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萤火虫落在身上,一般人抬手挥去便罢,可他惊觉一屋子的琴书都被它照得阴冷。再往外一看,屋檐上还飞得有,它们与天上点点繁星搅在一起;院子里井栏旁也有飞的,它们映在水里仿佛数量增添了许多;偶尔还有飞过花丛,它们与花蕊交相生辉。这么夸张地写了一通萤火虫,它们却不是主体,主体是看客,是沧江边的一个白发老叟。他犯愁的是,如何才能不与这些萤火虫年复一年地待在一起。的确,杜甫在夔州(算上云安)经历了三个秋天。一只萤火虫已使他愁上眉头,那么,漫天的秋色更会让他觉得愁云重重。秋天历来是诗人感伤的季节。许多诗人都写过悲秋的诗,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诗人都悲秋,刘禹锡就写过一篇《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对于杜甫来说,秋天是一个大悲大美、大觉大化的季节。一阵西风、一片落叶、一轮清月、一声鸟鸣,都会激起他的点点秋愁,他再将它们汇聚起来,演绎成一曲宏大的秋天悲怆交响曲,奏响在三峡的上空。
他的秋诗最著名的就是《秋兴八首》。这首长诗凝聚了他对秋天的深厚情感和由秋引发的深切感慨。诗中有写夔州秋色的:“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有写见秋怀旧、思念故园的:“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有写望秋兴叹、顾影自怜的:“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彩笔昔曾千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由秋而瑟,由秋而故,由秋而暮,把秋天与寻常人家的生活、天地的轮回、山水的苍寒、故国的落寞、岁月的消逝等系结在一起,诗人禁不住万念俱悲。他悲盛唐已去,悲世道沧桑,悲民众疾苦,悲自身老矣。
《秋兴八首》是一首有史以来咏秋的大作,是杜甫诗也是唐诗中精彩的华章。尽管诗的词语悲泣,伤时忿俗,却格调高雅,气势磅礴。
八首诗既独立成篇,又浑然一体。后人将这组诗镌刻在白帝庙观景亭内八角形的石桌上,据说此桌是诸葛亮夜观星象之地。想来这两位作古的伟人冥冥中一边观天象,一边论韵律,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秋夜是秋景中最寂寞、最清冷的部分,杜甫悲秋,对秋夜更是愁上加愁。他写了多首以“夜”和“月”为题的诗,先来看这首《江月》: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
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
谁家挑锦字?烛灭翠眉颦。
诗采用对景的手法,突出月下愁思:一边月光荡漾,一边倚楼愁煞;一边浓露遮影,一边月掩星河;一边颦眉吹烛,一边久客沾巾。
诗写得哀婉而又凄美。
再看这首《月》: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同样月照江面,反射入楼,但上一首是满月,这一首是残月;上一首写月下人愁,这一首写月上嫦娥愁。苏东坡曾经把“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赞为“古今绝唱”。
在这类诗中,我特别喜欢这首《月圆》。先看上半首: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明月满楼,门扉晃动,原来是江波使返照的月光摇摆不定,连席上的织锦花纹都更加美丽。这么美好的月光,往下要给很多诗人一定会续出“月下花前”、“弄月吟风”来,可杜甫不会。看他的下半首: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明月令他想到了什么?他想到了故园,想到了此时彼处月下的松桂,由此发出“万里共清辉”的感叹。这样的情境,这样的诗句,人们不禁会想起谢庄的“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的“天涯共此时”、苏东坡的“千里共婵娟”,相比之下,杜甫诗句把月夜的恢楚与苍凉刻画得更充分、更完美,不仅如此,他把月与自身联系起来,从月的凄清到自我的凄凉,再到对遥远故乡的苦思冥望,这就更加渲染了月夜的悲愁。
寓居夔州,杜甫比谁都更清楚,他只是在外乡流浪的游子,他的心里一刻也没有放下故土中原。宋玉曾说过:“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每当夜深人静,寒月高悬,他默默地遥望北方,阵阵酸楚扑鼻而来,这时候他会把羁旅之伤转向笔头:“巫峡西江外,秦城北斗边”、“我今远游子,飘转混泥沙”、“为客何时了,悲秋向夕终”、“风月自清夜,江上非故园”。
人到桑榆,拖着一家老小,安无定所,这的确令人悲伤。然而杜甫心中有比这更大的痛,那就是他早年的志向一直未能实现:“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尽管穷途、多病,却仍心系朝政。从杜甫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岁月无情,志断心愁更催人老。在夔州,杜甫深感自己到了垂暮之年,时常老泪纵横。“老夫悲暮年,壮士泪如水”、“汝曹催我老,回首泪纵横”。有时甚至感到来日无多,“时危人事急,风逆羽毛伤”、“老身须付托,白骨更何忧”。他担心自己客死他乡,希望能落叶归根,“松柏邙山路,风花白帝城”。邙山在河南偃师北,杜家的祖茔就在近旁,杜甫但愿百年之后也能去那里,与先祖相伴。
可惜,杜甫的这个心愿没有能实现。他在七六八年春离开三峡后,转去荆湘之间漂泊,不到三年便在那条小木船上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家人把他安葬在汨罗江畔,与古代大诗人屈原隔江相望。
作者:卢后盾 来源:搜狐网读书频道
- 上一篇:「瓜牛评诗」忆童年七绝12首
- 下一篇:关于人生的短句,句句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