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鲁迅先生在大家印象中可能只是停留在学校的书面上,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甚至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其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包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以及知识分子。
对文艺影响及政治影响也是巨大的,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在散文、杂文、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现代学术等等多个领域均有巨大贡献!
毛主席曾评价鲁迅:
1.“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2.“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先生善于用文字做刀,用这把刀来戳破他所看到的社会上不好的东西。
有人说,鲁迅先生没有提出建设性意见。他随弃医从文,但是他依旧担任这“医者”的职责,为社会、为国家“诊断”。
“中国人没记性,因为没记性,所以昨天听过的话,今天忘记了,明天再听到 ,还是觉得很新鲜。”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从来如此,便对么?”
---------------鲁迅
我们小时候看不懂鲁迅的文章,甚至不喜欢,因为晦涩难懂。
可越接触社会,越了解社会,我们再看鲁迅先生的文章,发现鲁迅先生说得越对。
当在我们长大了,经历过社会洗礼;时光飞逝,沧海桑田,仿佛有什么东西变了,我们大家聚众坐在一起,也无法再像从前那样。
那一瞬间,会突然想起闰土和鲁迅,在多年后,鲁迅回到家乡见到闰土,想起了儿时的玩伴,而闰土却叫了他一声老爷,而鲁迅看到闰土的孩子,仿佛看到了闰土孩子的未来。
鲁迅先生所写的,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己。
在铁屋里醒来,却找不到出口,同情着哪些仍在昏睡的人,但转念一想,他们比自己幸福的多,这样一来,倒宁愿自己就这样永远昏睡着了。
心里有一个狂人,想砸碎这个吃人的世界,表面上却只能做着阿Q——他们还给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正能量”。
心里知道夏瑜是好样的,但是所做的也只是在心里称赞而已,你不会去吃人血馒头,但也多半不会跳出来说什么。留在历史镜头里的,也只是围观的看客之一罢了。像董二千先生那样,厌恶争执,不善言说,终于沦为沉默的帮凶。
年轻时也曾壮怀激烈地投入这个大时代,曾经怀着改变这个世界的梦想,到了最后,却只化做酒楼上的一碟茴香豆与一盏闷酒,发几句牢骚,像渡边抱怨东京学生领袖一样:“这些家伙只会构建一个同样卑劣的社会!”
出身中产,费尽苦心地求了学,和儿时一起打弹子球红白机的“闰土”们划开了距离,在成为阶级的压迫者时也在外面的世界里被更高的阶级压迫着。或许会对车夫的背影投去同情的一瞥,或者回去还会把对他的同情发到朋友圈里,但也就此打住了。在更高的阶级眼里,你和闰土与车夫们也没什么本质的区别。
你亲眼看到了理想的破灭,像肥皂泡一样悄不可闻,时光流驶,将血迹洗成绯红,街市依然太平,闲人们有了新的谈资。但你又能如何?
像《熔炉》里的主人公一样大声高呼“我不是要改变世界,是让世界不改变我”吗?
像《1988》里的主人公一样沿着他们的路前行吗?
抱歉,那是电影,是小说,最后大概你还是像所有的普通人一样,与这大熔炉合为一体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你已经接受这现实了。
但你又誓不愿将灵魂完全抵押出去,定要在心中保留一份微弱的理想种子,“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你做不了单身鏖战的武人,也做不了敢抚哭叛徒的吊客,但你仍然有一颗不把这类人当傻瓜蛋的心。
到最后,你难免颓唐,难免灰心丧气,“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你生出了这样的想法。但你并不愿意把这经验之谈喋喋不休地告诉别人,你希望后辈能走出自己的路来。“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故,死时55岁。
- 上一篇:七夕,最浪漫的节日,最美丽的诗词!
- 下一篇:关于老师的诗词,可不止《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