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汪建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副院长
【讲座主题】诗人毛泽东的江西情缘
【主要内容】
一、毛泽东江西诗作的创作情况
二、毛泽东江西诗作的主要内容
三、毛泽东江西诗作的艺术特色
讲座全文
各位网友,大家好!
毛泽东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的人生经历波澜壮阔,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成就千秋伟业的同时,尽显了独领风骚的卓越诗才。
江西,是一片红色热土。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南昌是人民军队的摇篮,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瑞金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江西这块红土地都留下了他艰难探索的奋斗足迹,见证了他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可谓是“踏遍青山人未老”“无限风光在险峰”。
毛泽东在江西一共创作了13首作品:《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七律·登庐山》《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七律·洪都》。《七律二首·送瘟神》写于北京,但却是为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事情而写的。
如此说来,毛泽东在江西写、写江西、为江西写的作品有15首,明显多于其他各个省份。今天,我想通过解读毛泽东的江西诗作,来感悟毛泽东的江西情缘。我从三个方面来谈:一是毛泽东江西诗作的创作情况;二是毛泽东江西诗作的主要内容;三是毛泽东江西诗作的艺术特色。
第一个问题:毛泽东江西诗作的创作情况
根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20年11月,毛泽东因工作过于劳累,作短时间休息,到过江西萍乡考察游览,这是他第一次到江西。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他多次到安源,发动和组织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可惜,毛泽东在安源没有留下诗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根据八七会议的决定,9月9日,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西江月·秋收起义》记载了这一伟大事件。“匡庐一带不停留”中的“匡庐”,原先是“修铜”,也就是修水、铜鼓两个县,这是毛泽东诗词第一次出现和江西有关的内容。
1927年10月,毛泽东引兵井冈,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主要在江西省和闽西地区开展武装斗争,这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一个高峰期。在此期间,从《西江月·秋收起义》开始算,他一共写了十一首作品,除《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外,其余七首作品,直接描写他在江西进行武装割据的斗争实践。
1928年8月30日,湘赣两省敌军乘红四军主力还在赣西南欲归未归之际,向井冈山进犯。红军不足一营,凭借黄洋界天险奋勇抵抗,激战一天,保卫了根据地。9月26日,毛泽东率主力回到山上,面对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他热情洋溢地填写了《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它使井冈山和黄洋界名扬天下。
1930年2月初,为推动赣南革命形势发展,红四军在吉安县的陂头召开会议,毛泽东提出夺取江西全省的口号。2月中旬,前委发布了攻打吉安的命令。毛泽东率领红军和赤卫队,分兵数路,踏上征途。2月的赣南,寒冬未尽,红军经过广昌县时,遇到天降大雪。“雪里行军情更迫”,毛泽东诗兴大发,在马背上哼成《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1930年6月,受李立三“左”倾错误影响,中央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口号,命令毛泽东率部从汀州去攻打南昌。7月下旬,部队进抵南昌城外的牛行车站,毛泽东认为攻打南昌实在冒险,只是隔江鸣枪。此时,彭德怀率部攻入了长沙,但很快被迫退出。中央又命令毛泽东率部向湖南救援。7月,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局势下,毛泽东挥笔写下《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描写“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的波澜壮阔。
1930年12月,蒋介石纠集10万之众,“长驱直入,分进合击”,对赣西南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围剿”。毛泽东率领4万红军,诱敌深入,12月30日趁着大雾对进入永丰县龙岗包围圈的敌军发起猛攻,活捉前线总指挥、18师师长张辉瓒等官兵9000余人。随后,又乘胜追击谭道源的第50师,将其一半歼灭。两役共歼敌15000余人,缴枪1万余支。1931年春,毛泽东豪情满怀写下《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1931年4月,蒋介石又纠集20万大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布成一条弧形阵线,对中央苏区再次“围剿”。毛泽东继续诱敌深入,将红军主力集结在吉安县东固一带。5月16日,敌军进入伏击圈,红军迎头痛击,迅速占领富田,趁势由富田向东,一直打到赣闽两省边境。5月31日,第二次反“围剿”以歼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而胜利结束,毛泽东情不自禁写下《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1933年夏天,遭到“左”倾路线排挤的毛泽东,到宁都视察政府工作,返回瑞金县城途中,经过大柏地。1929年2月,毛泽东曾率部在这里打败国民党刘士毅部队,歼敌两个团,这是红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故地重游,回想起当年的金戈铁马、炮火硝烟,毛泽东百感交集,写下不乏郁闷而又乐观豁达的《菩萨蛮·大柏地》。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对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只有10万人,由于“左”倾路线一错再错,致使根据地越打越小,红军越打越少。1934年夏,毛泽东在中共粤赣省委所在地江西会昌县进行调研,指挥作战,使南线局势相对稳定。7月23日,毛泽东登临会昌山,面对岌岌可危的根据地形势,内心充满忧患,写下在中央苏区的最后一首作品诗词《清平乐·会昌》。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毛泽东忍痛离开江西,转战南北。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是第一位到江西视察的中央领导。1953年2月20日,他从武汉到达九江,鼓励江西人民“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此后,毛泽东又多次亲临江西,继续用他的如椽之笔吟咏江西。
