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张家界历史人物首先知道的一定是贺龙,除了贺龙你还知道哪些?
1.贺龙
贺龙(1896─1969),原名文常,字云卿,桑植人。
1896年3月22日,贺龙出生在桑植县洪家关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以愤世嫉俗,仗义疏财,敢于同恶势力抗争而闻名乡里。
1907--1913年,和乡人结伴在湘鄂川黔边界地区赶骡马贩运盐巴。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桑植、石门、沅陵等县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武装斗争。
1916年2月,为响应蔡锷反袁护国,在芭茅溪“两把菜刀砍盐局”,组织讨袁队伍,任桑植民军总指挥。
1917年,易名贺龙。任湘西援鄂民军第一路所属之游击司令。
1918年,,任靖国军林德轩部营长。
1919年夏,任桑植独立营营长。
1920年,任林修梅湘西靖国民军第三梯团团长。
1921--1924年,任湖南十三区剿匪第二支队队长、川东边防军警备旅旅长、四川陆军暂编第九混成旅旅长等职,曾率部与北洋军阀及四川军阀杨森作战。后率部由四川经贵州返回湖南,任讨贼联军第一师师长,驻防常(德)澧(州)。
1925年4月,任澧州镇守使。冬,赵恒惕派兵进攻,率部经湘西退回贵州铜仁。
1926年4月,率部由铜仁进驻沅陵。7月,通电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六师师长兼湘西镇守使。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师长,随后率部北伐。先后攻占慈利、石门、澧州、津市、公安、石首。12月,率部攻占荆(州)沙(市),继而进占宜昌。
1927年2月,率部东下武汉,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五师师长。4月至5月,率部出师河南,在逍遥镇、临颖和许昌等地大败奉军,进占开封。6月,率部回师武昌,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8月1日,参加领导和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同月,在起义部队南下途中,经周逸群、谭平山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1月,根据党中央指示,与周逸群等一起赴湘鄂西组建红军,开展武装斗争。同月,在监利与贺锦斋游击队及鄂中特委和石首中心县委领导的武装会合,领导发动荆江两岸年关暴动。4月2日,发动桑植起义,攻占桑植县城,成立桑植县革命委员会。7月,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任军长。
1929年1月,率红四军攻克鹤峰县城,5月再次攻占桑植县城,7月,指挥红四军取得南岔、赤溪河大捷,红四军扩大到4000多人枪,开辟了以桑植、鹤峰为中心的湘鄂边革命根据地。
1930年7月,率红四军到达公安南平与段德昌领导的红六军会师,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任总指挥。建立了了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1931年3月,根据中央指示,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任军长。同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成立,任委员,并任中共湘鄂西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委员、主席团成员。4月至7月,率红三军转战荆门、当阳、远安,后进入鄂西北,创建了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革命根据地。
1932年 1月至6月,指挥红三军取得了皂市、龙王集、陈家河战斗的重大胜利。11月,由于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率红三军撤离洪湖苏区转往湘鄂边境。
1933年12月,蒋介石反动政客熊贡卿来游说贺龙企图收编。贺龙在龙山茨岩塘处决了熊贡卿。
1934年 5月,率红三军袭占彭水县城。6月,率红三军占领沿河县城。7月,任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主席。10月24日,与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领的红六军团在印江木黄会师,任二、六军团总指挥。10月28日,率部发动湘西攻势,先后攻占永顺、桑植、大庸、沅陵、桃源等县城,建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任中共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主席和中华苏维埃湘鄂川黔省委委员、省军区司令员。
1935年2月至8月,指挥红军反“围剿”斗争,先后取得了桑植陈家河、桃子溪、咸丰忠堡、宣恩板栗园等战斗的胜利,并指挥红军攻占石门、临澧、澧县、津市等县城。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长征。11月19日,率红二、六军团从桑植瑞塔铺、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
1936年2月,率红二、六军团在黔西北创建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任主席。3月初,指挥乌蒙山回旋战,率部经过23天的艰苦跋涉与英勇奋战,巧妙地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4月,率部直趋滇东,胜利渡过金沙江。6月,率部在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根据中央指示,红二、六军团正式编为红二方面军,任总指挥。与朱德、刘伯承、任弼时、关向应等一起,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展开了坚决的斗争。7月,率部与四方面军一同北上,向甘南挺进。10月22日,率部到达甘肃会宁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1937年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0师师长、120师军政委员会书记。9月,率120师主力东渡黄河,挺进晋西北。10月,指挥雁门关伏击战。
1938年2月至4月,率部粉碎敌人对晋西北的首次“围攻”,收复岢岚、五寨等7座县城,开辟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2月,率120师主力开赴冀中。
1939年2月,任冀中区军政委员会书记、冀中区总指挥部总指挥。4月,指挥齐会战斗,受到军委会的嘉奖。9月,与聂荣臻同志一起,指挥陈庄战斗。
1940年2月,任晋西北军政委员会书记、晋西军政民联合委员会主任委员。6月至7月,指挥晋西北军民粉碎敌人的夏季“扫荡”。8月,指挥一二○师参加百团大战。11月,兼任晋西北军区司令员。12月,指挥晋西北军民粉碎敌人的冬季“大扫荡”。
1941年,指挥晋西北军民,粉碎日军的“强化治安”运动、“蚕食”政策和分区域的“扫荡”。
1942年6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兼晋西北军区(后改为晋绥军区)司令员、边区财政委员会副主任。
1944年8月底,指挥晋绥军区部队对日伪发动秋季攻势。
1945年4月至6月,参加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8月,指挥晋绥军民大反攻,先后收复文水、离石等城。10月至12月,和聂荣臻等一起,指挥晋绥和晋察冀部队发起绥远战役。
