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之源,巍巍梵净山蕴育了无数钟灵毓秀的名山大川。如果说梵净山是大家闺秀的话,那么寨英观音山就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邻家小妹了,说她是梵净山的姊妹山一点也不为过。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中的一段话。寨英镇观音山遗址位于松桃自治县寨英镇黑冲村,这里曲水流觞,田园错落,屋舍俨然,苍松、翠柏、青冈等古木相映成趣,桃园、果园、菜园点缀其间。四周青山环绕,有青石板路与外界互通交通,活脱脱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源美景。
观音山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东接普觉镇猫猫屯村,南达寨英镇王家坪村、寨英村,西与罗家寨村、吴家寨村相连,北与上寨村相邻。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理想目的地。
据史载:寨英观音山古寺庙群始建于明朝正德5年(公元1511年),四周群峰拱卫,树木参天。兴旺时僧侣多达18人,置有田产近100亩,朝山拜拂的香客众多,在梵净山周边古寺庙群中,其影响仅次于武陵主峰梵净佛山。清道光20年(1841年)后开始衰败,僧侣逐渐减少,至咸丰年间已无僧侣,原有建筑已成为残垣断壁,现从遗存的主始殿、灵观、观音堂等遗址,当年建筑及香火之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遗址内两座石牌坊保存完好,其中一牌坊尚留有“统天护国”四个楷书大字。快到寺庙遗址的石走廊下方,通道两边还有保存较为完好的用大块方形石砌的墙,应该是庙宇的山门了。右边有一个高2米、宽90厘米的隆神祠,刻有对联和横额,对联是“镇山门清泰,护合寺安宁”,横批是“隆神祠”,还有“住持僧性□捐资修整”、“宝庆□□隆□道建造”、“大清咸丰三年十月吉立”等落款,部分字迹漫漶脱落了。距祠数十步,有碑仆道,其碑破损严重,似有人为乱凿之痕迹,窃以为此必为文革小将之功,其文漫灭,犹不可识。
山上石板路九曲连环,掩映于林木草丛深处,山虽不高,有寺则名。蛇行其中也能感受到林密山幽,一眼望去,旷远道达,山脚水田畦绿,身旁荆棘牵衣,耳畔鸟鸣蛙鼓,颇让人生思古之幽情。
半山腰折弯处,山涧小溪流水潺潺。傍有清冽的山泉从石罅中涌出,泉不大,仅有两拳有余,勉强可容瓢类取水物进出,蹲身捧泉而饮,沁人心脾,五脏六腑但觉通透无比。泉水清冽,饮之如饮芳醪,回甘生津,顿觉尘俗之事皆忘,快哉悠哉,难以言表。泉水清兮,可以去疲劳、爽精骨、增浩气。最妙的是此泉涝时不溢,干时不涸,铮铮综综,泠然有仙气。想那香火繁盛时节,僧侣们山居别有洞天,闲云野鹤般自在逍遥,那大抵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盘腿打坐,鸟鸣山更幽。
站在山顶远眺,云开雾霁之时,果然就看到了隐隐约约的梵净山。当此之时,朦胧的远山,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峰峦起伏,蜿蜒连绵,苍茫葱郁,争雄似地一座比一座欲与天公试比高。
春之日,草长莺飞,野花烂漫,偕二三子,走峭壁而似攀猿。夏之际,翠峰如蹙,千岩竞秀,背清泉而寻蛙鼓。秋之时,杏黄枫丹,层林碧染,吹木叶而达雅意。冬之季,寒梅初吐,白雪皑皑,可临渊羡鱼,可空谷寻兰,坐对流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莫非世外桃源,恍若天上人间。
寺庙遗址的周围三面都是悬崖深谷,只有来路是唯一可以通往外界的,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地人说,当年起义军首领包茅仙能躲过清军大兵压境,就全赖观音山的天险。说及观音山,就绕不过那段历史,就不可能对现在仿佛依然回响在观音山深谷里的厮杀声充耳不闻。
包茅仙是贵州松桃人,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10月,他在松桃孟溪聚集1000余人起义,后来发展到万余人,与清廷调集前来镇压的湘、川、黔各地清军奋战了十余年。同治二年(1863年)夏,丧失了根据地的包茅仙率部退到观音山固守,数千清兵围剿观音山一个多月,多次强攻都被义军打退,最后因为粮尽,义军被迫分三路突围,包茅仙率1000余人突出了重围。
历史已成过眼云烟,成败兴衰,观音山都见证着。遗址所在地山高路险,三面绝壁,四周群山高耸,绝壁高达300多米,其下有河水环绕,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观音山与黑冲村桐木湾组比邻而居,桐木湾寨共有70多户人家,以刘姓和吴姓为主。寨中虽有两姓,实则亲如一家,外人面前相逢,该叫长辈时叫长辈,尊长伦礼一点也马虎不得。
观音山山势蜿蜒起伏,奇丽绚烂;山前为一马平川的水田,年成好时可种藕种稻,年成欠收时可种玉米、乔麦、高粱。春种夏播、秋收冬藏,寨中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伴着观音山的荣辱盛衰和晨钟暮鼓,惊鸿一瞥间俨然一起走过了数百年。(侯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