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霸主,他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也因此成为当时的第一强国。但在公元644年,管仲去世,转年齐国内乱,齐桓公被软禁在宫中活活饿死,强大无比的齐国转瞬间陷入低迷,虽仍位居强国之列,但再也无法重现昔日辉煌。那么,齐国究竟因何“一世而衰”呢?
长久以来,不少人都认为齐桓公晚年用人不当是主要原因。齐桓公晚年任用竖刁、易牙、开方等小人,他们最后祸乱了齐国,使齐国迅速由辉煌走向了衰落。也有人认为,管仲改革的许多措施并没有像后来秦国商鞅变法那样形成制度并确定下来,而随着管仲和齐桓公的去世,改革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不存在了,改革事实上也就消失了。
这些说法各有道理,但并非根本原因。齐国之所以迅速衰落,更重要的原因也许与改革措施本身有关。管仲商人出身,善理财,故以商治国,创造了齐国经济的繁荣,国家财力因此大增,甚至打造出了数量可观、装备优良的军队。但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国古代,这些繁荣和强盛显而易见又是脆弱的。
管仲相齐,在齐国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推行自由贸易,鼓励消费等,这一系列措施固然使齐国经济迅速繁荣,但商业的本性重交易而轻生产,这增加了经济的不稳定性。又因为商业获利更容易,人们既然可以通过经商而致富,就会优先选择经商,而轻视生产劳动,更不会冒生命危险参军打仗。这是以商治国的弊端,至少在那个时代“商战”不如“耕战”更为坚实牢靠。
繁荣的经济给齐国带来了大量的甲士和战车,但管仲却始终无法解决“为谁而战”的问题。也许管仲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曾提出“利出一孔”的思想,强调国家对百姓和一切社会资源的绝对控制。但是,在一个重商主义和自由贸易盛行的社会,很难完全控制人的思想、利益和欲望,自然也无法完全控制人的行动,这种“利出一孔”的提法只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无法落实到行动上。所以,“利出一孔”的主张从未被管仲和齐桓公落实过,这也为后来齐国的早衰埋下了伏笔。
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不富、国不富是万万不可的,但只有民富、国富好像也不是万能的。由民富、国富到兵强、国强再到实现持续强盛,有时差的还真不是一两步。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达摩说(ID:damosays),达摩君等你喔!
- 上一篇:赵孟頫集字高清书法《曹操龟虽寿》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