血吸虫病曾在中国南方长期肆虐,危害极大。1955年毛泽东发出号召“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在北京的毛泽东深夜看到报道,感慨万千,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字里行间浸透着对江西人民的深切关怀。
1959年7月1日晨,毛泽东抵达九江,乘车首次登上庐山。当天,他写下了登高望远的即兴之作《七律·登庐山》。7月7日,他把《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抄给胡乔木征求意见,迅速流传,这与庐山会议前期那种“神仙会”的氛围非常吻合。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批判彭德怀的政治诗,不符合历史。彭德怀7月14日提交《意见书》之后,庐山会议才出现了错误转向。
1961年8月21日,毛泽东再登庐山,主持中央工作会议,决心促使连遭三年自然灾害的国民经济出现好转。这一时期,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同。9月9日,毛泽东看到江青拍摄的仙人洞周边风景,险峰陡峭,苍松挺拔,乱云飞渡,联想到当时国内国际局势,欣然赋诗《七绝·为李进同志提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1965年5月22日至28日,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同时写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两首诗的内容、意境甚至措辞有许多相近之处,如“千里来寻故地”与“故地重来”。毛泽东慨叹往事如昨,为井冈山的巨变而欢欣鼓舞,表达继续攻坚克难的凌云壮志。《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于1976年元旦发表,而《念奴娇·井冈山》没有发表,说明对前者更为满意。
1965年12月24日,毛泽东巡视大江南北,来到南昌。南昌,古时候曾叫洪都。毛泽东联想起祖逖击楫、立誓报国的典故,写了《七律·洪都》,表达对国内形势的审视和展望,抒发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永葆江山,再创辉煌的政治意志。毛泽东专门以省会城市命题的诗词,只有《沁园春·长沙》和《七律·洪都》两首,南昌有幸获此殊荣。
第二个问题:毛泽东江西诗作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的15首江西诗作,每一首都有特定的时间地点和创作缘起,都有各自的具体内容,这里不可能逐字逐句进行解读。综合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革命生涯的重大转变。毛泽东一生壮怀激烈,早在学生时代,毛泽东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为了“改造中国与世界”,他从事过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做过统战工作和宣传工作,大革命失败使他深刻地意识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秋收起义是毛泽东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毛泽东开始领兵打仗,逐步成为一个军事统帅,而在江西的烽火岁月对实现这一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西江月·秋收起义》之前,毛泽东诗词也写得慷慨激昂,但抒发的是“书生意气”。此后毛泽东写了很多气吞山河的军旅诗词,旌旗、鼓角、炮声、行军、枪林、鏖战、弹洞等充满火药味的战争词汇频繁出现,正所谓“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第二,武装割据的道路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审时度势,毅然引兵井冈,把革命的重心转向反动势力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这是毛泽东的伟大创举,从此掀开了中国革命的崭新篇章。
毛泽东江西诗作中的八首军旅诗词,从创作的缘起,描述的对象,到表达的思想内容,都生动地记录了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波澜壮阔的战争风云,真切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和人民群众创造崭新历史的斗争风貌。如果再结合毛泽东在这前后的诗词创作,更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人艰难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
第三,人民战争的无穷力量。“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这句话体现了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要义,劳苦大众是革命军队的阶级基础,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这是中国革命不可避免的社会根源,也是革命战争必然胜利的内在动力。他始终坚信“兵民是胜利之本”。
“十万工农下吉安”“百万工农齐踊跃”“唤起工农千百万”,毛泽东始终致力于动员千千万万的工农群众,构筑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风卷红旗过大关”“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天兵怒气冲霄汉”“枯木朽株齐努力”“横扫千军如卷席”,这些诗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武装割据风起云涌,人民战争所向披靡的凛然气势,也表达了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