1946年6月,在山西岚县开办军政干校,兼任校长。7月,指挥晋绥军民连克朔县、崞县,击退国民党军队的进犯。11月至翌年1月,指挥晋绥我军与晋冀鲁豫的太岳兵团共同作战,赢得晋西南战役的胜利。
1947年1月,发表新年谈话,号召边区军民准备击退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7月,出席中央在陕北靖边县召开的“小河会议”。9月,主持晋绥军区建军会议并作总结报告。12月,参加中央召开的“十二月会议”。冬,领导所部开展以“诉苦”、“三查”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
1948年9月,兼任西北军政大学校长。
1949年2月,任西北军区司令员。3月,出席党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5月,任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夏,任中共西北局第二书记。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代表第一野战军在大会上发言。10月,任中共西南局第三书记。11日,出席开国大典。同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和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2月,率华北野战军第十八兵团和第一野战军之第七军等部入川,配合刘、邓指挥的第二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及警察保安兵力数十万人于成都地区。
1950年2月,任西南军区司令员、中共西南军区党委书记。同月,发布进军西藏的政治动员令。3月至年底,领导西南军区部队清剿残匪,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批示嘉奖。6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1952年11月,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
1953年1月,任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10至12月,率领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总团赴朝鲜慰问。冬,任中央人民政府劳动工资委员会主任。
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9月,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并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9月,出席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9年4月,出席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继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体委主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2月,任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
1964年,负责中央军委日常工作。4月,与叶剑英、罗瑞卿等军委领导同志一起,发动全军开展群众性的大练兵。
1965年1月,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再次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国家体委主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66年冬,遭林彪、江青、康生等诬陷,被隔离审查。
1969年6月9日,受迫害含冤逝世,终年73岁。
1974年9月29日中央印发了《关于为贺龙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
1982年10月,中共中央又作出了《为贺龙同志彻底平反的决定》。决定充分肯定了贺龙为中国革命做出的不朽贡献:贺龙是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一生追求真理,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战争年代,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善战,历尽艰险,百折不挠;和平时期,为社会主义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统一和团结。他对敌人恨,对人民爱,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大公无私,刚直不阿,言行一致,光明磊落,平易近人,豁达大度,爱护战士,关心群众。他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品德深受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崇敬和爱戴。
2. 陈能宽
陈能宽(1923~2016),土家族,慈利县江垭镇人,金属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青少年时代先后就读于常德隽星中学、沅陵雅礼中学,
1942年被保送进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矿冶工程系。1946年毕业。
1947年考取公费留学,入美国耶鲁大学深造。1949年,获冶金硕士学位。
195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1950年6月至1955年6月,曾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冶金副研究员、助理教授和威斯汀豪斯公司(西屋电气)研究员。
1955年冬,冲破阻力携全家绕道日本、菲律宾、香港,回到祖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研究员,二机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1956年出任中科院应用物理所和金属所研究员。
1960年6月,接受党中央紧急调动,到三机部九院从事原子能应用研究工作。参与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在多次核实验中,参与了大部分核装置实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参与原子弹的突破和武器化。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发展做出干贡献。
1964年起,先后任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1982 年,陈能宽领导进行的“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获得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同年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1985年,获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6年获国家对原子弹突破武器化、氢弹突破武器化的最高奖赏。同年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
1987年2月,任国家863-410主题专家组首席科学家。
