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里,文人墨客,政治领袖们在著作中在看尽天下事的同时,也往往会留下一些关于自身的爱恨情仇,这些故事或由自己记载遗传后世,或由史官记录载入史册。读读他们的人生故事,或许我们也会收获颇多感受。
《项脊轩志》的作者为明代的归有光,项脊轩则是作者归有光的一间书斋。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
小编在这里也不贴原文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百度一下,作者在这里截取几个文中的片段来讲讲归有光的“生活琐事”。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大意如下:
老婆婆(老祖母的婢女)经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呢。”接着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原谅小编比较喜欢看悲情的戏份,省去了许多开心的事情不说,却偏偏喜欢讲这些苦情戏。其实想想,古人中能够上得起学且有自己的书斋的还真不多,想必归有光也应该是大家子弟。然而,不幸的是,归有光所在的家族是一个正在衰落的大家。衰落到什么地步呢?衰落到归有光的姐姐小时候已经要穿不到保暖的衣服了,吃不上一口饱饭的地步了,或许他母亲当年站在这书斋前,想的或许就是如何抚养大自己的孩子。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句话大概不用翻译了吧,归有光的一生过得并不潇洒,35岁才考上举人,60岁中进士。在这期间,归有光边苦读边讲学,家中尽靠自己的妻子维持生计。在归有光四十三岁的时候失去长子,四十四岁自己的妻子又去世。而这一句,每每读到都会为归有光感到可惜与上天对他的不公。这一句话里,或许是睹物思人的最好注释了,每每看到庭中的枇杷树,归有光有没有在一瞬间想过,枇杷树的陪伴就是妻子的陪伴呢?
我不知道,除了归有光本人,谁也不会知道。在他算是艰难的一生里,他甚至都没有经历过大起大落,只有每一次名落孙山的失落,或许正是坎坷的生活,才磨炼了归有光深沉坚毅、不屈服于权势与恶运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