第四,克敌制胜的韬略智慧。中国革命的总体态势是敌强我弱,“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长征组歌中的这一诗句,生动反映了毛泽东在战争指挥中挥洒自如、出神入化的高超艺术。毛泽东没有上过军校,34岁被迫上山打仗,纯属半路出家。他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边学边干,边干边学,成为高屋建瓴、多谋善断、出奇制胜的战略巨匠、兵法大师。
《西江月·井冈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再现了黄洋界保卫战和前两次反“围剿”的战斗画面,堪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特别是两次反“围剿”,毛泽东灵活运用游击战术,诱敌深入,“打圈子”将敌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抓住敌人弱点,巧妙利用“雾满龙冈千嶂暗”“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的天时地利,把敌人打得人仰马翻。
第五,坎坷逆境的人格超越。武装割据的道路探索和坚持“城市中心论”的“左”倾路线存在严重分歧。毛泽东不断遭到排挤打压,他一生中经历的“三落三起”,集中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菩萨蛮·大柏地》和《清平乐·会昌》是毛泽东逆境人生的感怀之作。正如他对《清平乐·会昌》的自注所说:“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第六,心系苍生的为民情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七律二首·送瘟神》反映新旧社会两重天的鲜明对比,写得情真意切,是直接关注民生问题的作品。毛泽东是诗人政治家、政治家诗人,总是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欢乐着人民的欢乐,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笔端。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是毛泽东诗词感人肺腑、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第一首诗描写旧中国瘟神猖獗,人民遭殃的悲惨景象。“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表达了对劳动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旧社会的强烈不满。第二首诗描写新社会人民改天换地的壮举和瘟神被逐的可喜场面。“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热情歌颂伟大时代和英雄人民。两首诗浑然一体,既有理想又有现实,既有科学又有神话,以深沉博大的爱民思想和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给人以战胜瘟神、战胜邪恶的无穷力量。
第七,应对挑战的从容气度。毛泽东是湖南人,具有“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不怕死、了得难”的鲜明个性。他说过:“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桀傲不驯的“虎气”是他性格的主旋律。毛泽东的一生波澜壮阔,从来不怕压,不信邪,敢于直面任何挑战,始终刚毅稳健,临危不惧,“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的严峻局势,毛泽东“我自岿然不动”,气定神闲。面对“赣江风雪迷漫处”的重重困难,他“雪里行军情更迫”,乐观豪迈。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局面,他“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始终表现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从容气度。
第八,赣鄱大地的壮美景观。江西是一个好地方,“庐山天下悠、三清天下秀、龙虎天下绝”,充满诗情画意。《论语》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毛泽东“踏遍青山人未老”,具有强烈而深沉的山水情怀。“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赣水那边红一角”“万木霜天红烂漫”,江西不仅为毛泽东开展武装割据提供了阵地,“风景这边独好”也激发了他的浪漫情怀和创作灵感。
“江山如画。”江西既有“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的厚重,又有“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的巨变;既有 “赣水苍茫”“关山阵阵苍”的浩渺,又有“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的巍峨;既有“参天万木,千百里”的绵延不绝,又有“春风杨柳万千条”“江草江花处处鲜”的分外妖娆;既有“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的佳境,又有“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胜景。
第九,深厚绵长的井冈情结。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原本名不见经传,毛泽东建立井冈山根据地之后,才变得赫赫有名。井冈山斗争时期仅两年零四个月,可他对井冈山却情有独钟。井冈山是毛泽东探索革命道路的起点,是他锤炼军事才能的熔炉,是他成为马背诗人的开端。他对井冈山一直念念不忘,愈到晚年愈是魂牵梦绕,所以才会有“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的壮美诗篇。
毛泽东为井冈山倾情创作了《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都以“井冈山”为题,都提到了“黄洋界”。“黄洋界上炮声隆”“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毛泽东专门为一个地方连续写下三首诗词,这种情况绝无仅有,足见井冈山在他心目中的分量之重、感悟之深、情结之浓。
第三个问题:毛泽东江西诗作的艺术特色