1988年,兼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进步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
1999年,被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被授予研制“两弹一星”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6年5月27日1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3. 廖汉生
廖汉生(1911-2006),土家族,桑植县樵子湾乡张家桥村人。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人民解放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第一届、二届、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
1927年参加农民运动。
1929年参加湖南桑植苏区游击队。同年7月被选为桑植县苏维埃代表,并在县农民协会和县苏维埃工作。
1930年后湘鄂西边区坚持湘鄂边苏区反“围剿”斗争。
1933年5月,任湖北鹤峰县第四游击大队副大队长,7月先后担任红三军军部书记员、第七师党务委员会书记、第九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黔东苏区的创建。
1933年,由贺龙、关向应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10月,红二、六军团会合后,任红二军团第六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开辟湘鄂川黔苏区的一系列战斗。
1935年春,任红二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8月重任第六师政治委员,11月从桑植出发参加长征。7月,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二军团第四师、六师政治委员。
1937年5月出席了党在延安召开的苏区代表会议。1937年8月,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副团长、政治委员,率部开赴抗日前线,10月参加雁门关伏击战,切断了日军的交通补给线。
1938年11月,率部开赴晋察冀,参加滑石片战斗,以一个团的兵力歼灭日军一个大队,有力的配合了晋察冀军区的反围攻作战。
1939年初,率部挺进冀中,九天内三战三捷,巩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同年4月,任独立第二旅副政治委员,参加了齐会歼灭战,还代理旅长率部参加陈庄歼灭战。
1940年初,重任716团团政治委员,参加晋西北夏季反“扫荡”战役,同年8月参加百团大战。
1941年初,廖汉生奉命到延安学习,先后在八路军军政学院、政治学院学习。
1942年,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参加了延安整风。
1943年,任中央党校第二、第四部组织教育科科长,后任第三五八旅副政治委员。
1944年10月,任八路军南下支队第五干部大队政治委员,奉命率部分干部重返洪湖地区开展工作,任新四军第五师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襄南地委书记,巩固、发展了襄南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他任江汉军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兼中共江汉区委书记,率部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
1946年4月调北平军调处执行部工作,不久奉命返回延安。1946年5月,任晋北野战军副政治委员,晋绥军区第一纵队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一军政治委员。参与指挥晋北战役。1946年11月,任晋绥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率部开赴陕甘宁边区,执行保卫党中央、保卫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
1947年3月,先后担任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副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延安保卫战。后转战陕北,参加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和陇东、三边、榆林、沙家店、清涧等战役。
1948年2月底,参加宜川战役。在战略进攻阶段,率部参加了西府、澄合、荔北、冬季等战役。
1949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政治委员,率部进军大西北,参加陕中、扶眉等战役,9月解放青海,任青海省军政委员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一兵团军政治委员兼青海省军区政治委员和中共青海省委书记,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参与领导建立人民政权、剿匪平叛、民族联谊、筑路生产等项工作,为建设人民的新青海作出重要贡献。
1952年,起历任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党委第五书记,后主持西北军区工作。
1954年,任国防部副部长。
1955年进入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同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7年任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
1960年1月至1967年1月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党委第三书记、中共华北局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廖汉生受到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迫害。
1972年7月,经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批示,重获自由。
1973年12月,任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
1975年2月,调任南京军区政治委员。
1977年8月,任中央军委委员。同年9月,任南京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1980年1月,任沈阳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1983年至1993年,任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并兼任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还是第一届、二届、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6年10月5日6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4. 贺鹏飞
贺鹏飞(1946-2001),祖籍桑植县洪家关,贺龙元帅之子。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海军中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
1951年,入重庆市人民小学读书。
