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诗词中,有一类特殊的题材——隐逸,或者说归隐,指的是向往或归隐田园生活,描写秀美的田园风光,抒写清闲安逸生活的诗词。读来格外清新自然,巧妙新颖。
《归园田居·其一》
东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而当时的官场风气极为腐败,谄上骄下,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的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这首诗便作于此时。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当时的陆游遭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从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被罢官归里。这首诗就作于诗人被罢官司闲居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之时。
《山中问答》
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曾多次隐居山林,公元727年-737年,他在安陆(今湖北境内)居住十年,隐居在碧山桃花岩。这首诗便作于此时,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的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
《鹧鸪天·博山寺作》
南宋·辛弃疾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时期,是一首宣泄厌弃官场、决意归隐的词章。不论在抗金战场,还是在文苑词坛,辛弃疾都如虎挪狮拏,但这样一位高才,却长期被旁置闲居,报国无门。词人意托于松竹花鸟,守君子之志的意向自不待言。
《山居即事》
唐·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这是诗人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这首诗虽然写出了诗人惬意的生活,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的落寞之情。而这样的心态,也更促使诗人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北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3年的夏末秋初,当时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有三年,仕途的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时感悲凉,产生了随遇而安的思想。从词中对特定环境的描写和对词人形象的刻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中的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而诗人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好事近·摇首出红尘》
宋·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朱敦儒是处于北宋、南宋之交著名的隐逸词人,一生曾两度隐逸。他共有六首渔父词,这首是其中之一,词中“倦却诗书上钓船,身披蓑笠执渔竿”的渔父形象,其实是是徜徉山水的隐士生活的写照。这首词作于词人晚年,他住在嘉禾,过着远离俗世的生活,安闲自得,自由自在。
《宿王昌龄隐居》
唐·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常建和王昌龄同是开元十五年同科进士及第的好友,但在出仕后的经历和归宿却不大相同:常建只做过盱眙县尉,之后便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即诗中所言西山;而王昌龄虽然仕途坎坷,却并未退隐。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归隐途经王昌龄入仕前的居所,触景生情而作的。
《答张五弟》
唐·王维
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
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
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张五弟即张諲,为唐代书画家,官至刑部员外郎,与王维是好友。俩人情投意合,中年以后曾同隐居在终南山,王维山居和张諲山居距离很近。这是王维在居住终南山期间为赠答张諲而写的一首小诗,表现了诗人在隐居中寂静安闲的生活情趣,又表达了对志趣相投的友人的真挚感情。
- 上一篇:童年趣诗十首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