在谈到毛泽东诗词创作的艺术特点时,姚雪垠曾精辟地指出:“他不是为写诗而写诗,而是由他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大风大浪中培养成的革命乐观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人格,以及蓄积于胸中的革命激情,喷发而为诗,加上他对诗词艺术有深厚修养兼有天赋的过人才华,所以能写出光辉夺目的诗词。”
气势恢宏,意境高远,想象丰富,寓意深刻,给人以壮美的感受,这是人们对毛泽诗词的共同评价。毛泽东的江西诗作不是他的全部作品,不可能涵盖毛泽东诗词的所有题材和所有类型,但清晰地呈现了毛泽东诗词的主要特色,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反映了激情出诗的艺术规律。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有三个高峰期:分别是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长征时期,50年代末至“文革” 之前的时期。这三个阶段,要么他经历坎坷、心潮激荡;要么形势严峻、环境复杂、斗争激烈。正是这一切激发了他的表达欲望和创作激情,这正好与“不平则鸣”的诗词创作规律相吻合。而他的江西诗作集中在第一和第三个高峰期。
第二,体现了诗以言志的创作原则。“诗言志”是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也是毛泽东的创作指南,江西诗作抒发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图大志。“更加众志成城”是革命战争势如破竹的深层原因,“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是重整河山、造福人民的崇高追求,“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是矢志不渝的诗意表达,“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迈誓言。
第三,表现了现实浪漫的卓越诗才。毛泽东诗词蕴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他对中国国情有深刻认识,对历史事件有真实记录,对沧桑巨变有客观描绘,堪称史诗。毛泽东诗词也蕴含着充满理性的激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浑然天成。“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想象奇绝;“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超凡脱俗;“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豪气冲天。
第四,表达了丰富多彩的强烈情感。陆机《文赋》云:“诗缘情而绮靡。”毛泽东的江西诗作表达了舒快和郁闷相互交织的丰富情感。他既有“报道敌军宵遁”“前头捉了张辉瓒”“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舒快;又有“谁持彩练当空舞”“风景这边独好”的郁闷;既有“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痛苦,又有“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的畅快;既有“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的惆怅,又有“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喜悦。
第五,展示了军旅诗词的艺术成就。相比较而言,毛泽东战争年代写的诗词比和平时期的作品写得更好,艺术成就也更高。从《西江月·秋收起义》到《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他的作品大都属于战争题材,而江西诗作中的几首军旅诗词是他成功转型的重要标志,是武装割据的真实写照,展示他驾驭战争的雄才大略和马背吟诗的精湛技艺。
第六,呈现了奋斗人生的壮丽画卷。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毛泽东在江西的几年时间,是他艰难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重要阶段,有开天辟地的创举,有星火燎原的气势,有克敌制胜的辉煌,有屡屡受挫的坎坷,有登高望远的豪迈,有乱云飞渡的从容,有故地重游的沉思。毛泽东的江西诗作艺术地记录了他在江西红土地上的奋斗足迹和心路历程,波澜壮阔,异彩纷呈。
毛泽东诗词博大精深,以上分析,纯属个人观点。诗无达诂,仅供大家参考。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
附:毛泽东江西诗作十五首
西江月·秋收起义
(一九二七年)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一九三〇年二月)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一九三〇年七月)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菩萨蛮·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清平乐·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七律二首·送瘟神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
读6月30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七律·登庐山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一九六一年九月九日)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念奴娇·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七律·洪都
(一九六五年)
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击楫至今传。
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
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长在有新天。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讲座视频
- 上一篇:20首描写荷花的诗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下一篇:「诗词鉴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