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七夕”你过的怎么样?
各大商业媒体都在宣传、营造情人节的浪漫氛围,微博上的土味情话一举窜上的热搜,就连警察叔叔也要来蹭一波热度,撒一波“狗粮”。
众多网友们已经参与到如火如荼的情人节活动中,逛街、看电影、买礼物等等......
《造物记》在这里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也祝愿单身狗们早日脱单啦~
可是,七夕真的是表象上被塑造的形象吗?
要说中国的情人节,农历正月十五的“上元节“才是真正的中国情人节。近年来商家炒作,媒体给大众错误的导向,让公众都认为七夕是情人节,怎么辩都辩不过来。
广大单身狗朋友们不要在一旁看热闹了,还是来了解一下“七夕”的本来面貌吧。
说到七夕,人们的第一反应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把七夕等同于中国的情人节。
实际上,牛郎织女的传说来源于人们对星辰的敬畏和崇拜。
文献中最早出现“牵牛”、“织女”记载的,是创作于西周的《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此时的牵牛织女还只是两颗被人格化、拟人化的星辰。
虽然和牛郎织女与“七夕”关系密切,但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这一日女子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儿节”的称谓。
女性欢天喜地竞技娱乐的日子,男子也凑个热闹在一旁欣赏,男女定情只是“女儿节”盛会中的副产品。
七夕又名乞巧节,顾名思义就是乞求心灵手巧。这一天,未出嫁的少女都会成群结队的游玩,互相比一比自己亲手做出来的手工艺品,并祈求永远心灵手巧。
古人为什么要将女子乞巧的活动设定在农历七月初七呢?
原来,女娲创造苍生时,在第七日造出人来,初七为“人日”。
“七”还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数字:人有七窍,乐有七音,人有七情,天上有七仙女,曹植七步能成诗,日常生活七件事。
再加上《黄帝内经》中将七定义成是女子的生命之数:女子七岁齿更发张,二七就发育有了月事,为生育做好了准备,三七四七都是身强体健之时,五七身体渐渐衰弱,六七开始生白发,七七天癸竭,生育能力终止。
七月初七既是人日,七又对女子意义非凡,两个吉祥数字叠加,七夕乞巧祈福顺理成章。
随着时代的发展,乞巧节越来越受到重视。宋元时期七夕节的隆重程度,丝毫不亚于春节。当时还专门设有“乞巧市”。乞巧市顾名思义是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
又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的七夕节也不断发展演变增添新的内容。但唯一不变的是,从来都不是情人节,是姑娘们在祈求心灵手巧的节日。
乞巧节影响并传播到亚洲许多地区,在今天,日本、韩国依旧在存在着七夕节。但七夕节在日本和韩国都没有成为情人节,反而保留着最传统的节日方式。
这一天,日本人用五在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然后挂在院内的小竹子上。在韩国,年轻的姑娘们把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手艺越来越好。
而在我国,如今七夕被误认为只有情人节一个功能,媒体、商家和大众是不是更应了解这个节日的真实底蕴?
千篇一律的玫瑰花、巧克力等西式礼物充斥着整个节日,相比较韩国日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是不是应该感到脸红?
在飞速发展的今天,除了想方设法把各种节日包装成购物节带来经济效益,更应该思索随之而来的问题,我们失去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