1957年9月,就读北京市四中。
1959年,加入中国共青团。
1963年9月,转入清华附中。
1964年9月,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学习,
196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因受父亲的冤案株连,遭受迫害,在周恩来、陈毅的关怀下得以完成学业。
1970年8月,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甘肃武都汽车修配厂当工人。
1974年,在周恩来等的关怀下,被安排到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北京分公司工作,任副科长。在机械出口工作中,严格把关,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1977年10月,到部队工作,先后任总参装备部综合计划处参谋、副处长。
1984年12月,任总参装备部副部长。次年7月任部长。他积极开展新武器装备技术的引进和技术合作,为我军装备建设水平的提高开拓了新的领域。
1992年11月,调任海军副司令员,分管装备建设工作。他勾画了海军装备跨越式发展的蓝图,为海军装备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战斗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做出了卓越贡献。分管海军航空兵部队建设期间,为海军航空兵部队的建设和发展做了开拓性的工作。
1997年,我国海军舰艇编队出访美洲四国五港期间,他具体筹划和组织了编队访美期间的各项活动,确保了我舰艇编队首次访美成功,扩大了我人民海军的影响,有力地配合了国家的政治外交斗争。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4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1994年12月,他回桑植参加了贺龙纪念馆奠基仪式。
1998年,桑植遭受“7.22”特大洪灾,他非常关心家乡的灾情,积极组织、援助,共捐赠价值300多万元的救灾物资,派专机送往张家界,由海军机关工作人员和他的家人把物资一一发到灾民手中。他到海军工作后,一直兼任海军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曾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他组织部队圆满完成了对外友好交往、装备技术引进、学术技术交流、多边军事外交、海上军事安全谈判等外事任务。
2001年3月28日,贺鹏飞因突发心脏病在北京逝世,终年55岁。他的英年早逝,对党和军队的建设,对家乡人民都是重大损失。
5. 蹇先任
蹇先任(1909—2004),慈利零阳镇东街人,原中共中央组织部副秘书长。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3月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马日事变”后,在十分艰苦的形势下,来往于津市、澧县、石门等地开展党的秘密工作。
1929年8月在慈利杉木桥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文化教员、前敌委员会文书、科长等职,在湘鄂边区转战坚持斗争7年。
1930年夏,红四军离开湘西东征以后,面对叛徒的威胁和利诱,她大义凛然,揭穿“反共不反贺(贺龙)”的阴谋,在险恶的处境中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1934年10月,蹇先任终于在大庸境内找到了红军队伍,历时整整4个春秋。她对党对红军矢志不渝的精神受到广大红军指战员的敬仰和钦佩。
1935年11月,她毅然带着出生19天的女儿贺捷生,随红二军团参加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后,参加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担任女生队指导员兼支部书记。
1938年经党中央批准,赴苏联进入莫斯科共产国际党校学习。
1940年返回延安途中,在新疆迪化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扣压,历时一年之久。1941年冬经党组织营救回延安。1942年在中央党校第一部学习。 抗战胜利后,在冀热辽军区政治部任保卫科长,先后任中共围场县委副书记、中共四海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
1947年,任哈尔滨市区委副书记,沈阳市(中央直辖市)东关区区委书记兼区长,为东北全境的解放作出重要贡献。
1949年10月,她应中共湖南省常德地委要求,任中共常德地委委员,11月任中共慈利县委书记兼县长。
1950年3月,调武汉市(中央直辖市)工作,任武汉市人民政府秘书厅主任兼武汉市机关党委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委员。她先后担任武汉市增产节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办公室主任,武汉市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兼中共武汉市委纪律委员会副书记等职。
1954年6月,调中央轻工业部工作,任审干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
1954年6月调轻工业部,任审干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干部司副司长、干部学校校长兼党总支书记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蹇先任遭到严重迫害和打击。她坚信党,坚信共产主义,毫不妥协地与林彪、“四人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56年8月,进中央党校学习。
1958年2月,调任轻工业部干部学校任校长兼总支书记。
1978年恢复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秘书长、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85年12月离职休养。
2004年7月25日15时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6. 杜心武
杜心武(1869~1953),字慎媿,出生于慈利县江垭乡岩板田村,后迁居熊家庄乡白岩峪村。人称南北大侠,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是自然门开山鼻祖徐矮师的独传高足,也是自然门第二代掌门人。杜自幼聪慧过人,喜读诗书,爱好武术。先后拜师学习南派拳术及武当拳的内家功夫,13岁拜徐矮师研习自然门武功艺。
1883年,入常德高等学堂学习,与慈利吴良愧、刘孟顾,临澧林伯渠,桃源唐伯球等同学。
1885年,去峨眉山,向徐矮师专攻“法于天地阴阳之理,顺乎自然规律之道”的自然门轻功。
1887年,到重庆金龙镖局当镖师,走镖川、黔、滇一带,保护商旅安全。
1889年,辞镖师职,回到慈利老家,闭门读书。不久,去北京守卫清宫。期间他博览群书,广交朋友,结识了革命党人宋教仁,接收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爱国主义的思想。
1904年夏,赴日本求学,先在东京百科学校补习日文,后入东京帝国大学农科。留日期间,曾与日本著名相扑师斋藤一郎在日比谷公园比武,赢得了柔道比赛的冠军,因而名噪东瀛。
1905年,经宋教仁、贾振介绍,在东京加入同盟会,投身反清行列,从事革命运动,担任孙中山的保镖,并为同盟会作保卫工作。
1908年,奉孙中山与同盟会的旨意,回国进行革命活动。
1912年5月,任北京政府农林部佥事,农商部、农工部部员。后历任河南彰德府农商部直属第二农事试验场会办、北京农商部直属第一农事试验场技正、农事传习所气象学教授。在农事传习所任教时,收万籁声、郭歧凤为武术门徒,传其衣钵。“九一八”事变后,杜支持郭歧凤去东北参加抗日联军,而万籁声则后来成为著名武术家。
