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拂面,春和景明。在这最美的四月天,我们迎来了“清明节”小长假。关于这个节日,你了解多少?跟随小编一起看个究竟吧!
“清明”与“清明节”是一回事吗?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大家庭中的一员,而“清明节”是根据“清明”这个节气而定的节日。“清明”特指节气那一天,“清明节”则是法定节日。我们日常用语提及起来,常常混用,不作分辨。
“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它的日期是依据上一个节气——春分的日期而定的,在春分之后的第十五天便是“清明”。《历书》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是根据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而定的节日,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一道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在我国,约有汉、壮、苗、侗、朝鲜等二十五个民族过清明节;在国外,则有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也过清明节,习俗相似而不同。
“清明节”与“寒食节”是什么关系?
很多人隐约觉得“清明节”与“寒食节”不太一样,但又发生在同一时间。要弄清这个问题,还得从先秦时期说起。
《逸周书·时训》记载,“清明之日,桐始华。”这意味着,“清明”作为节气名称,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公元前104年,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名称,其中之一的“清明”开始广为民众所接受。
这便是“清明”节气的起源。寒食节据传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设立,时间在清明节气的前一两天(历法不同,说法也不同)。
到了唐朝,“寒食节”成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顾名思义,“寒食节”的主要习俗是吃冷食、禁烟火。“寒食节”后一两天便是“清明”,但是唐人不大重视“清明”,仅仅将其看做“寒食节”的组成部分。
南宋起,“寒食节”开始衰落,人们不再禁烟火、吃冷食,民间更加重视郊祭与踏青。于是“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成为了主流节日。
时至今日,“清明节”似乎更为主流,这个节日也将“寒食节”的部分风俗延续了下来。
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虽然我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过清明节的习俗不尽相同,但大体上有以下三个约定俗成的习俗:
其一、祭拜先人。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清明时节,人们上山扫墓,祭拜祖先。
其二、插柳戴柳。柳枝既是春天的象征,“万条垂下绿丝绦”,也是驱鬼辟邪的利器,“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插柳戴柳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与文化符号,有的地方也兴种树。
其三、远足踏青。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蛰伏了一个冬季的人们,终于可以趁着四月春光脱去棉服,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
清明节有什么特色美食?
清明节的特色小吃很多,各地特色也不一,杭州青团、台州食饼筒、温州棉菜饼、嘉兴麦芽塌饼、衢州清明粿、浦江索面、还有清明螺等,这里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青团子吧。
清明时节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风靡至今可见其相当受欢迎了。其实做法很简单,就是用一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就可以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
青团子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也是甜而不腻。大家可以趁着假期,和家人一起动手尝试。
况是清明好天气
不妨游衍莫忘归
——程颢
来源:经济日报
- 上一篇:秋高气爽,这些关于秋的词语和古诗值得讲给孩子听
- 下一篇:关于青春如何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