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毛泽东诗词鉴赏15—长征(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毛泽东诗词鉴赏15—长征(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8-14 15:39:04
阅读:
毛泽东诗词鉴赏15—长征(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七律·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长征: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大"围剿",被迫退出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除陕北外,其他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也先后撤离。1934年8月,红六军团从湘赣根据地开始长征。10月,到达黔东根据地,与红二军团汇合。同月,中央红军主力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现金、雩都)今(于都)等地出发长征。长征初期,"左"倾机会主义者实行逃跑主义,中央红军继续遭到严重损失。1935年遵义会议后,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指引下,中央红军才开始由被动转为主动,四渡赤水,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随后,又顺利通过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于6月13日到达懋功地区。两军会合后,中央红军恢复一方面军称号,与四方面军共同背上,跨雪山,过草地,于9月上旬进至巴西,、包座、阿坝(均在四川)地区。此后,张国焘推行退却逃跑路线强令四方面军及一方面这的五军、三十二军南下。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了严肃的斗争,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率领由一方面军一、三军和军委纵队组成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继续北进,攻占腊子口,突破渭水、西(安)兰(州)大道等封锁线,于同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旋与红十五军团(由陕北红军和1034年11月处鄂豫皖根据地开始长征、先期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组成)会师,组成新的红一方面。四方面军等南下后,苦战半年,未能立足,被迫于1936年6月到达甘孜(今属四川)地区。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自湘鄂黔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到达甘孜,与四方面军会合。会合后,二、六军团等组成红二方面军。经过与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坚决斗争,二、四方面军携手北上,于10月到达甘肃会宁,和一方面军会师。至此,长征胜利结束。红军这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历时两年,纵横十一省,长驱二万五千里,是中国和世界革命史上空前的壮举和奇迹。1935年9月27日,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率北上抗日先遣队到达甘肃通渭,获知陕北苏区的情况,乃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在陕北落脚。次日,抗日先遣队召开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传达政治局会议精神。会上,毛泽东同志朗诵了本诗。据此,则诗当草成于是日之前。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毛泽东诗词鉴赏15—长征(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长征路线图

【赏析】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征行:或为迁居,或为逃难,或为劳役,或为宦游······

有征行,自然也就有了征行诗:或叙旅途的劳顿,或述离居的哀伤,或写风景之美,或抒怀古之情······

然而,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中,绝对没有一次征行可以同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相比;在古今无数的征行诗中,也绝对没有一首可以和毛泽东同志的《长征》诗并论。

这首诗,是对红军英雄壮举的真实记录,是豪气干云的革命赞歌,同时也是毛泽东同志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生动证明。

诗的第一句,作者满怀豪情,高声唱出了全篇的主旨:"红军不怕远征难"!劈首即大书"红军"二字,突出并强调了只有红军,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这支人民军队,才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和能力。对革命军队的由衷赞美,一落笔便情不自禁地溢于言表。"远征难",一个普普通通的"难"字,不知概括了多少世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超长途行军、体力极度疲惫之难,缺衣少食、疾病伤痛之难,千崖万壑、攀援跋涉之难······而国民党反动派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更使得远征难上加难!然而,面对这重重困难,红军战士的态度只是坚定有力的两个字"不怕"。二字是一句之"眼",亦是一篇之"眼"。作者在诗中所有着力歌颂的,主要就是红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气概。这咱革命英雄主义贯穿红军长征的始终,民贯穿《长征》诗的始终。

次句"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对首句内容的重申,是对全诗主旨的再次强调。"万水千山"四字涵括了"远征难"的全部内容;"只等闲"则是进一步补足"不怕"之意:不是一般的不怕,乃是经等闲视之!一个虚词"只",更增添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五岭"以下四句紧承首句而来。作者以红军的实际战斗历程为序,选取了长征途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若干场面,具体表现红军战士蔑视艰险、傲睨强敌、意气风发、一往无前有豪迈气概。

"五岭"二句写山。绵亘千里、逶迤起伏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中,不过有如一潭碧波中微风吹起的涟漪;巍峨高耸、怪石崚嶒的乌蒙山,也只像一颗滚动的泥丸。作者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塑造了红军战士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在这些诗句里,我们不难看到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贺对作者的影响。李贺《梦天》诗云:"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夸张虽达到极致,但梦境中所流露的,是牢落失意的公子王孙对沧桑之变无可奈何的感喟,同革命者的伟大气魄不可同日而语。