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杀,杜专程赶赴上海参办治丧事宜。因疾愤军阀的黑暗统治,乃毅然弃官去职,一度礼佛参禅,闭门谢客。
1928年秋,杭州举行第一届全国国术考试。杜受聘为评判员,并应邀表演了“走圆场”。
1931年,国民党湖南省主席何健请杜创办湖南国术训练所,并委任杜的高徒万籁声为馆长。杜于30年代初始收徒传艺,弟子甚众,多怀绝技。名徒有陶良鹤、李丽久、胡亚夫等。
1941年3月,杜赴重庆,任全国抗日群众动员委员会主任。在职一年,曾掩护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翌年辞职回乡,住慈利饭甑山斗米观八年。
1951年初,由林伯渠推荐,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同年1月起,任湖南人民军政委员会顾问、湖南省政协委员。
1953年7月8日,病逝于长沙北门寓所,享年84岁。
7.卓炯
卓炯(1908—1987),慈利县国太桥人。经济学家。
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宁汉分裂后,因病回家。
1929年就读省立三中高中师范科,曾被怀疑为“异党分子”而逮捕入狱。
1935年中山大学毕业,获社会学学士学位,同年秋入广东学海书院为研究生。1938年,参加广东民族抗日先锋队。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编《新建设》、《阵中文艺》杂志。
1941年,回中山大学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与王亚南共同钻研《资本论》。1946年后侨居泰国曼谷,任南洋中学校长兼中共支部书记。
1948年9月回国,次年3月,任云南省人民反蒋自卫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方大学第一部主任、中共华南分局宣传部学习室副主任、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理论教育处处长,致力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先后写出《政治经济学学习提要》、《十大经济政策解说》等专著,提出计划经济的基础是商品经济和商品价值规律。
1958年,调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
1961年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著名论点。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反革命修正主义”的帽子。
1973年后曾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兼经济研究室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写有《关于(资本论)的生命力的探讨》、《政治经济学新探》、《价值规律论》等专著。
1986年提出“两个不等式”,即商品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开拓者。
1987年被选为中共十三次党代会的代表。同年6月病逝,终年80岁。
8.田奇㻪
田奇㻪(1899~1975),土家族,永定区西溪坪彭家巷人。当代杰出地质学家,中国泥盆纪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著有《中国石炭纪海百合化石》、《中国之泥盆纪》、《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等专著。幼年曾就读大庸西溪坪松梁书院,13岁时在长沙上中学,1916年毕业于长沙湖南省立第一中学。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19年秋升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
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入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实习员,次年升调查员。在该所工作的3年里,他主要调查北方煤田地质及进行石炭二叠纪化石(腕足类、海百合类等)之研究,还参与了大型工具书《地质矿物学大辞典》的校订工作。
1927年3月回家乡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工作,历任调查主任、技正、主任技正、代所长、所长。
1928年兼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他以该省地质调查所为主,他对湖南泥盆纪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奠定了我国南方泥盆纪地层分类基础。1934年获得了第3届“纪念赵亚曾先生研究补助金”,1940年获得了首届“丁文江先生纪念奖金”。
1933年兼任实业部(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
1937年兼任湖南大学矿冶系教授。
1939年率队勘察沅陵柳林汊金矿、凤凰汞矿、花垣铅矿。长沙和平解放时,率领地质调查所员工保护该所,使数万元仪器设备完整地归属人民。
1949年8月任湖南省地质调查所所长。应邀参加了开国大典观礼。
1950年调往武汉任中南军政委员会重工业部资源勘测处处长、中南地质调查所所长,同年,他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组专门委员,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
1952年任地质部中南地质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
1955年任地质部地质矿产司副司长兼总工程师。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
1956年任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副主任兼总工程师。同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地质部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和关怀。
1957年当选为中科院专门委员,应邀赴苏联伯力参加远东地质会议,作了《中国震旦系》的学术报告,为苏联地质界所重视。1957年,出任援越专家组组长,奉派赴越南民主共和国主持铬矿勘探工作,受到胡志明主席接见,并获越南政府颁赠的友谊徽章。1957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9年当选为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
1964年受聘为国家科委地质矿产组成员
1975年9月15日 在北京病逝。
9.范子瑜
范子瑜(1914年—2002年),土家族,大庸县(今永定区)沿河街人。曾任国家商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
1934年参加革命工作,任县店员工会宣传部部长。
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2月,任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财政部巡视员、国有财产科科长。9月,任红二军团供给部会计科科长、红二方面军供给部会计科科长
1936年,任援西军供给部军需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1937年9月,任八路军120师供给部会计科科长、独立1旅供给部部长,120师供给部副部长。
