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浣溪沙》
闲把琵琶旧谱寻,四弦声怨却沉吟。燕飞人静画堂深。款枕有时成雨梦,隔帘无处说春心。一从灯夜到如今。
——贺铸
现代社会,钢筋水泥构建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加快生活节奏,人心忙碌,奔波功名,算计利害,无暇顾及他人孤寂,人性之善正在一点一滴流失,生活温馨正在一丝一缕减少。物质生活充盈富裕,精神世界却是日益空虚,情感天地日益荒芜。我们不再像文人墨客那样悲悯不幸,关怀落寞,我们的心灵变得僵硬冰冷,变得麻木不仁。
也许面对情感苍白、心灵硬化、精神颓废,我们需要反省自我,需要回归古风,需要诗意栖居。那么,读一读古代文人那些缠绵忧郁吧,读一读闺怨女子那些无可奈何的挣扎吧,读一读“春花秋月何时了”,读一读“天上人间皆相思”,我们的心会慢慢宁静,我们的情会渐渐丰富,我们对世界、对人生、对他人的关爱和悲悯会与日俱增。心中有爱,心怀慈悲,这世界就有光明,生活就值得留恋。
我喜欢读爱情诗词,不单单是为了体验生死不移的爱,更是乐意推而广之,泛爱众生,悲悯万物。总是天真地设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古代那些写情高手那样心怀细腻、情思绵长、胸襟宽广,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我们的人生就会洋溢温暖。读到贺铸词作《减字浣溪沙》,内心就抑制不住地激动,感佩词人真挚细腻的情怀和爱恋深刻的情思;更奇怪一个男性词人,竟然能走进女性内心深处,同悲共喜,同忧共乐,心心相印,惺惺相惜。
特别喜欢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一从灯夜到如今”,悲喜交织,感慨万端,人生曲折、爱恨悲愁尽在其中。词人平淡运笔,轻言点示,给人无尽遐思。一个元宵节的夜晚,华灯初上,群星璀璨。街道的两旁,火树银花,光芒四射。欢乐的市民,倾城出动,游走街巷。少男少女闪亮登场,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或是暗送秋波,或是顾盼生情,或是打情骂俏,摆脱了一切礼教俗规的约束,自由自在,爱我所爱。这个夜晚,不知演绎了多少“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故事。
词作女主人公或许就是在那个夜晚,最后一次见到自己的情人,享受最为甜蜜的温馨缠编;但是后来,她的爱情并不顺利,有情人终究不能成为眷属,或由于家庭阻挠,或由于世俗礼教,或由于门第等级,反正她的命运不由她来做主。从那以后,直至今日,不知过去了多少时日,不知改变了多少风物,但是,她的孤独、落寞一如既往,毫无改变,似乎注定一生不变。人心都是肉长的,面对此境,面对此女,谁能没有悲悯之心?词人贺铸一个句子写尽自己的至诚关怀。
带着温婉细腻的情意,悄悄走近可怜的女子,你会发现,她的世界微妙渺小,却又凄怨感人。不一定要惊天动地、轰轰烈烈,不一定要耳鬓厮磨、缠缠绵绵,有的时候,孤独地生活并体验生活的孤独,平淡地过日子并体验如水的平淡,也是一份诗意,一份情怀。词人貌似不动声色,其实心怀隐痛地观察女主人公的情感世界。那个女子,孤居深闺,空虚寂寞。她走走停停,随意抱起一把陈旧的琵琶,翻阅曲谱,寻找旧曲。弹奏一曲,重温过去的甜蜜和美好。
可是,声声凄怨,如泣如诉,如鸣如咽。有什么办法呢?曲调还是那支曲调,琵琶还是那把琵琶,演奏还是那样演奏,唯一不同的是主人公的情感、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情人远去,天涯阻隔,两不相见。哪里还有心思弹奏欢曲?纤纤玉手弹不出欢快旧曲,沉沉心怀装不下离恨苦忧。词人心细如发,从一支乐曲上面听到了满腹哀怨,从一个动作中发现了心绪变化。
女子自弹自奏,自怜自怨,声情悲凄,就连栖居梁上的燕子也不忍听闻,悄悄飞走了。女子悲从中来,曲目尚未弹完,就放下拨子,久久出神。屋子安静下来,似空气凝固,时间停止,似乎给人感觉,女子的心在沉落,一点一点,无声无息,似沉到深不见底的世界。进入黑暗,进入梦乡,或许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在梦境中能够实现。可是,好梦不长,好景不再,梦醒之后,还是重重帘幕阻隔,还是凄凄孤寂缠身。现实的冰冷冻僵了甜蜜的梦幻,满屋的凄凉粉碎了女子的热望。她的未来一如梦幻,短暂、缥缈、落寞。
词人带着失落和悲怜,洞悉女子的内心世界,却不能分担,也不能宽慰,就那么默默注视,静静关怀。词人动心了,深陷其中,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情动于中,形诸于言,诞生了这首词作,定格了一幅凄美画卷。千百年后,我们品词,赏画,还能看到优伤,还能感受到隐隐心痛吗?为那位可怜的女子,为世间孤弱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