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们称赞某人的道德,并不是基于这些美德对他本人有何影响,而是基于它们对大众和社会有何影响。人们在颂扬美德的时候,很少是“无私的”,这个古今皆然。人们似乎非要看到美德(诸如勤奋、服从、纯洁、虔诚、公开等)对德行者造成损害不可。美德是这些人强烈的本能欲望,而理性又不允许美德同其他的本能欲望保持均势。倘若你具备了某种真正完美的道德,那么,你必然成为这道德的牺牲品!可是,你的最亲近的人却因此在褒奖你的德行呢!
二、人们称颂勤奋的人,却根本无视此人的视力、思维以及创意受到勤奋的损害。人们敬重和惋惜一个“鞠躬尽瘁”的青年,是出于这样的评价,“对整个社会而言,失去最优秀的个人,这牺牲是微不足道的!牺牲是必要的,当然也是可惜的,但更加可惜的是,个人的想法、个人对自身的保存与发展同服务于社会的宗旨相违背!”这就是说,人们惋惜这个青年不是因为他本人的缘故,而是因为他的亡故使社会失去了一个屈从的、大公无私的工具——所谓的“老实人”。
三、为了教导人养成符合道德的习惯,就必须扫除美德同个人利益相结合起来的可能性。可事实上的确存在着这样的结合!比如,盲目的勤奋既是甘当工具的人的典型美德,也是发财和成名的途径。所谓对人的教育,就是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吸引和好处而形成个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这方式一旦成为了习惯、本能和激情,就必然反对个人的根本利益,必然“有益于大众”。
四、倘若对人的教育成功了,那么个人的种种美德将有益于公众,而不利于个人的最高目标,很可能造成个人的精神苦闷和个人的夭折。赞美无私者、献身者、德行者,就是赞美不把自己的力量和理性用于保存。发展、提升和促进自己和扩张权力的人,这样的人毫不考虑自己,为人谦逊,与世无争,但对他们的赞美绝非源于忘我的精神!“最亲近者”赞美无私,是因为他从中捞到了好处!假若他以为自己是无私的,他就应该阻止损害个人利益的倾向。
五、“你应该舍弃自己,成为牺牲品。”这句话应该由那个舍弃个人利益、也许会在“个人应做牺牲”的要求下导致自身毁灭的人来宣布,这样才不至于与他的道德标准相矛盾。一旦最亲近者(或者社会)为了公众利益而赞许利他主义时,马上就会有人说出刚好相反的话:“你应在无损他人的前提下寻求利益。”因此,“你应该”和“你不应该”都是对别人说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