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妫水河——唐代粟特人的万里乡愁(连载21)

妫水河——唐代粟特人的万里乡愁(连载21)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6-17 17:53:34
阅读:

5清夷军的名字背后的起因

有意思的是,妫州出现之后,清夷水的名号并没有消失。这实在是值得深思。一方面是妫水、妫州,妫川郡,一方面是清夷军的名号还在,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引文清夷军的名号还在就意味着历史上清夷水的历史记忆还在。

清夷军,武则天垂拱中(685—688)置。到唐玄宗时归范阳节度使管辖。

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统经略、威武、清夷、静塞、恒阳、北平、高阳、唐兴、横海九军,屯幽、蓟、妫、檀、易、恒、定、漠、沧九州之境,治幽州,兵九万一千四百人。

从名字看,似乎只有妫州地区的清夷军是以河水的名字起的名字。天宝九年(750)秋天,四十七岁的高适以河南封丘县尉的身份送兵到清夷军。写了三首诗《使清夷军入居庸三首》: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

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

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登顿驱征骑,栖迟愧宝刀。

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

绝坂水连下,群峰云共高。

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

从诗中看到的是今天北京市六环外苦寒、遥远,他颇为不乐意来。跑一趟我们今天的延庆,让人家大诗人觉得甚是没有面子,简直看不到前途何在。这就是当年延庆、怀来地区给人家远在长安的贵族诗人的文化印象。这贵族诗人对此地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如果看看前面唐玄宗如坐针毡的样子,说明当时朝廷士大夫对这边的情况可能是很不敏感。总之,这三首诗中我们除了看到内地诗人对此的冷漠疏远外,没有发现诗中透露出半分不安的感觉。想想今天八达岭地区高铁、高速、诸多的隧道形成的便捷的交通条件,人家高大诗人满腹牢骚:冰雪马堪迟。真是让我们汗颜。他居然还“愧宝刀”。没想到四五年后,就“宝刀愧”了——安史之乱起,终唐未定。高适的政治敏感度可见一斑,不敢恭维。

妫水河——唐代粟特人的万里乡愁(连载21)

虽然高大诗人此趟办差满腹牢骚,但是这目的地清夷军的设置,如果回溯当初设置的时机,就会发现别有原因:那正是后突厥崛起。

唐高宗李治开耀二年,682年,突厥阿史那骨咄禄纠众七百反抗唐朝,建立后突厥政权,685年,攻陷漠北,此后连年侵犯武周边境,势力趋于壮大,乃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重建汗庭。默啜可汗继立后,又于8世纪初侵入西域地区,东西拓地万余里,控弦40万,一度恢复了以前的强盛局面。 毗伽可汗时期,汗国中兴,并与唐朝大体保持和平。8世纪30年代,后突厥内部矛盾加剧。 天宝四年,745年,在唐朝和回纥等势力的联合攻击下,后突厥灭亡。

妫水、妫州、妫川的名称体现了唐王朝和粟特人和突厥人的和谐一致的一面。我们前面的探索相对忽略了这不和谐的一面。

自太宗贞观四年平定东突厥之后,李唐相当一段时间用兵都是在西域方向。唐高宗灭西突厥,而后在662年,唐和吐蕃争夺对西域及河西走廊的控制权,这在战略上给在东方不甘心长久臣服的东突厥后裔们留下了空子可钻。

679年(调露元年)冬十月,单于大都护府下属突厥酋长阿史德温傅、奉职率所辖二部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二十四州突厥酋长响应他们,部众共达数十万人。

682年(永淳元年),颉利可汗族人阿史那骨咄禄,阿史德元珍等招集亡散,據黑沙城反。胡三省引杜佑介绍:“阿史德元珍,習知中國風俗,邊塞虛實。”而《资治通鉴》所记载就在这年十月之前,西方的“吐蕃將論欽陵寇柘、松、翼等州。”朝廷“诏左驍衛郎將李孝逸、右衛郎將衛蒲山發秦、渭等州兵分道禦之。”两者的联动必然有联系。

683年(弘道元年)春二月,后突厥先后寇定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县)、妫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夏五月寇蔚州(治所在今山西省灵丘县)。