1939年2月,任独立第1旅供给部部长,11月调回120师供给部任副部长。
1940年夏,任120师后勤部任副部长兼供给部部长。9月,任晋西北军区供给部副部长。
1942年起任冀南军区供给部副部长、部长,平原省军区供给部部长。
1945年起,历任晋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西北军区晋南办事处主任、兵团后勤部部长。
1949年,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商业厅厅长。参加了上党、邯郸等战役。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野战军2兵团后勤部部长,第1野战军后勤部副部长。
1950年起,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党组成员、糖业组组长,总后勤部营房管理部副部长、部长,总后勤部第二物资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部长兼中央财政经济领导小组成员,总后勤部副部长兼物资部部长等职务,对分管的物资、营房、军营绿化美化等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军队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1年11月-1977年9月,任国家商业部部长、党组书记。在“文化大革命”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为发展经济,保证市场供应,安排人民生活,做了很大努力,受到李先念副总理的肯定和赞扬。
1977年12月,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顾问。
1978年回军队,任总后勤部副部长。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2年6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10.袁任远
袁任远(1898~1986),原名明濂,慈利县三官寺人。
1912年秋,入慈利中学学习,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1918年,考入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五四运动”爆发后,激起了他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立志投身改造社会的活动,在长沙参加了总罢课和爱国宣传活动。
1921年,任湘西学生联合会主席。翌年,他在三官寺组织慈利第一农村阅报社,使农民有接触新文化的机会。
1922年夏,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小学、中学教书。后去缅甸仰光,任《缅甸新报》编辑,由一个共产主义同情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拥护者。
1925年4月,由海外回到湖南。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4月,加入国民党,成为跨党党员。中共湖南省委派他到慈利工作。
1927年初,中共慈利县委员会成立,任委员;同时任国民党慈利县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相继成立的县工会、农民协会、妇女协会、商民协会等群众组织一道,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6月,赴武汉,参加了由毛泽东召集的湖南各地去武汉的共产党人的会议,毛泽东号召共产党员回原工作的地方进行武装斗争。8月,辗转回到石门,参加中共石门县委,以白洋湖第六完小教员身份,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1928年5月上旬,参与领导石门南乡暴动,成立湘西工农红军第四支队,任党代表。8月,南乡暴动失败,他化装脱险,辗转去上海找党组织。
1929年2月,党中央分配他到上海赤色总工会任秘书。从此改名为袁任远。8月,受中共中央委派到广西李明瑞部工作,分配到教导总队任政治教官。11月中旬,随同邓小平到广西左江检查布置工作,为龙州起义和成立红八军作准备。12月,参与领导百色起义,任红七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
1931年1月,红七军在桂岭整编,任五十五团政委。2月,随红七军主力到达湘赣革命根据地。
1932年底,任湘赣军区红八军政治部主任。
1933年3月至4月,任湘赣军区独立第十二师政治委员。后任红八军第二十三师政治委员。6月任红六军团第十八师参谋部主任。7月至1934年3月任红六军团第十七师政治部主任,7月起兼任第五十团政治委员。
1934年8月,随红六军团西征,10月到达黔东根据地,随部向湘西挺进,参加创建和保卫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1月,任湘鄂川黔省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委员。
1935年2月起,先后任大庸县独立团政治委员、任大庸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分会后方办事处主任、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秘书长。10月,任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11月,参加红二、六军团长征。他带上17岁的儿子袁意奋(1964年晋升为少将) 一起长征,被传为佳话。
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与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先后任三十二军政委、红二方面军第六军政治部副主任。坚定地站在党中央毛主席一边,反对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
1937年8月,任八路军120师359旅政治部主任,参加华北抗战。
1943年,回陕甘宁边区后,任绥德地区专员,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45年4月,作为晋绥代表团成员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随八路军南下第二支队到河南时转赴东北。11月任中共吉林市委书记、中共吉林省委委员、东北人民自治军吉林军区永吉军分区政治委员。
1946年1月,任中共吉辽省委员会吉林分省委员会书记兼永吉地委书记。同年1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吉林军区第二十四旅政治委员,4月任吉辽(东满)军区吉林军区政治委员。7月任军事调处执行部驻德惠第三十四执行小组中共方面代表,任少将组长。11月任吉北军分区政治委员。12月任吉林省政府秘书长,吉林省政府党组书记。
1947年8月,任吉林省政府副主席。
1948年3月,任吉林省财经委员会主任。
1949年6月,随军南下湖南,8月湖南和平解放后,任湖南省副主席。10月任湖南省临时政府副主席。
1950年4月,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1952年12月,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副主席。
1954年,任政务院内务部副部长,分管优抚和地政工作,后又分管农村救济工作。
1956年8月,出席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8年4月,任中共青海省委书记处书记、青海省省长、青海省人民委员会党组书记。
1962年9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冲击。
