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我们寄托思念,祭祖扫墓,似曾想过古时候的人们在清明时节怎样过的?今天我们要来品读一首关于清明的经典古诗,这首诗将寻常生活的滋味和清明时节诗人自身的所见所感所悟深刻地表达出来,虽是古诗,读来却不觉晦涩难懂。清明节回家的人们和在他乡的人们,读这首诗会有不同的感受,一起来品读。
这首诗名为《清明》,为北宋诗人王禹偁所作,诗歌原文如下:
无花无酒过清明,
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
晓窗分与读书灯。
整首诗描述了诗人在清明节时的所见所感,同时还引人深思,仿佛就是寻常生活中深切的体会。此外,这首诗还富有音律美,读来朗朗上口,我们将从字面上和内涵上来品读这首诗。
先看诗的第一句,这句诗说的是诗人过的这个清明节是没有花可以观赏的,没有酒可以喝的。诗人开头就这么描述,仿佛是在抱怨生活的窘迫和不易,可我们若联系诗人的历史背景便知并不是这样,诗人王禹偁因为喜欢谏言耿直而多次被贬谪,内心颇为不愉。就如这句诗说的那样,没有花可以观赏和没有酒可以喝,更多的是没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一起赏花喝酒罢了。
再看第二句,这句诗说得是如此清苦的生活没有兴致和滋味,就好像是在深山野林里的僧人一般。上一句我们已分析了诗人为何会这么不开心,这句这么一说仿佛是在自嘲,被贬到偏远的地方,没有多少朋友,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清明节又如何,还不是独自地在他乡,回不了家,孤独感和无奈感袭来。
接着看诗的第三句,这句诗说的是诗人在昨日从领居家那借来了新燃的火种。这句诗说明了清明节天气的特点,虽然已是春天,可是寒气仍然没有完全消退,湿气和寒气还是会袭上心来,于是乎点灯起火,温暖一下身子。从侧面上看,这句诗其实也表达出了诗人生活的无奈。
然后看诗的最后一句,这局也是点睛之笔。这句诗说的是诗人在清明节的早上便点起一盏明灯,坐在窗前,捧起书本来读。不禁我们就有疑问了,诗人为何要在清明节的大早上便点灯看书呢?结合诗人的历史背景以及前面三句烘托的氛围来看,这个举动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远在他乡,不能回家扫墓,孤独无奈之感袭来,只能捧起书来读,寄托于书来驱逐这份无助和孤单。
诗人一方面是读书人,是仕途之人,另一方面也是寻常的人,也需要倾诉,清明节本该寄托哀思,上山扫墓,可是远在他乡,无依无靠,天气又寒冷,只能读书来驱逐身上的寒气和内心的孤独。我们或许也能从中有些切身体会,远在他乡,清明节时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回家,这份生活的况味和无奈的滋味有些苦涩,更有些无奈。
清明时节,回家的人儿,带着思念,上山扫墓,寄托哀思,祈祷亲人;在他乡的人儿,遥寄思念。无论在何时何地,在清明时节,思念已故的那些亲朋好友们,将哀思寄托给天堂的那些人们,在现实的我们,要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这是生活的况味,也是清明的意义。致敬经典文化,致敬诗词人生。(文/云冗雾)
- 上一篇:现代诗歌:母爱
- 下一篇:「经典语录」关于青春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