684年(光宅元年)秋七月寇朔州(治所在今山西省朔县)。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可见,后突厥起兵反唐,在唐内政角度看也是有基础的,即处于李唐向武周过渡的阶段,国内的政治比较复杂而且不稳定。这是反唐的最好时机。可以说唐帝国对西域和吐蕃用兵是后突厥反唐的外部因素,李唐向武周过渡时期的极具动荡政局和整个社会的不稳定我想应该是内因。当然没有后突厥的反唐,也就没有我们提到的清夷军、甚至是后面的妫州州治的迁移。

685年(垂拱元年)春夏间,后突厥寇代州(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

第二年,686年,垂拱二年,春二月寇昌平(治所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南),被唐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击退;同年八月又攻朔州,黑齿常之等在黄花堆(今山西省山阴县黄花梁)大破其军;冬十月,右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孤军深入碛北追击后突厥,全军覆没。武则天大怒,称骨咄禄为“不卒禄”。

垂拱三年(687年)进犯昌平、朔州等地,武则天命左右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和李多祚讨伐。在朔州大破乱军,突厥军队退走漠北。

而清夷军的设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于垂拱二年设立的。考虑到武则天将阿史那骨咄禄的名字改为“不卒禄”。(我们知道这是武则天的习惯。)那么,将妫州地区的驻军的名字命名为“清夷军”这个清夷水的名字,一方面,这个“清夷”含有“清扫狄夷”的含义实在是符合当时的需要,另外,未尝不是对当时驻扎在这片地区以前的东突厥旧部的警示。682年(永淳元年),阿史那骨咄禄反唐,有大批的突厥人相应,虽然不是在今天的延庆到涿鹿地区,但是朝廷也不能不警戒之。毕竟突厥人自己是声气相通的。

反过来说,“清扫狄夷”这个概念对于已经比较熟悉东方文化的粟特人和内附的东突厥人,当然也是一种很不好的含义,所以,从太宗时期看,更改名字为妫水而后为妫州也是实有必要。

妫水河——唐代粟特人的万里乡愁(连载21)

武则天没有在改清夷军番号的同时将妫州的名字也改掉,这当然是对于本地旧有的东突厥人和粟特人的安抚的一方面。没有在这里搞出过激的政治决策。这就是帝王之平衡术。

一方面是妫州或者是妫川,一方面是清夷军的名号,这本身就是两股势力、两种文化的在这片地区既融合又矛盾的表现。清夷军的名号表明,李唐王朝在天宝之前对于当时妫水河的旧名是知道的,对于《水经注》里的记载的内容是清楚的。在妫州的名字更改多年之后,对于清夷水的历史记忆依然在这里存在,在中央政府那里也并没有消失。

我知道武则天对于改名字似乎是情有独钟的。政敌王皇后和萧淑妃被武氏折腾死后,其亲属被改了蟒姓、枭姓。武后的娘家人得罪身死后,其家人改蝮姓,如武后的姐姐以及兄长;高宗其他非武后亲生的子嗣如果获罪,家人改虺姓。她在位期间,契丹与朝廷不和,下诏将其首领李尽忠和孙万荣改名为李尽灭和孙万斩。

李显被曾被改名李哲。而李旦更是被多次改名,《旧唐书》记载:

总章二年,徙封冀王。上初名旭轮,至是去"旭"字。上元二年,徙封相王,拜右卫大将军。仪凤三年,迁洛牧;改名旦,徙封豫王。嗣圣元年,则天临朝,废中宗为庐陵王,立豫王为皇帝,仍临朝称制。及革命,改国号为周,降帝为皇嗣,令依旧名轮,徙居东宫,其具仪一比皇太子。圣历元年,中宗自房陵还。帝数称疾不朝,请让位于中宗。则天遂立中宗为皇太子,封帝为相王,又改名旦,授太子右卫率。

武氏还给机构改名。三省六部中的尚书省改为文昌阁,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吏部改为天部,户部改为地部,其他礼、兵、刑、工四部改为春夏秋冬四部。她还把东都改为神都等。

所以,清夷军的番号的名字,绝非是随意起的名字。如果我们看看前面所记范阳节度使所辖诸军名称,就知道,清夷军地位非常重要,可以佐证。如此重要地位的军队的名字,对名字非常重视的武则天怎么能不动一番脑筋呢?

妫水河——唐代粟特人的万里乡愁(连载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