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广化寺坐落在台怀镇北里许,背靠普寿寺尼众律学院,面迎台怀寺庙群,东面举目就是俏拔秀丽的戴螺顶,北面遥对着金碧辉煌的菩萨顶,发源于北台,东台的清水河,伏在左右两边的低处,清流哗然低唱,仿佛把一部深奥的经文从古念到现在。广化寺踞坐在这么一处地方,依偎着山中的轻风和雾霭,显得异常安祥宁静,是五台山一处历史久远,从昔日的华严道场,转而成为章嘉活佛“五处”之一的黄庙。
【历史沿革】
广化寺传说在北魏时就有建筑,但那些陈迹已随风化去。现遗存于后院的,有一个北宋元丰三年(1080)的八角亭阁式石幢塔,可说是广化寺沧桑的历史见证。这个高有3米的石塔经幢,通身有青石雕就,下面的束腰须弥坐上,镌有龙,狮,虎,鹿神兽,韵味野出高古。幢身的一面,刻有一部陀罗尼经咒,已被风雨扶疏得依稀可辨。幢身正面,则刻着十个工整的大字:“宋故金坛郎十宫德之塔”,字体似为瘦金书,刚劲有力。这一华美典雅的石幢塔,雕刻得十分考究,若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看,它不失为广化寺至为珍贵的文物遗存。其实它的价值,还从另一个侧面,透射出了五台山文教文化的时代特征。
八角亭阁式石幢塔
据有关史籍记载,宋代是五台山华严宗盛行的一个时期,其特色是倡导禅教一致,出现了时称华严中兴之祖净源法师为首的一批高僧。广化寺作为弘扬华严宗的一个主要道场,当时的寺名为广华寺,就是取广弘华严之意。可见,广化寺在那时,就涂上了非常可观的历史文化底色。如今在这座古刹中徜徉,寻觅到的不仅仅是宋雕明砖,还可时时呼吸到古风扑面的浓重文化气息。传说,明朝有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就曾夜宿该寺。徐霞客经阜平,唐县,从长城岭入境,由佛母洞而上诸台考察后,在疲惫至极中欲投宿该寺,不想被一个看门的小沙弥误以为乞丐挡在门外。徐霞客在无奈之下,正要返身离去时,惊动了寺中的老方丈华严大师,华严大师亲自出寺察看,对来人以礼相待,终于挽留了这位大旅行家在寺中下榻。徐霞客由此在寺中写下了著名的《五台山日记》。这则故事虽然是一个传说,但历史上的徐霞客,确在五台山停留过几日。
广化寺在清朝时,迎来了又一次辉煌,堂堂正正成为章嘉活佛的“五处”之一。当时五台山的黄教,备受清朝诸帝青睐,特别是主持内蒙四十九旗、青海二十九旗教化的章嘉一支黄教,在大清的250多年的岁月中,始终维护了清王朝的政权。因此,历代章嘉活佛尤受帝王们的尊崇,章嘉呼图克图在五台山除驻锡镇海寺外,另划出善财洞、广化寺、普乐院、文殊寺、金岗窟五寺让其管理,故称为佛爷五处。广化寺作为其中之一,后院西北角的一棵松树,传说就是二世章嘉所植,还传说就在这株松树下,朝台的乾隆皇帝曾与三世章嘉密切交谈,共商政教大事。
传说不等于史实,但传说往往能折射出历史的影子。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康熙皇帝对二世章嘉特别尊崇,封为国师,并在京为其修建了多所寺宇,还令黄四子雍正从其学习佛法。帝王的恩宠,二世章嘉不仅常在青海蒙旗巡化,在“柔服蒙藏”中做出了贡献。他还受命于朝廷,在五台山修建了菩萨顶等10座黄庙,为五台山黄教的兴盛和民族的团结融合,写出了新的一页。三世章嘉7岁入京,很快精通了汉、满、蒙、梵多种文字,掌握了医疗、历算、元音算术、诗律宝源以及佛学等知识,在京朝间,常和雍正皇帝同桌交谈,讨论政教大事,后于雍正十二年封为国师。正由于皇家和佛家这种微妙的关系,因此乾隆皇帝登基后,离京三年的三世章嘉回京,受到了如先帝时一样的尊荣。以后发生的事情,更使这位皇帝对三世章嘉刮目相看。一件事乾隆十五年,西藏发生的珠尔墨特那木札勒之乱,当时国师建议皇帝把西藏政教大权交给七世达赖和驻藏大臣共同掌握,因而迅速平定了叛乱。另一次是乾隆二十一年在外蒙发生的“阿木尔札那”和“达瓦旗”之乱,国师以自身的影响力说服了哲布尊丹巴,又一次迅速止息了叛乱。这两件事对乾隆来说,可谓是刻骨铭心。因此,乾隆每次朝台,国师自然伴在身旁。国师圆寂,皇帝不惜以“金顶玉葬”的殊胜礼仪安葬,其亲密的关系可见一斑。因此,说乾隆帝和三世章嘉在广化寺驻足、松树下交谈,讨论政教大事,实在是一件情理之中且不足为怪的事了。
