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东连晋豫,西接陇蜀,这座2300多年的古老城市自古就是关中要塞、通衢要冲,三秦门户。
春秋时期,晋国在华山脚下设立城邑,山北水南谓之阴,华阴历史上的第一座县城阴晋便诞生了。
公元前332年,魏国将阴晋献于秦国,秦惠文王将阴晋改为宁秦,取“宁靖秦疆”之意。
这块发现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秦砖残块上,带有“宁秦”戳记,印证了华阴的历史足迹。
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因地处华山之北,宁秦改称为华阴,后经多番更名,华阴县名延续至今。
1990年,华阴撤县设市。
自古华山一条路
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
----《山海经》
这是《山海经》对华山的记载。华山山顶诸峰,陡峭挺直,犹如花瓣凌空怒放,外围山峰如层层花瓣环绕,宛如永不衰败的莲花,华山因此得名。
传说,黄帝和尧、舜都曾祭祀过华山,夏商周三代对华山更是“一岁三祷”。
秦朝建立后,祭祀山川,崇尚山灵的官方仪式达到顶峰,秦始皇将华山列为国家级祭祀的名山。从此,华山集神权和皇权于一身。
因为险峻,华山在唐代以前少有人登临祭拜。随着道教在唐朝的兴盛,道士们开始居山建观,逐渐在北坡沿溪谷而上开凿了一条险道,形成了"自古华山一条路"。
华阴老腔一声吼
华阴老腔起源于老腔皮影戏,最初只是泉店村张家先祖为谋生创作的家族戏,演出时,老腔为皮影戏做幕后伴唱。关中大地皮影戏众多,不过双泉村的皮影戏却有着独特的唱法。
据民间传说,这里曾经是一个军事粮仓所在地,漕运直通都城长安。行船时,为了动作齐整,带头船工一边喊着船工号子,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这就是老腔的由来。
众人帮腔满台吼,惊木一击泣鬼神。
2016年,春晚舞台上的华阴老腔因为独一无二的爆发力,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人们称它为“中国古老的摇滚乐”。
2018年9月,华阴老腔登上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荡气回肠的《丝路回声》让各国首领感受到了八百里秦川的豪迈。
一出迷胡戏颂清廉
华阴是迷胡戏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的迷胡戏,常以风土人情、传闻轶事作为主体内容,深受西北地区百姓喜爱。
2008年,古老的华阴迷胡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华阴剧团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植,不断推出新戏。《杨震拒金》是剧团的新尝试。
杨震以廉洁留名青史。年少便博览群书的杨震,因通晓经籍,被称为关西孔子。他穷究学典,设馆授徒,入仕后,官至司徒、太尉。因为官刚正清廉,史称“清白吏”。
史书记载,杨震为官途中,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前来看望杨震,并送上金十斤。
杨震说:“老朋友知道你,你为什么不知道老朋友呢?”
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
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杨震也因此被后人称为“四知先生”。
弘农杨氏,从此将德高望重的杨震奉为开基之祖,杨门子孙都在衣服上绣有“四知”字样,严守家训,做到清正廉洁。
一碗华阴大刀面
来到华阴的游客都会吃一碗华阴大刀面。面条由铡刃切就,因此得名。
盛入老碗的大刀面,浇上事先调好的油炸面酱、豆腐、粉条臊子,再调入醋、盐、辣子油,端上桌来,面条泛黄,汤水透红。
游客们一碗下肚,满头热汗,鼻耳畅通,仿佛华山登顶,酣畅淋漓。
华阴大刀面有着传奇的来历。
明代《华麓饮食志》记载,唐代一个叫孟华山的华阴厨师,跟随郭子义东进潼关讨贼,行军途中只有面粉,加之天降雨水,孟华山用雨和团,门板为案,枪杆擀面,铡刀为刃,因陋就简的大刀面就此诞生。
“擀成纸,切成线,下到锅里莲花转”。开锅即熟的大刀面,还未端上桌,食客脸上满足的表情,早已传递出对醇正面香的期待。
一群“最危险的扫雪人”
古往今来,华山的历险探胜者络绎不绝。而华山的工作人员就是登山者的“守护神”,新一代的华山人用坚守和认真,守护着游人的安全。
长空栈道位于华山南峰东侧山腰,是华山派第一代宗师贺志真所筑,历700余年沧桑,是华山险中之险。
2018年1月份,一段“最危险的扫雪人”视频刷屏了各大社交媒体。降雪时节,几名工作人员在长空栈道上,搭着保险绳索,清扫积雪,而万丈深渊就在身侧。
默默无闻的长空栈道工作人员一夜成名。他们被称为“最危险的扫雪人”。
2018年11月11日,“丝绸之路”中国·渭南华山国际登山节在华阴市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5000余名选手齐聚华山脚下。
古柏行
魏长城遗址
古柏行、华山古镇、魏长城遗址文化公园、老腔故里的建立,西岳庙步行街的修葺,将华山的道教文化、武侠文化、杨氏文化和老腔文化融为了一体。
来源:渭南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