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是一个合成词,“元”即“首”,是指第一或者是开始的意思。“旦”即“日”,是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元旦”一词最早出自《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后来又有南朝梁人萧子云的《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旦”的意思是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新年”。
约在公元前一万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民族转为农耕,并在尼罗河两岸定居下来。他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发现尼罗河每年泛滥的时间,之间相隔大约在365天,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的开罗城附近时,也正好是天狼星与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上的时候。于是埃及人就将这一天定为一年的起点。这是元旦最早的起源。
由于各国在发展进程中,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季节气侯等的影响,所制订的历法也有所不同,因此新年元旦的日期就有所差异。但是全球所有采用公历(阳历)的国家,都是以每年的1月1日为元旦。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世界上每年最早进入元旦的国家是位于太平洋上的岛国斐济和新西兰;最后进入元旦的是位于国际日期变更线东则的萨摩亚。
居住在美洲北部的爱斯基摩人把下第一场雪的那一天作为元旦;印度尼西亚的凯拉比特人以每年候鸟第一次飞来的那一天当作元旦;居住在炎热非洲的乌干达人则把雨季开始的第一天作为新年,而那地方每年通常有两个雨季,因此,他们一年就有两个元旦。
我国从汉武帝时起,就规定夏历的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但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为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好在在农历新年的前后,所以就把农历1月1日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新一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宝假日,成全全国人民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