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副书记。
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大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还当选过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986年1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11.覃子斌
覃子斌(1891~1944),土家族,永定区关门岩乡三潭坪人。
1908年加入新军。
1913年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
1918年参加湘军。
1926年北伐战争时任连长,转战武汉、郑州等地。
1928年在山海关参加直奉战争。
1930年到黄埔军校高等教育班受训。
1938年擢升国民革命军87军198师594团团长,率部开赴黄安,参加武汉会战。
1939年2月,198师改归第54军建制,任54军198师594团团长,率部开赴韶关,参加粤北会战。同年12月,率部随54军作为总预备队参加了昆仑关战役。
1940年5月,率部随54军从广西移师云南富宁县,于花峒之线占领阵地,与日军形成对峙局面。
1941年春,率部随54军抗击由越南进犯的日军,苦战三月,迫敌后撤。
1943年,54军编入中国远征军,任第54军198师594团上校团长,征战缅甸。曾建“华夏敢死队”与日军148联队 “战神冲锋队”于高黎贡山冷水沟对决。曾参加盟军总部在印度兰伽举办的训练班学习。
1944年5月11日,率部随198师渡过怒江,配合36师攻击高黎贡山北的重要据点北斋公房,他在战斗中受了伤,一条腿被炸断,双手也被子弹击中,他要求士兵背着他,仍然亲自率部作战,最终攻占北斋公房。战后由于伤势严重于6月2日牺牲,时年53岁。国民政府追赠陆军少将。
覃子斌现葬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回龙观右侧半山腰。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覃子斌被列入“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12.唐牺支
唐牺支(1887~1924).字以祀、洗耻,土家族,慈利县三官寺人。
1907年入湖南西路公立师范学堂,后考入武昌湖北陆军小学堂。肄业投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第四十一标第一营,后副目、正目升至排长。
1908年加入同盟会,为群治学社发起人,先后参加了蒋翊武组织的群治学社、振武学社和文学社等革命团体。为反清革命组织骨干。
1911年8月,随新军驻防宜昌。10月12日,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宜昌,在宜昌率部响应,与宜昌革命党人胡元龙等约同宜昌“公益会”和地方人士代表召开秘密会议,筹划于10月18日举义。19日,宜昌易帜后,被推为民军司令部司令长。12月16日,唐率部攻荆州,荆州光复后,湖北军政府委任唐为荆宜施鹤总司令,为当时鄂西数十县最高军政长官。
1912年2月南北议和后,唐所部编为鄂军第七镇,唐任镇统。3月镇改师建制,任师长。9月,袁世凯政府授予陆军中将衔,勋二位,二等文虎章。同年冬,赴京任将军府咨议。二次革命失败后,唐于1913年东渡日本。
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唐愤然回国,在汉口策划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7年后任湘西靖国军援川司令官。
1918年改任湖北靖国联军招讨使。
1919年至恩施任靖国联军参谋长。
1921年任湖南讨贼军司令官。曾一度任慈利团练局局长,发起组织溥利公司开采雄黄矿。
1922年应孙中山电召赴广州任别动队总司令、湖南劳军使。时黎元洪再任总统,唐应召入京,授将军府将军,兼湖南督军赵恒惕驻京代表。
1924年3月,唐因肺结核在北京将军府病世,葬于北京西门外天主教义地。
2010年11月,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的唐牺支故居已被纳入“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牺支故居位于三官寺土家族乡三坪村,现存房屋建筑面积占地约3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三进二厅,面壁9间,还有马房等附属建筑。
13.席大成
席大成(1835--1885),大庸永定镇人。
咸丰七年(1857),投效清军老湘营,因镇压太平军有功升为总兵,赏“雄勇巴图鲁”名号。
同治六年(1867),随左宗棠出征西北,镇压西捻军和西北回民变乱。
光绪二年(1876年)三月,随左宗棠远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率部远征吐鲁番、喀什、鸟恰诸城,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清廷赐一品顶戴,穿黄马褂,赏“霍隆武巴图鲁”名号,记名提督,实授宁夏巴里坤镇挂印总兵。
光绪十年(1884),法军侵犯闽浙海疆,清廷檄调席大成留防南石头。光绪十一年(1885)殁于军中,清廷诏立旌节牌坊。
14.王正道
王正道(1835~1895),土家族,大庸合作桥王家湾人。
咸丰八年(1858),由族人王绿槐推荐,投入湘军曾国荃吉子营,镇压太平军,升为参将。
咸丰十一年(1861),调入左宗棠楚军,隶属于刘明灯的新左三营。
同治五年(1866),随左三营赴台,出任台湾道北路协台,镇守彰化、淡水、宜兰等县。
同治九年(1870),福建海疆屡遭外敌侵犯,闽浙总督调王率部驻防厦门。
同治十二年(1873),清廷补用王为台湾彰化协副将,授二品总兵、振威将军。
同治十三年(1874),率军二登台岛,与日军在台南三嵌店展开激战,收复台南,将日本侵略者赶出台湾。
光绪八年(1882),被调驻守福州马尾,兼理船政局巡察。
光绪十年(1884),率部参加中法马尾大战,王身负重伤,其养子王育全及他从家乡带出来的数十名官兵全部阵亡。马尾大战后,王奏请朝廷在厦门建立火药局、军械局和船政局,以巩固福建海防。
光绪十三年(1887),他精心筹划,修厦门火药局,选局址在海疆要冲。
光绪十六年(1890),遭诬陷、罗织“督修火药局贪污,且因位置不当而致火药回潮”罪名,被清廷将其削职为民、遣回家乡。
光绪二十一年(1895),日军进攻台湾,派兵骚扰福建沿海。厦门火药局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致使日舰连连受挫。。此时清廷才知是王所修火药局确保了海疆,诏令王官复原职。王在赴任途中病逝,时年60岁。朝廷嘉其忠义,追授为“神武大将军”。
15.孙开华
孙开华(1840--1893),字庚堂,慈利县柳林铺人。清末台湾守军将领,抗法英雄。
咸丰六年(1856),投效湘军水陆游击鲍超霆字营,镇压太平军,当卫士。
咸丰七年(1857),随鲍超攻打江西,战九江小池口,伤右臂。救援湖北黄梅,再被创。
咸丰九年(1859),太湖小池驿之战,夹击太平军有功,升守备。
同治元年(1862),由赣北入皖南,占宁国,迁副将。克句容、金坛,赐号“擢勇巴图鲁”。
同治三年(1864),增援江西,为前锋,连克金溪、南丰、新城、宁都、瑞金等城,晋升总兵。
同治五年(1866)二月,随部南下,在嘉应州(梅州)击灭太平军余部,升提督。同治五年(1866) 六月,任福建漳州镇总兵,北上镇压捻军起义。
同治十二年(1873),日本侵犯台湾,孙受命治理厦门海防,募勇组建捷胜军,赴台北苏澳,开山设营,诏署福建陆路提督。
光绪二年(1876),率部东渡,驻兵基隆,镇守台北,镇压纳纳社土著反叛,九日三捷。
光绪四年(1878),台北加礼宛社、巾老耶社土著反叛,孙率部仅用四日即剿灭叛乱,斩首二百数十级。
光绪五年(1879),率部渡海回厦门。同年秋,再次赴台湾,办理防务。
光绪九年(1883),因法军侵犯越南,清政府为加强海防,再次调孙到台湾,办理台北防务。
