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在本词中,提到了两个景点一个是平山堂,一个是快哉亭。先看一下平山堂,平山堂是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造,坐在此堂之上,江南诸山历历在目,景色与视线相平,故而叫平山堂,是专供士大夫、文人吟诗作赋的场所。苏轼曾经三次去过平山堂,是途径扬州,苏轼最后一次去平山堂是1079年,当时的他被派往湖州做知州,是地方长官,虽然远离京师,对于这个官职也不大满意,但还是可以接受的,并未跌落至人生的低谷。他对平山堂记忆是:“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其中“杳杳没孤鸿”是苏轼的当时经历的写照,从1071年到1079年八年的时间内,苏轼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做地方官,可以说辗转几千里,踏遍大半个中国。苏轼和王安石同是大文豪,在文学造诣上是惺惺相惜,但在朝堂上是水火不容,苏轼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新政是建造空中楼阁,不可行;王安石则认为苏轼思想守旧,不思变通;由于皇帝的支持,王安石占了上风,苏轼被调往地方做官,这个时候的苏轼就像一只孤鸿,在烟雨中飞来飞去。在平山堂上,侧卧着欣赏江南的烟雨美景,看孤鸿出没,再加上“山色有无中”,景色还是非常美丽的,看得出来,对于自己当时的境遇还不是特别失望。再看下另一个景点:快哉亭。快哉亭是张怀民修建的,张怀民字偓佺,被贬到黄州做官,同苏轼出现了交集,此前的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诬陷为对皇帝“大不敬”,险些丧命,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与同是贬官而来的张怀民同病相怜,又都是豪爽性格,成为莫逆之交。快哉亭的名字就是苏轼取的,他写道:“贤者之乐,快哉此风……”于是有了快哉亭。此时的苏轼还仅仅是“杳杳没孤鸿”吗?不是了,而是“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乌台诗案”可以说是苏轼的人生转折点,虽然保住了命,但在黄州担任并无任何实权的小官,一下子跌入了人生的低谷。看到长江大浪当中,飘舞着一叶孤舟,一个白发渔翁在船上搏风斗浪,这正是自己死里逃生、战天斗地的写照。苏轼站在快哉亭,联想到平山堂,其实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慨,快哉亭与平山堂虽然景色相互关联,同是江南美景,但人生的境遇已是大不相同。
处于人生低谷的苏轼,是如何排遣烦恼、重拾生活信心的呢?最主要的办法就是广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且到处游山玩水。苏轼交到了张怀民这样的朋友,可谓是相见恨晚,他们在承天寺一起赏月,在快哉亭览长江胜景。词中一句“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这里的“君”就是张怀民,他知道我来快哉亭做客,专门给窗户刷了新的青红油漆,看上去颜色鲜艳,似乎还是湿的。看得出对朋友的重视,也足以看出二人的友情之深厚。苏轼为人豪爽、不拘小节,经常以文会友,以酒会友,他著名的“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看得出来,心胸是比较豁达的,有美酒相伴,有挚友相随,还有美景可赏,仕途的创伤可以慢慢抚平,振作是唯一的选择。
走出心灵的阴影,获得精神的解脱,也是需要走出的一步。“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这里提到了兰台公子,就是宋玉,是战国时代楚国著名文人,楚襄王问宋玉:“在我身边吹过的风与普通百姓一样吗?”宋玉回答道:“当然不一样,吹在大王身上的风,是经过宫殿吹过来的,充满了富贵,是雄风;而吹在我们普通百姓身上的风,是经过乡野山地吹来的,充满贫穷之气,是雌风。”宋玉这样回答,看上去是拍马屁,其实也充满着对楚王的一种讽刺:不体察民情,只知享乐。宋玉此番言论的真实目的是讽刺楚王,但风有雌雄的荒唐说法却流传开来,苏轼认为,宋玉这是没有读过庄子的著作,风是“天籁之音”自然界发出的声响,怎么会有雌雄之分呢?词中提到的“白头翁”其实是作者自己品格的化身,根本不用考虑风的雌雄,勇敢的面对一切,一切都会泰然处之。正所谓“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只要心中充满正气,就能享受千里的快哉雄风。本词写的快哉亭,词以快哉风作结,真是快哉亭上吹快哉风,真是快哉!快哉!这时候的苏轼可以说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对于人生的境遇不再悲观无助,一切坦然面对,心胸坦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展现出来。
本词有一句“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这里的醉翁就是欧阳修,欧阳修是苏轼的恩师,他们两个有很深厚的感情。欧阳修比苏轼年长30岁,苏轼科举考试高中进士榜第二名,其阅卷老师就是欧阳修,此二人都是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二人的文风有相似之处,性格也是很合得来:欧阳修为政宽松、体恤民情深受百姓爱戴,其不爱财、不贪权的坦荡人格更是学习的楷模。苏轼很是敬仰欧阳修,第三次去平山堂时,欧阳修已经过世多年,写下了“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的名篇,在这里把自己的政治不得意向恩师倾诉,怀念前辈“杨柳春风”的文章。本词当中的“山色有无中”意思就是水光山色若隐若现,这是借用了欧阳修的诗句“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把平山堂的美景直接搬到了快哉亭,也可说欧苏二人,文风相通、心心相印。
接下来,从头到尾解读一下本词。落日的黄昏下,卷起帘子往外看,快哉亭下的水和天空相连,好一个天水一色的景象。张怀民邀请我来做客赏景,还把亭子的窗户刷了新鲜的青红油漆,对我真是盛情款待。眼前的景色使我想起了当年在平山堂看到的美景,半卧堂上看江南的蒙蒙烟雨,一只孤鸿忽隐忽现。这使我真正体会到了,欧阳前辈所说的水光山色若隐若现的景色。词的下片由描写景色开始,写自己的感悟。水面广阔明净,水面像镜子一样倒映着碧绿的山峰。忽然间,平静的江面起了风浪,一个白头渔翁驾驶着一叶孤舟,在浪中穿行,搏风斗浪、气定神闲。宋玉根本不懂得庄子所说的风乃天籁之音,不分雌雄,硬说风有雌雄之分,岂不可笑?就像搏风斗浪的白发渔翁一样,虽是平常人,但一股浩然正气在身,吹来的都是千里雄风。
作此词时,苏轼已经在黄州已经谪居了4年,已经适应当地的风土民情,第二年苏轼被调往汝州,临走是对黄州是恋恋不舍,写下:“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意思是,我住所前的那棵柳树,给我看好了,别让人把柳条剪没了。还有,父老乡亲们,我的渔网,要时常拿出来给我晒一下。言外之意,我还会回来的。这么一个和善、坦荡、善良的老人,不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寂寞……。
- 上一篇:天下第一陵:陕西桥山黄帝陵
- 下一篇:2018 3月黄山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