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岳飞传》等评书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金军的“铁浮屠”、“拐子马”的名字,一听就带着一种杀气凛凛的感觉。历史上,“铁浮屠”、“拐子马”,确实一起随同完颜宗弼(金兀术)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直到1140年被岳飞剿灭。那么究竟“铁浮屠”、“拐子马”是什么呢?
虽然在评书中“铁浮屠”、“拐子马”经常连在一起使用,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兵种。
铁浮屠是重装骑兵。浮屠也叫浮图,在佛语中是塔的意思,铁浮屠就是铁塔的意思。也就是说,铁浮屠是金朝的重装骑兵,士兵全身披着重甲,只留俩眼睛,马也穿着重甲,留四个蹄出来,像一座铁塔一样。就跟电影中欧洲重装骑士差不多,像什么条顿骑士团之类的。他们护甲厚重,攻坚能力强,在古代,可以相当于坦克级别!
杨汝翼《顺昌战胜破贼录》记载,金兀术“自将牙兵三千策应,皆重铠全装,虏号铁浮屠,又号叉千户(侍卫亲军)”。由此可见,金军中这种重装骑兵人数并不多,因为古代重甲十分昂贵,不可能大规模装备。而由于重骑兵在承受铠甲重量的同时,还要进行战斗,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拥有超人的体魄,所以这些铁浮屠是金军精锐中的精锐,战斗力和防御力都极强。并且,金军规定,“铁浮图”只进不退,“后用拒马子,人进一步,移马子一步,示不反顾”。也就是说每前进一步,后面阻止马退后的“拒马子”就前进一步,不能后退,以示誓死不退的决心。“铁浮图”军每三匹马用皮索相连,“堵墙而进”,进攻起来像一堵墙一样,宛如现代战争中的坦克。“铁浮图”的任务一般是正面攻坚。
“拐子马”是什么呢?这是宋人对金军两翼骑兵的称呼。
刚才提到,铁浮屠价格昂贵,所以装备的不多,最多的骑兵是“拐子马”,这是一种轻型或中型骑兵,被布置在两翼,可以充分利用其高度的机动性以及集团冲锋时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 用以对敌军迂回包抄而后突击。他们纪律严格,作战勇敢顽强,每个骑士一般都备有两匹马,以保证作战时的机动性。其装备有冷兵器和弓箭,既能远距攻击,又能作为突击力量近距搏杀。作为马背上的民族,拐子马也是其部队的精锐。还有一种说法,据南宋岳珂《鄂王行实编年》称,金军铁骑,三人为联,贯以韦索,称“拐子马”,此说为南宋史官章颖撰《四将传》、《宋史》等所承袭,但经后人分析,这应该是错误的。在当时,所谓的拐子就是两翼的意思。拐子马应该是两翼的轻骑兵部队。《历代名臣奏议》吕颐浩奏:“虏人遇中国之兵,往往以铁骑张两翼前来围掩”。
在作战中,“铁浮屠”、“拐子马”配合使用
金国女真用兵之战术,常以“铁浮屠”攻坚,而左、右翼骑兵(即拐子马”)作迂回侧击,用以对敌军包抄突击。往往是几千铁浮屠正面突击,制造足够的压迫感,一万拐子马从两翼迅速包抄,铁浮屠虽说牺牲了机动性,但一拳是一拳,都是重拳,拳拳到肉。当时的辽、宋军队与其对阵真是无从下手,对金军甚至已到了闻风而逃的地步。
当时担任顺昌通判的汪若海记载金军战术:“兀术所恃,号常胜军。其所将攻城士卒号铁浮屠,又曰铁塔兵,被两重铁兜鍪,周匝皆缀长檐,其下乃有毡枕。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后用拒马子,人进一步,移马子一步,示不反顾。以铁骑为左右翼,号拐子马,皆是女真充之。自用兵以来,所不能攻之城,即勾集此军。”
岳飞大破铁浮屠、拐子马
到了南宋初期,宋军中涌现了一批优秀将领,如岳飞、刘光世、韩世忠等。他们通过战争的实践,摸索出一套打败金军的办法。为对付铁浮图,宋军普遍使用了长斧、长刀等武器,这样可以斩断马腿;还有一些体格强健之士,恢复使用铁锤、铁椎等重型武器,可以使到身披重铠的金兵将受到非贯穿式钝击伤害。据说岳云就用的铁椎,重达八十斤。
1140年,完颜兀术率领手下十万大军和一万五千名拐子马、五千名铁浮图一起浩浩荡荡直奔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途中,铁浮图与拐子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直气势汹汹杀到长江边上的顺昌。顺昌守将刘锜带领士兵英勇奋战,消灭完颜兀术的五万大军和一万拐子马、三千铁浮图剿灭。完颜兀术带领剩余的两千铁浮图与五千拐子马撤退,途中在郾城遭遇岳飞的拦截,铁浮图最终全部覆灭。
岳飞是怎么干的呢?你不是拐子马速度快吗,那咱就挖壕沟,壕沟里再放些削尖的竹签。拐子马不及减速就掉进去了,这样拐子马就没了速度威力。金人的铁浮屠都是三匹马连在一起,于是岳飞命士兵使用了一种麻扎刀,这种刀有点像一根长木棍上绑一把大砍刀的模样,专砍马腿,一匹马瘸了腿连带其他马也轰然倒地。一旦倒地再想爬起来可就困难了,重盔重甲的,很难爬起来,这时岳家军再冲上去一顿砍瓜切菜。就这样,岳家军同金国主力骑兵“鏖战数十合,方决胜负”,最终将其全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