广化寺在清朝,作为佛爷五处之一的一处黄教道场,据说香火十分兴盛,僧人多时达百余人,举办法会,诵经唱念,佛乐浩荡。它作为少数民族僧人理想的安居修行之所,为民族感情的培养和不同文化的交流写下了新的篇章。
【寺院胜景】
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广化寺,这个占地9300平方米的偌大寺宇,则是清代道光年间一名叫纳不海的喇嘛复建的。这个坐北向南由低而高,呈四方形的黄庙,建筑得宏阔而大气,庄重而深幽,呈现着清代豪华精巧的建筑特色和黄教寺庙的风格,是一座典型的汉地“喇嘛寺院”。中轴线上,先后布列着山门、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还有目前正在筹建的藏经楼。两侧还有,伽蓝殿和护法殿。
【天王殿】
这里的山门和天王殿是分开建筑的,中间隔开一段距离,其间筑一宽阔的石阶踏道,形成特色。踏阶之上便是三开间单檐歇山顶的天王殿,殿中的四大金刚横眉怒目,威而不怖,韦陀将军神采凛然,儒雅不俗,纵观这里的殿建塑像,透出的是一种雍容大度的气息。
【文殊殿】
天王殿之后宽阔的殿院中,便是广化寺的主要建筑大文殊殿,但见两根明柱上镌刻着一副镏金对联:
道场遍十方,无人无我;
佛法超三界,非色非空。
文殊殿前,东西各长着一株杏树,碧绿可爱。奇怪的是这两棵树,粗细高低,枝条长势,竟非常相似,犹如一对亭亭玉立的青春少女,人们便叫它为姊妹树。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式的建筑,殿为三开间,面宽25.5米,进深11.6米,顶脊尖尖突起,有着汉藏佛教寺庙建筑交融的鲜明特征。通体看去,古朴典雅,落落大方,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殿内中间为释迦摩尼佛,左侧为阿弥陀佛,右侧为药师佛,前为宗喀巴大师,两侧为铜铸十八罗汉。塑像造得精致细腻,面目清丽优美。在这个殿堂中,曾有历史上名响五台山的十六尊者像,每位尊者刻在一块高1米,宽0.5米的石板上,石板为黑底,刻石抹灰,素雅悦目,十六尊者的表情手脚身姿各不相同,成为一绝。可惜这组珍贵的文物,不知毁于何时。
【藏经楼】
这就是目前准备筹建的藏经楼,年轻的主持承继前世的慈悲原力,为这座古老寺院的恢复重建,无畏、精勤的广结善缘。
徒弟:师父,为什么出家人都要建寺院呢?大众共同发心建寺的意义在哪?
师傅:寺院是佛的家园。寺院里的佛经乃三世诸佛之师,是如来法身舍利。寺院里住着僧人,僧人是代佛传法的人天师表。佛法僧是救护众生脱离生死轮回的住持三宝!
大众发心建寺,就是为了三宝长久住世,令众生世世代代有所依祜。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众人拾柴火焰高,任何一座道场都是常住三宝与十方信众共同铸就的成果。
修建寺院具有无量功德,对于我们的现世或将来都有不可思议的利益。《莲花经》云,任何善信发心捐助建寺与佛坛,可以获得以下十大功德:
1.无始以来诸恶业,得以减轻或消除。
2.天人护佑,逢凶化吉。
3.去除障碍物,免夙仇报复之苦。
4.妖魔邪怪,不能侵犯。
5.脱离烦恼和无明。
6.丰衣足食,福禄绵长。
7.所言所行,人天欢喜。
8.增加福慧二资粮。
9.往生善道,相貌端庄,天资福禄兼有。
10.往生能闻佛法之国土,速证佛果。
徒弟:寺院是佛的家园?佛怎么会有家的概念呢?
师傅:这个说法较常见,我们常常听到僧人们护持寺院的行为也被称为“荷担如来家业”。这里的“家”属方便说,并非是俗家的家。
这个家的意义是弘法利生的责任,是大悲众生的亲切,是心系三宝的归属。方便说和究竟不可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