光绪十年(1894)六月,法军大举侵略台湾,侵占基隆。刘铭传知其干略,命其防守沪尾(今淡水港)。清军大获全胜,歼灭法军二千余人,法国自此不敢再犯台湾。孙因功高擢升为福建提督。
光绪十九年(1893),因战劳成疾,病殁于台湾住所,英年54岁。光绪帝痛失良将,作《祭提督文》,并封其长子孙道元袭职,续守台湾。
16.刘明灯
刘明灯(1838--1895),字照远,号简青,大庸县二家河木讷里(今永定区后坪镇新木岗村)人,清代末期武官,曾任台湾总兵、甘南提督。青年时“幼奂奇气,膂力过人,刀枪娴熟,犹精骑射”。
咸丰七年(1857)中武举。
咸丰十年(1860),投效左宗棠楚军,授把总。赴江西与太平军作战,在收复德清、婺源两战中,勇武过人,以功奏保千总,加守备衔。再战乐平,以功晋升都司,赏戴花翎。
同治元年(1862),楚军援浙,与太平军杨辅清部在开化遭遇,刘明灯部三战三捷,收复遂昌、江山、衢州等县,以功升参将,统领新左三营。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刘明灯部与太平军战于龙游,斩杀太平军主将陈廷香、李国群,杀死太平军万余人,克复龙游、兰溪、汤溪、金华等县,以功晋升副将,留浙补用。
同治三年(1864年),破太平军牌头堡垒,克复武康、德清、石门三县,以功升闽浙总兵;会同黄绍春、李耀南部平唐村、威平、黄金岭、洪桥头等敌垒,以功赏提督衔。
同治四年(1865)正月,清廷补授刘明灯为福宁镇总兵。随左宗棠由闽入粤,攻克嘉应州城,追敌至黄沙嶂、分水坳,连战连捷,被赐名号“斐凌阿巴图鲁”。
同治五年(1866) 十月二十四日,经左宗棠推荐,刘明灯被清廷调补台湾镇总兵,同治六年(1867)到任,带所部新左营赴任,镇守台湾。同治七年(1868年)十月初一开缺回籍。刘明灯在台湾时,留下了“虎字碑”、“雄镇蛮烟摩碣石碑”、“金字碑”和“过福安村题字碑”等遗迹。
同治九年(1870),刘明灯奉命回湘募勇,随左宗棠赴西北镇压回民叛乱。八月抵甘肃平凉,会同周开锡部收复狄道、渭源,平岷州之回乱。朝廷授记名提督,遇缺题奏即补;左宗棠以刘明灯谋勇兼资,命统领甘南各军。
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会同刘锦棠部解西宁之围。
同治十二年(1873)四月,会同陈湜部收复循化。
同治十三年(1874),回乱平定,驻防碾伯、西宁。
光绪四年(1878),解甲回乡,时年40岁。
光绪二十一年(1895),因旧疾复发,卒于家中,享年57岁。
光绪二十三年(1897),湖南巡抚陈宝箴将刘明灯战功事迹上报朝廷,上谕照军营立功后病故例赐恤。
刘明灯兄弟六人,依序为明灯、明烛、明燃、明煌、明燧、明燎,皆入行伍。二弟刘明烛任衡州镇协台;三弟刘明燃,武进士,任清宫内(中禁官)侍卫长;四弟明煌 ,又名耀庭,曾随宗棠转战新疆,抗法俄侵略,平定阿古柏叛乱,收复新疆失地,战功卓著。光绪十年(1884)新疆设省,被封为首任巡抚。刘明灯卒后,其四弟刘明燧募大庸所石匠王玉之,在方圆5平方公里范围内,为其父母、兄嫂修坟墓,凿石人、石马、石兽、石牌坊,工程历时17年之久。现在仅存墓地3处、石像群落3处、石牌坊2处;计有神道碑4座、石梳4根、石牌坊2座、石像24尊,其他碑刻2块。
刘明灯夫妇墓建于新木岗村四组,其墓表与神道碑,均毁于1958年,墓亦荡然无存;与墓地相邻的有刘明灯夫人舒氏节烈坊及石像8尊。刘明灯神道碑与墓地相距约两公里,置于茅坪社区龙家院子里,高496公分,宽106公分,碑正面镌有“皇清浩授建威将军记名提督福建台澎挂帅总镇斐凌阿巴鲁图刘公明灯。”
17.郭宏升
郭宏升(1770~1841),土家族,永定青安坪人。一代著名抗英将领。少时在天门山从师朱茂岭学习武术。
乾隆六十年(1795)投效清军。因镇压白莲教和苗、瑶民起义,功升守备、参将、副将,授名号“勤通巴图鲁”,赏戴双眼花翎。
道光十七年(1837),以广东广州协副将升浙江衢州镇总兵,署提督事。
道光二十一年(1841)三月,率部赴镇海抗英。十月,英军舰队侵犯镇海,郭率部在金鸡山、招宝山与英国侵略军浴血奋战。同年十二月,卒于镇海军中。朝廷追赐 “扬威将军”。
18.覃垕
覃垕(1311--1372),名文廑,元末明初茅岗土司。其祖覃福,元世祖时受封为茅岗宣抚使,父天佑袭职,堂伯父覃添顺为九溪卫添平军民千户所世袭“千户”。元至顺四年(1333),覃垕袭父职出任茅岗宣抚使。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称吴王,置慈利安抚司,命湖广行省参政杨璟率兵至澧阳招抚,添平、麻寮诸土司归附。垕请降,授覃垕为慈利军民安抚使。
明洪武元年(1368)闰七月,覃垕向太祖纳贡,授湖广理问。
洪武二年(1369),永定土官庹守珠因功授千户,奉命征蛮,“弹压苗民,约束土民”。垕反对控制,不受调遣,并自征河税田赋,制造火药土炮,以备战事。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覃垕率茅岗土民并联合永顺诸土司起兵反明,自称“覃垕王”。占据慈利十五、十六、十八都等地,并游击辰、澧诸县。
朱元璋命湖广行省平章杨璟出兵征伐。杨璟迁羊山卫卫城于大庸溪之阳,更名为大庸卫。垕初战慈利覃垕城失败,退至永顺羊峰山,依山筑寨,凭险据守。杨璟驱兵追至羊峰山,因山势陡峻,官军不可上,于是扎营羊峰山下。垕以三千人下山挑战,又被击败,璟于是以兵围山。覃垕诈降,假意与璟谈判,扣璟将黄永谦,探得官兵虚实,退入溪峒,坚守不降。璟损兵折将,不久撤军。朱元璋又命平章李伯升从永顺进兵,攻打覃垕。垕退守茅岗寨,凭地险路熟,出奇制胜,屡败官军。十月,朱元璋命江夏侯周德兴为征南将军,率本部兵马及潭州为、常德卫官军,讨伐覃垕及茅岗诸峒蛮,垕又退入溪峒,避之不战。
洪武四年(1371年)早春,覃垕重建澧州诸寨,联合十八峒诸蛮再次攻城夺县,战领大庸所、慈利、石门诸县。其时,长沙蛮也积极响应。朱元璋以卫国公邓愈为征蛮将军,江夏侯周德兴为平蛮将军,统兵限期剿除。并命石门添平所土司覃添顺、麻寮所土司唐涌助粮协剿。两军大战于九溪天火岭、百丈关,垕副将田火战死。因众寡悬殊,垕退回茅岗寨,筑寨固守。明军进入百丈关,分两路进兵。邓愈部从北路进攻扎寨山 、肖家峪、野鸡关、神挡坪,从东北面包围茅岗寨;周德兴部从南路进攻大庸所、茅寨子、茅头关、黑枞关、龙伏关、温塘关,从西南两面包围茅岗寨。垕避其锐气不与之正面交锋,明军久攻不下。中山侯汤和在平定归州后,遣宣宁侯曹良成率兵取道容美、桑植,会合周德兴部,围攻茅岗寨,亦无可奈何。四月 ,覃垕因女婿朱思济出卖被擒,官兵攻陷茅岗寨。垕被解至南京。
洪武五年(1372)六月六日,垕被凌迟处死,并剥皮扬尸,其年61岁。据传,垕临刑时,面无惧色,死后冤魂蔽殿,三日不散。朱元璋惊骇不已,依朱思济奏,以御礼葬于南京。《永定县志》记载:“六月六日晒衣服、被褥,俗传明茅岗土司覃垕以是日被诛,血溅其衣,附近居民暴衣以吊之,名曰‘晒龙袍’。为了纪念他长达七年(1366-1372)的斗争,土家人把他战斗过的茅岗寨命为“七年寨”。
19.相单程
相单程(生卒年不详),东汉武陵郡充县(辖今桑植、永定及湖北鹤峰一部分)人。
东汉建武年间,朝廷对五溪蛮族横征暴敛。建武二十三年(47),武陵精夫相单程率五溪诸蛮反,占领充县,抢掠郡县。光武帝遣武威将军发兵万余人溯沅水入武溪击之,尚轻敌深入,相单程据险截击,刘尚军全军覆没。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七月,相单程攻下临沅(今常德市),光武帝遣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马成领兵征讨,被相军设伏击溃。光武帝遣伏波将军马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等领兵四万余人征五溪。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二月,马援军至临乡,相军初战失利,损失两千余人,退回充县,凭险据守。马援驻军下隽,决定选择“路近而水险” 的路线进军壶头山,认为主要占领壶头山,就扼住"蛮夷"的咽喉,充县之敌则不攻自破。并以此呈报光武帝,得到光武帝的准许。
三月,马援进军至壶头山下,相军居高守隘。澧水水流湍急,船不得上。适值暑热,士卒多染瘟疫而死,马援也病倒。马援军于是在河岸开凿孔洞,以避暑气。不久,马援病死。马援军监军宋均见士卒疫死者过半,进退两难,欲招降相单程。于是假托皇帝诏令,任命伏波司马吕种守为沅陵长,吕持“诏令”与相单程谈判议和。相单程为五溪黎民计,同意罢战。
十月,相单程被宋均设计诱杀,余部被招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