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呕心沥血的奇作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就在同年秋天,广州民间书局羊城富文斋出版了黄遵宪先生的《日本国志》一书。此书刚一出版,就引起了社会轰动,国人争相传阅。
人们惊讶地发现,这部著作,其实在1887年就已成书,然而却一直未能出版。据说《马关条约》签订后,袁昶到南京见张之洞时,随身带了《日本国志》,并对黄遵宪说,这部书如果早点出版,可省二万万偿银。梁启超也说,由于此书一直没能出版,使得中国人对日本不了解,没有准备,没有警惕,才有了甲午战争之败。
其实,写完《日本国志》后,黄遵宪就一直在办法出版此书,他曾找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向总理衙门推荐出版,但一直被搁置。
黄遵宪(1848-1905),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1877年,黄遵宪以参赞身份随首任出使日本国的大臣何如璋前往东京。到日本不久,他就感到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国人对此却一无所知。因此,公务之余,他几乎全都用来搜集资料,研究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变化。
1882年,他被调美国,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在美期间他仍继续撰写《日本国志》。不久,他便告假回乡潜心写作,终于在1887年完成了共40卷约50余万字的书稿。
02
此书问世的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让清朝统治者从大国的美梦中惊醒。此后,中国开明的知识分子开始张眼看世界,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中国和日本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往来。但是,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由于两国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两国都没有正常的外交关系和文化交流。
当时,清朝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对于日本,他们称其为“蒙尔小邦”,根本没放在眼里。 在乾隆十六年修的《皇清职贡图》和乾隆二十八年修的《大清一统志》上,都把日本列为“朝贡国”。
1868年的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明治天皇依靠部分强藩、武士、商人的支持,从幕府手中夺回了政权,并以富国强兵为总目标,向西方学习,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措施。
1871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互开口岸,加强通商贸易,为两国之间交往和相互了解创造了条件,但与此同时,日本统治集团的对外侵略野心也日益膨胀,日本统治集团公然侵略台湾,干涉朝鲜,吞并琉球,凯觑中国大陆,中日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中国进步爱国的知识分子忧虑国家的前途,因此,他们迫切需要深入了解日本以及明治维新后的变化。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应运而生。
03
此书的价值
黄遵宪反对足不出户的写作态度,他认为“不出户庭而论天下事则浮,坐云雾而观人之国则暗” 。 所以,他十分重视实地调查研究,尤其注意收集第一手原始材料。在《日本国志》一书中,他在书中制作了大量的统计表,用清晰的表格和精确的数字来说明问题,使人印象深刻,远胜过那些只是笼统描述的著作。而且,他以“外史氏日”的名义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议论,总结明治维新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的情况加以对比、评论,给人们很大的启迪和帮助。
《日本国志》的内容分十二志:国统志、邻交志、天文志、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刑法志、学术志、礼俗志、物产志、工艺志。全书除《国统志》、《职官志》、《邻交志》、《学术志》略述古代外,其余八志全部记载明治维新史。
笔者认为,《日本国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治、军事、经济、科教等四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 ,政治方面。
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下,亚洲各国先后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唯有日本尚能保持独立地 位。这是什么原因呢? 黄遵宪认为,这是因为日本举国上下能够革新变法的缘故。
因此,要求仿效日本变法自强,这是贯穿于《日本国志》全书的中心思想。在书中,他始终反复强调“夫物穷则变,变则通”的观点。在“国统志”中,他研究了日本历史演变的特点,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正是在“霸政久窃,民心积厌,外侮纷乘,内讧交作”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在分析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时,黄遵宪特别突出提倡变革的维新志士起的作用。他说:“日本今日之兴,始仆幕府,终立国会,固天时人事相生相激相摩相荡而成此局也。然二三豪杰,遭时之变,因势利导,奋勉图功,卒能定国是而固国本。” 黄遵宪希望中国也有这样的志士仁人来倡导变法,他热情歌颂了日本维新志士虽然遭到幕府残酷镇压却视死如归的精神。
