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收入先秦至明朝的妙文佳作222篇,其中明代文人列入12人,共18篇。归有光收入《吴山图记》《沧浪亭记》两篇,他是明代独具一格的散文家。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苏州昆山人,出生在一个衰落的望族之家,至其父长大,家境日益穷困。归有光8岁时,其母与世长辞,这让他从小体味了世态炎凉。他自幼好读书,9岁能作文,10岁写出了洋洋千言的《乞醯论》,后应童子试考了头名,补苏州府学生员,一时誉为才俊。
归有光年轻时就通读六经、三史与名家范文,笔下文字才气横溢,但归有光21岁赴南京乡试,却屡次落第。直至他35岁时才获主考官翰林学士张治赏识,录为第二名举人。
抱有满腹才情的归有光赴北京参加礼部考试,一次次名落孙山。归有光当时名声在外,他的古文与俞允文的诗歌、张子宾的制艺,被喻为“昆山三绝”,心情苦闷的归有光落第返乡后,就论道讲学,他的博学令四方学子纷纷前来请教。归有光家境贫困,来听讲的学生常常多至百人,家中全赖其夫人王氏辛勤操劳,为四方前来的学生提供食宿,布衣归有光因此被称誉为“震川先生”。
归有光在漫漫岁月中经受了“八上公车而不遇”,他一面讲学论道,一面苦心研究文章。明朝中叶,以李梦阳、何景明与李攀龙、王世贞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对文坛扫除台阁体有所作用,但盲目尊古又形成一种不太好的文风,归有光与唐顺之等人便提倡唐宋古文,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欧阳修)、曾(曾巩)”,写文章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归有光写的散文“家龙门而户昌黎(韩愈)”,继承唐宋古文运动之长,进一步扩大散文的题材,并追求一种平易近人、情真意切的文风,他写的《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的几度兴衰,穿插了对祖母、母亲与妻子的回忆,读来悱恻动人,虽只写了家庭琐事,却极富人情味,其他的《先妣事略》《沧浪亭记》《寒花葬志》亦为传世之作,叙事抒情,因不事雕琢,文风淡泊超然。连当时恃才傲物的文章大家徐文长也很赏识归有光。
明朝中叶的科举,舞弊之风甚盛。张治曾有意荐归有光,但归有光不为所动。明穆宗未登基时,他的一位宠幸太监慕归有光大名,让其侄子拜归有光为师,并几次请归有光入京详谈,归有光断然拒绝,明穆宗登基后,该太监权势更大,归有光仍拒绝与之交往。而在文坛上,比归有光年轻、21岁进士及第的王世贞,已成为文坛领袖,归有光敢于与王世贞叫板,两人一度发生不愉快争论,直至王世贞晚年才改变了对归有光的看法。
归有光性格狷介,狷者,一指耿直偏激,二指洁身自好。他无论在科举上还是在文坛上,都持独特见解。嘉靖四十四年,归有光第九次参加会试,终于中了三甲进士,他此时已60岁了。
归有光虽中了进士,但因是三甲出身,不能在京中做官,外放到僻远的长兴当知县。长兴居于山区,盗贼横行,豪门称霸,但归有光毫不惧怕,兴办学校,培养人才,颇获百姓佳誉。但因其耿直,得罪当地豪门士族,被调任至顺德府任通判,他在当地采访掌故,写了一本《马政志》。
隆庆四年,归有光的政绩与才名引起朝中内阁重视,由大学士高拱与赵贞吉推荐,升为南京太仆寺寺丞,后又由首辅李春芳留在内阁纂修《世宗实录》,列文学侍从之职,归有光得此机会,可去阅读皇宫内府藏书,为此他欣喜万分,却不料因劳累过度,身染重病,抱恨而逝,享年66岁。
张岱、钱谦益、王世贞等名士对归有光的文学成就都有很高评价。(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