二年改封为“昭应广灵显德英烈王”;宝佑三年又改封为“昭应广佑显圣英烈王”;到了宝佑六年,宋理宗再次改封汪华,诰“昭忠广仁显圣英烈王”。

德祐元年,宋恭宗上位后,汪华的封诰再一次起了变化,改为“昭忠广仁武神英圣王”。

到了元朝至正元年,元顺帝也对汪华进行了册封,封诰为“昭忠广仁武烈英显王”。

明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顺应潮流,对汪华的册封进行了升级,改封为“汪公圣主洞渊大帝”。

“事合天心,保境安民”,大唐越国公汪华由人成神的背后因素解析

汪华-忠烈庙

自此,汪华真正完成了由人到神的升级,由生前的国公爵位,上升到了死后的帝王级别,成为徽州的地方神灵。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汪华的神格塑造是不是和关羽很像?当然,关羽的神格是全国范围内生效的,汪华只是徽州一府六县境内的地方神。

虽然和关羽的神格没有可比性,但也可以看出,历代统治者对汪华神格塑造的重视!

那么,汪华究竟做了什么,能在活着的时候由大唐朝廷为他修建生祠,死后又可以通过人间帝王的加持封诰,从而步入神灵的行列?

汪华能够得到徽州百姓长达千年的爱戴,至今不衰,又能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汪郎以为,关键就在于八个字,“事合天心,保境安民”。

“事合天心,保境安民”,大唐越国公汪华由人成神的背后因素解析

徽州

1,所谓“事合天心”的意思就是,汪华站在十字路口间,能够顺应历史潮流,迅速做出正确的抉择!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王薄以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为口号揭竿反隋,虽然被隋军镇压了下去,但也由此彻底引发了隋末大起义。

在这场动乱中,时任新安郡(大业三年改歙州为新安郡,徽州前称)裨将的汪华虽然掌握新安郡的军备,但他一直坚守隋廷正统,拒绝郡守提出的起兵反隋,把新安郡拱手让给江淮杜伏威的建议。

为此,汪华于大业十三年趋兵赶跑了新安郡守,控制了新安郡。

“境内无所统一,天子南幸江都,盗贼拥隔,诏令不至,欲求摄刺史,以镇一方,非公不可!公宜从众。贼平,请命于朝未晚也。”---《越国公行状

在局势不明的情况下,汪华接受了下属的建议,暂领了新安郡守一职,但他坚持树立隋朝大旗,不愿加入任何一支反隋义军,这个举动引发了周边已经反隋的州郡不满,一时间新安郡上空笼罩了战争的阴云。

“事合天心,保境安民”,大唐越国公汪华由人成神的背后因素解析

隋末群雄

为求自保,汪华只得起兵反抗,巩固自己的力量。

“宣守面缚请降,公释不问。因抚定其民,收其精锐以归。既而杭、睦、婺、饶等州相继皆下。公奄有六州,戴甲十万,威誉益隆。诸将谓公曰"今中原纷乱,大众已集,若但以刺史统军之号临之,恐复瓦解。天予不取,古人所戒,公宜建王号。"公辞再三,乃斋戒,择日建吴国,称王。”---《越国公行状》

汪华称王后,并没有在自己的吴国范围内选取年号,而是继续采用隋朝年号,义宁(李渊扶持的隋傀儡皇帝)。

汪华称王后,并没有兵出六州,和长安李渊、洛阳王世充、河北窦建德、瓦岗李密、江淮杜伏威、江陵萧铣、豫章林世弘等等各路豪杰争夺天下。

实际上,他对争霸毫无兴趣,只是默默等待着真龙的出现。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在洛阳城外击退窦建德,逼降王世充后,天下局势已经日趋明朗。

这一年九月,汪华迅速做出了主动归唐的决定。为此,李渊下诏赐封汪华为越国公。

“门下:汪华往因离乱,保据州乡,镇静一隅,以待宁宴。识机慕化,远送款诚,宜从褒奖,授以方牧,可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上柱国,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全唐文.封汪华越国公制》

李渊给的敕书时间是武德四年九月二十二日。

请记住这一刻,为了百姓,汪华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他主动归唐,为六州百姓避免了一场因为割据而可能会引发的战争,充分体现了他“事合天心”的“王之大节”,在李唐统一天下的道路上画下了最精彩的一笔。

“事合天心,保境安民”,大唐越国公汪华由人成神的背后因素解析

汪华像

2、所谓“保境安民”的意思就是,汪华以“靖民”的心态,维护其控制区域内的政通人和,促进六州,尤其是歙州境内的山越土著和南迁的中原士族之间的文化融合。

什么是靖民?就是使民安宁和谐的意思。

汪华统御六州期间,一切决策都是以境内百姓安危福祉为准绳,而他靖民的最大成绩就是,调解了山越土著和南迁移民之间的矛盾,将一些山越首领纳入了自己的军队之中,成为保境安民中的一员。

歙州境内山高林密,古时一直是山越民族的居住地。

但自西晋以来,衣冠南渡,歙州土著和南迁的中原士族之间的矛盾重重,或为疆界领地,或为习俗礼教,都成为双方之间的械斗因素。

汪华深知,要想六州在兵荒马乱期间能够求得一片安宁,必须摒弃前嫌,化解矛盾,为此他提出了“保境安民”的口号,并开学堂,办教育,一力促进两种文化的融合。

经过他的努力,当地的山越土著开始注重自己的礼仪言行,而南迁移民也完成了本土化,六州百姓面对外界的武力威胁时能够共同迎身抵抗。

如武德四年,歙州抵抗江淮王雄诞的入侵。

除了缓和山越土著和中原移民之间的矛盾外,在汪华治下,吴国境内不见兵戈,百姓安居乐业,这在隋末唐初的风云时代是无法想象的。

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汪华在保境安民期间修建了渔梁坝,这直接奠定了徽州的人文基础,为徽商的起航点亮了一盏明灯。

“事合天心,保境安民”,大唐越国公汪华由人成神的背后因素解析

汪华像

3、汪郎语

汪华真正做到了以天下苍生为念。

他宁愿放弃所谓的“吴王”虚荣,不以一己之私将其治下的百姓带入兵灾的苦难之中,为当时,也给后世做出了表率。

在封建伦理道德的忠君爱国体系下,汪华主动“归唐”和一心“靖民”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最符合时代主旋律的。

作为统治者,他们需要有这么一个榜样,一个典型,用以维护地方稳定,人心思归;

作为普通百姓,需要的是一个真正爱民,护民,并能够为他们带来安宁,和谐的州牧。

所以,在官方和民间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汪华由“人”升为“神”也就顺其自然了。

而对于汪华的评价,汪郎认为这副对联就已经完成了总结:

乱称王,治称臣,两念都归一是;生封公,殁封帝,千秋曾有几人。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事合天心,保境安民”,大唐越国公汪华由人成神的背后因素解析

汪华像

相关推荐

  • “事合天心,保境安民”,大唐越国公汪华由人成神的背后因素解析

    王雄诞,油菜花残麦穗长,家家浸种办栽秧。 社公会后汪公会,又备龙舟送大王。---《新安竹枝词》这是清乾隆时期,侨居广陵的徽州歙县人方士庹创作的竹枝词中的第七首,是对家乡民俗迎神赛会“嬉菩萨”的描述。迎神赛会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汪公”、“大王”不是文学修饰,而是一位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人物。

    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