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汉高祖刘邦麾下的军事将领,十面埋伏一战,害得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这么牛叉的韩信,最初籍籍无名的时候,也是遭受了很多挫折的,最著名的胯下之辱,成为千古流传的容忍典范。
韩信受辱那段原文: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淮阴屠户中有个少年侮辱韩信,说:“你虽然身材高大,喜欢带刀佩剑,但其实是个胆小鬼。”又当众侮辱韩信:“你有本事,就把我搞死,没本事,从我胯下钻过去。”于是韩信盯着少年看了半天,弯腰匍匐,从少年胯下钻了出去。市面上的人都笑韩信,太胆小了。
其实韩信受辱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是不能还原语境的,必须结合生活场景,因为当时这个少年存心挑衅韩信,说话不可能那么客气,现实中如果遇人挑衅,说话一般都是很猖狂,火药味很足的,甚至脏话连篇的,只不过《史记》作为官方史书,不可能把骂人的脏话照实写上去,所以脑补当今遭人挑衅,少年的话差不多应该是:“别看你人高马大,带着刀剑,其实是个傻哔。”而韩信孰视之,也就是跟少年对视,现实生活中这种场景挑衅的人一般是破口大骂:看你麻痹!傻哔!等等,挑衅之人绝不可能说出好话。
尤其是最后一句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在场的人都在笑话韩信,以为是个窝囊废。这让小编想起有一次坐公交车听到的一男一女对话,说的是打群架,当时双方叫人,但对方叫的人到来,发现对方火力更猛,于是瞬间怂了,说是来讲道理的,大家噗嗤笑了,都当笑话看。韩信被从胯下钻过去,当时在场笑话韩信的人,就是这种心态。
然而韩信后来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不仅没有报复当初侮辱他的那个少年,反而提拔那个少年,并说了不杀原因。《史记》原文: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这话意思是:他是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捅死他?杀他没任何意义,所以隐忍一时成就了今天的功业。
在韩信那种情况下,人家一边挑衅一边骂,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不能容忍的,绝对一刀递过去了,并且说,是你叫老子杀你的,你爽了吧,傻哔!可是结果如何呢,一时的冲动,杀人偿命,就算没被抓到,从此也走上逃亡之路,今生今世恐怕再难有作为,毕竟背着人命案件,非同小可。韩信能有后来的举世闻名,也得益于不计较小事,隐忍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