"金沙"二句写水。这一联借助人们在文艺创作和欣赏中有通感、移情现象,来表现长征途中战斗的酷烈和红军战士突破重围后喜悦。金沙江是红军前进路上一道极为险恶的天然障碍,蒋介石曾企图利用这一天堑,将红军围歼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从此,红军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击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刘伯承《回顾长征》)。"金沙水拍云崖暖",一方面写出此江水急浪高,两岸悬崖对峙、高耸入云的险要,说明红军巧渡之不易;另一方面,乱石崩云、惊涛裂岸本是令人心悸景象,作者却用了一个平和温馨的"暖"字加以修饰,既表现了处险不惊的统帅气度,也反映了诗人和战士在取得这一"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之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飞夺泸定桥是长征路上又一次惊心动魄的战斗。大渡河边的安顺场是太平天国著名将领石达开全军覆没之所。蒋介石妄想让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严令四川军阀杨森等部坚堵大渡河,并命薛岳、周浑元部衔尾猛追形势十分严峻。红军勇士们冒着弹雨,从高悬的铁索桥上攀援而过,消灭了敌人,牢牢控制了这一咽喉通道,使得蒋介石的阴谋破产。"大渡桥横铁索寒",一个"寒"字充分写出了凌空履桥的危艰。正如吴吉清同志回忆当年跟随毛主席步行通过泸定桥的情景时所说:"虽然被敌人抽走的桥板,已经由先峰团的红军三连重新铺了一层,但是年上去,仍使人禁不住要倒吸一口冷气。"(《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寒"既是物理意义上的寒,也是人们心理上"寒"。

毛泽东诗词鉴赏15—长征(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这一句的表现手法与上文有所不同。前三句中,"五岭"与"细浪"对举,"乌蒙"与"泥丸"并称客观景象的奇险与主观感受的平和同列,皆一句中算成对比,相反而相成。但此句中却只写了铁索桥之险,未直接描写红军战士的"不怕"。这样写,固然有律诗对仗、平仄方面的原因,但它还有更加重要的作用:一是写桥之险,则夺桥战士之勇敢无畏,已在不言之中;二是从全篇结构上来说,上联写红军的有前进轻快无比,语调气势超骏马注坡,此处句法略作变化,只写桥之险恶难行,遂造成一种紧张严酷的战斗氛,不仅使全诗顿挫有致、摇曳生姿,而且具有为下文蓄势的作用。有此一顿,尾联的"喜"才显得更加突出。

结尾"更喜"二句是对首联的回应。作者以正是男儿读书时明朗有语句、更加轻快的语调,来呼应和强化"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主题,在一般人心目中,普通的山已是畏途,何况是素有"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诗)之称的蜀山,更何况是冰封雪盖的千里蜀山?然而,红军战士对此非但"不怕",而且"更喜"!而且喜笑颜开!在这里革命战士的无畏勇气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最充分、最有力的表现。

然而,这两句的含义似乎不止于此。它既涵盖了前此红军克服种种困难的全部内容,又表现了作者和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满怀信心。"更喜"一句深可体味:把五岭、乌蒙踩在脚下,甩在背后,可喜: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从最危险的处境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可喜;而现在,红军已胜利地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岷山,踏上了通往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胜利之路,当然更加可喜!但是,在越过属于岷山山脉的夹金、梦笔诸雪山之后,作者写此诗之前,红军还通过了荒无人烟的草地,那也是极其艰难的一段路程。作者为什么不写"更喜无边荒草地",而要写"岷山千里雪"?显然,这是有意借用高旷、明净、极目无垠的岷山千里雪景,将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映衬得分外鲜明、高大;同时,以此象征革命前途的无限广阔、无限光明。全诗就在这一片高昂的兴奋情绪中结束,给当日的红军战士、给今天的无数读者以深长的回味和巨大的鼓舞。

(鲁同群)

毛泽东诗词鉴赏15—长征(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毛泽东诗词鉴赏15—长征(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