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一种创作诗词的方法叫做唱和。即某个人先写出一首诗词,他的朋友再仿效他的作品,也写出类似的诗歌。既然是相同的题材,自然很容易分出高低优劣。所以说,古代文人骚客间的唱和,既是他们的一种友好的交流,也是彼此间的文学较量。
而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就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一首唱和诗《和乐天<春词>》。
乐天,指的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白居易,乐天是他的表字,而《春词》则是白居易所写的一首闺怨诗。诗歌描写了一位伤春感怀的青年女子,用她背向鹦鹉的举动刻画出其满腔的忧愁。
本诗就是刘禹锡针对好友的《春词》而创作的诗歌。同样是描写了一位在春光下的顾影自怜的少女,只不过他笔下的少女似乎比白居易笔下的少女多了几分喜悦,这是为什么呢?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首句诗中的“朱楼”原意是指富丽堂皇的楼阁,但在本诗中则是指专供女子居住的绣楼。在认真地梳洗打扮之后,女子离开了居住的绣楼。在本句诗中,诗人并没有明言女子下楼的目的,为后面的满院春光埋下了伏笔。
而在下楼前,女子梳妆打扮的行为,则把她对下楼的渴望和喜悦的心情完全表现了出来。通过行为刻画内心,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当女子精心打扮后,兴冲冲地来到楼下,迎接她的除了明媚的春光,还有无尽的哀愁,即“深锁春光一院愁”。
楼下的小院里,花草相映成趣,莺歌燕舞,处处显露出盎然的春意,诗人仅用了“春光”二字就把满院春色囊括其中。但是在春光的前面加上一个“锁”字,却立刻让明媚的春光迅速黯淡下来。而“深”字则把难以争艳于人前的悲哀无限地扩大,为女子忧愁的产生做出了最好的解释。
前两句诗一喜一悲,先喜而后悲,使诗歌波澜起伏,出人意表,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后面的两句诗都是对愁绪的进一步解释,让我们先来看第三句诗“行到中庭数花朵”。
女子因为被禁足在院子里,而满怀愁绪。在愁绪的驱使下,她站在鲜花丛中,百无聊赖地数着眼前盛开的花朵。因庭院深深,无法自由出入而产生的寂寞与忧愁,在满院春光的映照下,益发显露出来。所以说,女子数花的过程其实也是她愁绪发酵的过程。
诗人借助“数花朵”这个持续性的动作,既写出了女子烦闷的心情,也为她长时间的静立不动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理由。
因为沉浸在深深地哀愁里,女子凝神伫立良久,从而引来了“蜻蜓飞上玉搔头”。
“玉搔头”在古代是对女子头上玉簪的一种称呼。因为长时间地呆立,蜻蜓错把女孩子当成一朵静立的鲜花,不自觉地在她头顶上徘徊不前。
诗人借助蜻蜓的误解,首先表现出女子陷入哀思,久久不能自拔的状态,从侧面烘托出她的愁绪满怀。
其次也暗示女子的花容月貌,正因如此才会引来蜻蜓的流连忘返。然而人美花娇,却同样难逃“养在深闺人未识”悲苦命运,诗人在写景的同时,又一次点出了诗歌的主题——闺怨。
静阅闲话
本诗的首句,迥异于寻常的闺怨诗。描写了一个愉悦,甚至是含有几分喜气的场景。这种欲仰先扬的写作手法,使诗歌充满了一波三折的起伏感,增加了阅读性。次句则从喜悦过渡到忧愁,点明了本诗的主题,诗人通过一个“锁”字,说明了愁绪的由来。
后两句则借助女子在花园中数花的举动,及其与蜻蜓间的互动,把她心中的愁闷展现的淋漓尽致。这样借助小动物来刻画心情的写作手法和白居易的《春词》如出一辙,但在细微处却又各有妙处,实在是春兰秋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全唐诗》
- 上一篇:文徵明行草书法精品《归去来辞》
- 下一篇:归有光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