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秦淮河文德桥旁的南岸,有一条中国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乌衣巷。它曾是三国时期吴国军营的所在地,也曾是东晋王谢两大世家的居住地,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到唐朝时,它一度沦为废墟,但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乌衣巷》,却又将这个地方带入了大众的视线之中,并流传了千年,日渐成为现代人们心中最古色古香的地方之一。
乌衣巷的名字来历,还与王谢两大世家有关,据说是因为王谢两家子弟喜欢穿乌衣来彰显自己显赫的身份,所以久而久之这个地方就被叫做乌衣巷,也算是古代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了。乌衣巷见证了王谢两大世家的兴衰历史,自然也见证了两大家族的艺术文化成就,毕竟王谢两大家族出现的才人可真不少,不说王谢两家的奠基人王导、谢安,如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才女谢道韫,山水诗人的鼻祖谢灵运等等,都出自这两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后世称"一条乌衣巷,半部六朝史",可以说,它是中国文化的见证者,也因此拥有着不凡的意义。
而《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经典代表作之一,是他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亦是他自己最满意的怀古名篇之一,白居易曾赞这首诗是"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所以直到现在,它依然是一首脍炙人口、受人喜爱的诗歌。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向来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唐穆宗长庆四年夏天,刘禹锡被调任为和州刺史,和州也就是如今的安徽和县,做了两年和州刺史后,于唐敬宗宝历二年时奉调回洛阳,在东都尚书省任职,也就是这年,刘禹锡从和州任上返回洛阳,途中经过金陵,游览古迹,并写下了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其中就有《乌衣巷》。
回归到诗歌《乌衣巷》本身,诗人通过写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繁华鼎盛的风貌,与如今野草丛生,荒凉之景作对比,感慨世事无常,沧海桑田,什么都会改变。前两句诗人写朱雀桥和乌衣巷傍晚的荒芜之景,营造一种凄凉惨淡的氛围;后两句写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另辟蹊径,将今昔作对比,感慨人生。没有什么是不会改变的,如王谢两家曾经显赫一时的达官贵人都如过眼云烟,成为历史旧迹,又有什么荣华富贵是能够长期保留下来的呢?
刘禹锡看似是在感慨王谢世家的凋落,其实何尝不是在借古讽今?盛衰兴亡向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朝代都是盛极必衰,合久必分,分久不合,诗人不直接去说出这个道理,却通过燕子来见证这种兴衰荣辱,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地变化,曾经那么兴盛的家族如今却只落了个断壁残垣,虽说是充满遗憾,可又不得不说是历史发展的规律。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不也正在走盛极必衰后的下坡路吗?
后世很少再有世家大族如曾经的王谢世家那般显赫有名了,也很少有哪个家族出现的名人如王谢家族那般多。但哪怕曾经繁华如王谢,在朝代的更迭中,也不免陨落直至销声匿迹,更何况是后世那些不如王谢的贵族呢?刘禹锡在诗中想要表达的或许就是这个道理吧,如今的那些极具声望的家族,再过不久,或许就会慢慢陨落,直至后世,可能都无多少人知道了吧!
乌衣巷在唐朝时没落,甚至一度成为废墟,但在南宋时,当时被称为"建康"的南京曾得到恢复与发展,生活富裕之后,人们也开始在乌衣巷旧址上修建了"来燕堂",并在堂内悬挂了王导、谢安的画像,以此纪念这两位东晋名相,由此流传,现在,秦淮区人民政府又恢复了乌衣巷并重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王谢故居。
纵观历史,乌衣巷留存至今,经历过鼎盛,也经历过衰败,尽管王谢两大家已不在,但在后人的纪念下,又重新让乌衣巷焕发了生机,并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底蕴。但历史上能像乌衣巷这样被人纪念的古迹又能有多少呢?而像王谢家族那样,到现在还被人记住的家族又能有多少呢?大部分的家族或许只能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吧,甚至无人知道,也无人纪念。
世事无常,时间总是能改变一切的,未来会是怎样,我们谁也不知道,或兴盛,或衰败,没有人说得清。曾经的繁华不过是过眼云烟,终将什么都不剩下,也许只有某些文献留下寥寥数笔,记录着一些不显眼的足迹。但不管怎样,在自己生活的日子里创造自己的辉煌,才是人生本来的价值,毕竟曾经荣耀过,这就是人生的成功之处了,若是能给后世留下一些宝贵财富,名垂青史也是人生的一种见证啊!
人的生命不是永恒的,但人的成就可以是永恒的,当奉献足够大时,哪怕历经千年,也可以是人们心中的偶像,成为不朽,成为经典,被人纪念,也被人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