针对中国顽固派所谓“祖宗之法不可变”的理论, 黄遵宪认为社会越发展,法律制度应该越严密,必须根据形势,因时制宜地加以变革。 他认为“积世愈多,即立法愈密”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国际政治问题,黄遵宪提倡加强国际交流:“艺术以相摩而善,武备以相竞而强,物产以有无相通,得以尽地利而夺人巧。 ” 他赞赏日本政府把修改不平等条约,废除治外法权,收回关税自主权作为头等重大外交课题,认为这些值得中国仿效。
第二,军事方面。
黄遵宪的一套军事思想,具体包括:
1.加强备战和国防建设。黄遵宪看到日本维新后的变化,对日本的野心十分警惕,他指出 : “日本维新之效成则且霸,而首先受其冲者为吾中国 。”他说:“非练兵无以弭兵,非备战无以止战。”鉴于“今日之列国,弱肉强食,耽耽虎视” ,看到了日本的威胁,在《兵志》中,他说“日本维新以来,颇汲汲于武事”,因此,他指出,中国要想安民、和众、丰财,非讲武不可。他他主张对日本采取强硬政策:“今日本国势未定,兵力未强,与日争衡,犹可克也。”
2.大力发展海军。黄遵宪提醒清政府要抓紧海军建设,这点非常具有前瞻性。日本当时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建成了一支海军。针对中国军事制度的弱点,他说 : “欲英吉利安富尊荣,愿吾王于万机中,以海军一事为莫急之务,至要之图。”他总结了英国发展海军的经验,除不断更新舰船,装备、武器之外,想要取胜,还要“兵权统于将”,“将材出于学”,“器用储于国”。
3.实行义务兵役制,改变中国落后的征兵制度。他盛赞日本的义务兵役制可使“粮无虚糜之患 ”、“国无虚耗之恐 ”。
黄遵宪的军事思想在当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却没有引起清政府的重视,以致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惨败。
第三,经济方面。
黄遵宪主张学习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保护和促进民族工商业,这也是《日本国志》全书的重点内容。在书中,他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加以阐述。他强烈呼吁改革旧制度,学习新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他主张“山林蔽泽不能封,矿穴宝藏不能秘,奇技淫巧不能禁,即其贸迁流散四出于海外者亦不能止” ,指出这是时势之所趋,并且痛斥了国内的顽固派。
黄遵宪非常欣赏日本明治政府推行的“殖物产,兴商务”的经济政策,他希望中国也能这样做。这种政策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动用国库资金,并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成长。他指出,明治政府不但广开国营企业,用国家资本带头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而且大力扶助私营企业。
第四,科教方面。
黄遵宪大力倡导发展科学研究,革新工艺技术。 他指出“今欧美诸国崇尚工艺,专门之学,布于寰区” , “富国也以此, 强兵也以此”。在《工艺志》、《食货志》中叙述了日本如何重视科技。明治政府派官员、专家往世界各国考察新技术,归以教人。并设立专门学校,培养技术人才。 还举办博览会,奖励技术革新。 他批评中国“于工艺一事,不屑讲求,所作器物不过依样葫芦,沿袭旧式”,认为这都是“士大夫喜言空理不求实事之过。”
他认为,中国也应该和日本一样学习西学,“以中土之才智,迟之数年,即当远驾其上,内则追三代之隆,外则居万国之上” 。在《日本国志》中,他还介绍了日本教育事业的发展,详细叙述了日本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以及课程、经费等问题,为了促进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指出了中国要大力改革落后的教育体制。
04
结语
黄遵宪编写《日本国志》,其中主要有“三难”,即“采辑之难”、“ 编纂之难”、“校对之难”。尽管有时“搁笔仰屋时欲中辍”,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几经修改,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
在定稿后,黄遵宪写了《日本国志书成志感》一诗:
湖海归来气未除,忧天热血几时掳?
千秋鉴借《吾妻境》,四壁图悬人境庐。
改制世方遵白流,罪言我窃比《黄书》。
频年风雨鸡鸣夕,洒泪挑灯自卷舒。
这首诗中,他借王夫之《黄书》相比,提醒人们 《日本国志》同时也是一部政论,书中有他开列的医治祖国积弱的良方。
担任过多年外交官,对国内外时局有真知灼见的黄遵宪,目睹了中国处于风雨飘摇的险恶环境。中国这头睡狮何时才能醒来?黄遵宪只有将自己的满腔爱国热血都倾注到著书中,然而,只可惜知音少,弦断无人听。如果《日本国志》早几年出版,清政府看到日本维新的巨大变化之后,能够采取措施进行变革,或许甲午战争又会是另外一番模样。但历史没有“如果”,我们也只能“马后炮”般扼腕叹息了。
参考资料:
1.黄遵宪《日本国志》初探
2.一本书救得了大清?
3.甲午战争的历史反思
4.简论黄遵宪 《日本国志》 的时代价值
- 上一篇:黄色牡丹的画法解析
- 下一篇:黄庭坚传世草书墨迹考辨——兼论草书分期及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