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元曲,一说起中国诗歌,人们总是先想到“唐诗”、“宋词”、“元曲”。唐诗宋词元曲,本应是“三兄弟”或者“三姐妹”,不存在谁高谁低。
玉门关,就说千年之后,有个女子,她来过这里,不仅她来了,还带来了你们日夜思念的春风!然而笔锋一转,进入边塞时,却是另一番完全陌生的景象:四周都是无尽的沙漠之海和无尽的戈壁滩,当真是四海八荒…
律诗和绝句,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就算是双胞胎,仍有方法区分。同理,在国家倡导“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兴起了读诗词热潮,小孩在读诗,青年人在读诗,老年人也在读诗。
辘轳剑,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朝以前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在抵御外侵与群雄角逐过程中,剑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剑能够安身立命,能够带来权力和荣誉,古之先人对剑崇尚有加,也产。
关于理想的诗句,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会失去前进的力量”。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理想,但一定要为了理想而打拼,为了理想而去坚持。古人同样有着非同一般的人生理想,有弃笔从戎的精神;有报国杀敌的决心;有渴望国泰民安;也有希冀仕途平坦。
骆宾王,美好的才华需要同情,需要有人了解,否则就是痛苦。可那一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实在是深深地击到了武则天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先帝尸骨未寒,幼帝却不知道被贬到了什么地方,一个是丈夫,一个是儿子,再怎么坚硬的一颗心也总有几分温存,又怎会不痛。
洛阳亲友如相问,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题解】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昌龄(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诗人。青年时期,漫游各地,曾多次出入边塞,到过河西、陇右、青海、玉门等地。开元十五年(727)中进士。
洛阳亲友如相问,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大气凛然,尤其是将唐诗七绝推向高峰,故后人称之为“七绝圣手”,又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美誉。《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