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一去不复返:历千年风雨的黄鹤楼因谁的一首诗而重生
“昔人己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题名为《黄鹤楼》的诗,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作品。在中国,凡读过书的人,几乎都知道这首诗,即使整诗记不起来了,但头一两句“昔人己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或“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还是能哼得上口的。
正因为这首写黄鹤楼的诗,实在是太家喻户晓,太脍炙人口了。所以造成了本末倒置,主次颠倒。使得这首诗,不是因楼而出名,反而是这座楼,因诗而不倒!
写到这里,也很为文人手中的这支笔,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而感到欣慰。说实话,在中国历史上,文人的地位很不高。“九儒十丐”,在社会名次排行榜上,文人基本是与叫花子为伍的,这让人很不提气。可诗人崔颢这首《黄鹤楼》,却能使黄鹤楼在历经千年风雨,几度劫难后,一次又一次重获新生。可以设想,要是没有崔颢这首诗,对不起,这座楼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了。
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这首诗誉之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对这首诗评价极高:“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这首诗千古传诵,深入人心,以致人们能接受鹤去楼空的惆怅,却不能承受诗在楼亡的遗憾。
即使在唐代,崔颢这首诗也是甫一落笔,就不胫而走,广为人知。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这样描述:写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大诗人李白,一日,登上黄鹤楼,突然涌出赋诗一首的欲望,但看到崔颢这首题诗后,即刻诗兴全无。李诗仙虽然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傲气,但,对好诗还是很欣赏的。他叹了口气,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出,崔颢题诗在上头”。看来,文人也不都是相轻的,惺惺相惜的也不在少数。
崔颢的诗让李白十分赞赏。这位唐代第一诗人,后来套用崔先生的诗路写过一首诗。这首诗作于天宝七年(748年),题为《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大家巨擘不怕重复别人,即使仿摹痕迹尚在,仍不失为上乘佳作。尽管如此,李白这首力作,仍然压不倒崔颢《黄鹤楼》之绝唱。崔颢的《黄鹤楼》,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是不朽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建造武汉长江第一桥的时候,嫌武昌的老黄鹤楼碍事,拆了。在很长一段岁月中间,武汉空有黄鹤楼之名,而无黄鹤楼之实。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一直拖着,没有动手重建。这一拖,就拖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底将楼重建起来了,而且建得更加堂皇。
现在这座巍峨的仿古建筑,己经成为武汉三镇的一个旅游景点,一座标志性建筑物。尽管古黄鹤楼己无法还原,毕竟,有,聊胜于无。说不定若干年后,现在的仿古黄鹤楼又会成为古物,沧海桑田的变化谁又能说得清楚。
在促成这座名楼再现武汉三镇的诸多因素中,无疑,崔颢的诗,起了定盘星的作用。文学,虽然是很小儿科的东西,但,有的时候,也是能够四两拨千斤的。
一首不朽的诗,能使一座建筑物流传并存在千年,那怕是被拆了,最终还得重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