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古城青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两千多年来,儒、释、道多元素的宗教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和谐相容共同发展,为青州不同历史时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寺庙文化是青州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
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两千多年来,儒、释、道多元素的宗教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和谐相容共同发展,为不同历史时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寺庙文化是青州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青州市范围内有大小寺、庙、坛、祠一千余座。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绝大部分寺庙坛庵已消失的无影无踪,极少数幸存下来的也处于岌岌可危状态。这为我们深入研究寺庙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有幸的是,还有极少数在世的古稀老人,曾亲眼见过许多古寺庙,知道一些寺庙的兴衰故事。因此,抢救挖掘寺庙文化迫在眉睫,并为古城的修复建设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历时八九个春秋,对青州市历史上的五大宗教中,比较重要,较有影响的寺、庙、坛、祠等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共整理出了140余座寺庙一手资料。现择其部分予以连载,以期知情读者补充、批评、指正。
在劈山东麓,青州城南后寺村西,有一座千年古刹——广福寺。该寺三面环山,地理位置十分幽雅,史书中对该寺多有记载。清咸丰《青州府志》载:“广福寺,在劈山东麓,金皇统八年重修,有隋大业隶书碑记。”光绪《益都县图志》载:“广福寺在城南十里劈山东麓,创始无考。寺有武定二年造像,则亦北魏建矣。隋曰‘胜福’,唐以后始易今名。金皇统八年重修,明永乐以后迭次修葺。国朝康熙间渐次颓圮。光绪十三年(1887),知县张承燮为葺数椽以庇之……”据上述记载可知,该寺具体始建年代无考。根据寺中有武定二年(544)造像分析,此寺初建时间最迟不晚于北魏末年,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广福寺,初亦名岩势道场,隋代前称胜福寺,唐代后改为广福寺,清代又改称兴福寺。因该寺地处劈山东麓,当地百姓又俗称劈山寺,民国后,复称广福寺。
历史上的广福寺非一般寺院,寺内石刻文物甚多,史料多有记载。如东魏武定二年(544)齐郡太守刘世明造像记、东魏时青州大姓——崔氏家族成员20余人的造像记、隋开皇十五年(595)维那张洪亮等人的造像记、隋《舍利塔下铭》石刻、唐弥勒石像。宋嘉祐四年(1059)皇化寺大悲院润大师灰灵记、元祐八年(1093)的尊胜残幢、明金铜毗卢佛,及现存的明成化年间《重修广福碑记》、墓塔林等,均出自广福寺内。在青州的历史文献中,涉及该寺的诗作众多,如明户部尚书王基之父王士先的《同无静上人至广福寺》、明汉中府同知李尹耕的《广福寺》、明汉中府同知冯珣的《广福寺雨后》、清桂林府同知李文藻之兄李文涛的《广福寺和兄素伯》及清代文人张贞《游广福寺碑记》等,都说明这座寺院历史上文人纷至,兴盛景况非同寻常。
从《广弘明集》卷中记载的“舍利感应记”及“舍利塔下铭”石刻中得知,隋仁寿元年(601),隋文帝下诏在全国30个州内,选30座大寺院修建舍利塔,青州广福寺被选定其中。由此也足以说明此寺在当时绝非一般性的寺院。史料记载,隋仁寿元年十月十五日,广福寺奉安舍利的法事活动场面极其隆重。隋文帝特敕高官来广福寺主持奉安舍利仪式,地方上的许多官员及僧众参加,其盛况深为时人瞩目。
原寺院因受地理位置所限,为南北轴线坐北面南。寺内有大小殿堂近百间,常住僧侣近百人。清代青州人邱琮玉在《青社琐记》中记载:“《益都先正诗丛钞》载刘惠(清代青州人)游广福寺有‘九十九僧塔影间’句,李容(清代青州人)亦有‘九十九僧何处所’句。注云:‘俗传寺僧盛时至九十九人,每食必具百人器,一巨蛇化人与焉。’语虽诞,而僧之众可知。”据后寺村的老人回忆,此处原有三处塔林,共有墓塔60余座,至建国前后尚存20余座,今仅存17座。除现在的东西两处塔林外,在东塔林以东30米处的北山坡上,原还有一片塔林,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村民们在此建房时,曾挖出过数座塔基座,疑为原东塔林之一部分,后被民房所覆。另据有关资料及碑文记载,该寺在历史上曾多次重修,尤以明天顺、成化年间重修最甚。重修后的主要建筑如来佛大殿高阔宏丽,重檐叠拱,殿内塑如来佛宝像,环以十八罗汉坐像,如来佛像其后为观音大士像。此外还有天王殿、方丈室、僧堂、钟鼓楼、东西两庑、斋房等。邢宽在《重修广福寺碑记》中赞道:“诚一郡兰若之甲者也!”
清末举人邱琮玉,在《青社琐记》一书中对广福寺有这样的记载:“寺旧有《魏武定二年造像记》二石,《造像记》为乾隆甲戌南涧读书于此始觅得者,道光初已佚。其《隋仁寿元年舍利塔下铭》,光绪间几私售去,诸生时鸿章等力阻,遂移城内。民国六年,又移铜像一尊于法庆寺。像中空,贮佛经若干卷,必百千年之物,移始知。后闻之友人李有经曰:‘曾见像中所贮《金刚经》全部,分三册,惟第一册以雨渍微损,余完好,书者为嘉靖间人王舍。’邑令范家祜取之。寺之多古物如此。”
寺内有两处塔林,墓塔高者8米,低者5米,皆以圆形石柱及八楞石盘砌成。塔身中部正面有石龛,内镶嵌着不同的墓志。最早的为隋仁寿元年,以明代的墓志居多。东塔林下有一地宫,分前后两室。地宫的门楣有精美的石雕,雕有金翅鸟、普贤菩萨像。塔林北侧的山崖下有两处石室,内有石禅床,现仍保持原貌。石崖壁上布满了80 余个人工雕凿的小石龛。据我国著名佛教考古专家温玉成先生推测,石室是北朝时期留下来的禅堂,崖壁上许多的小方龛是该寺院用来存放一般僧人的骨灰之处。在对面南山崖处,还有一处隋唐时期的小型石窟,内原有三尊造像,今已风残难辨。较为珍贵的是,在原寺遗址处有一通明成化年间的碑,碑之阴刻着该寺历代山长的名字,字迹虽漫漶较重,但仍能辨识若干,为我们研究此寺的传承情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2007年3月,在清理平整竣工不久的大雄宝殿周围场地时,在大殿西南角20米远的一处乱石瓦砾中,出土了数十尊石佛造像。据考古人员初步考证,这批出土佛像为北齐时期,为当地青石质,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现已修复20余尊,其余仍在陆续修复之中。对这批石佛造像,当地文管部门正在做进一步的考证。
2005年下半年,复建广福寺的工程正式启动。美籍华人夏荆山先生首捐重资,社会各界踊跃捐款,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是年9月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新规划的广福寺占地近千亩,一期工程投资3亿元。新寺院依山傍势,由原来的南北轴线改为东西轴线。山门坐西面东,依自然山势步步登高,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影壁、天王殿、普贤殿、大雄宝殿、念佛堂、藏经楼等主要建筑,另有方丈楼、居士楼、往生堂、佛学院、斋堂、闭关房及长廊等附属建筑。到目前,总体建筑大都已完工。广福寺今已初具规模,大雄宝殿已正式开光对外开放,每天来此祭拜佛祖的善男信女以及观光游客络绎不绝。重建广福寺后的首任住持为本悟法师。广福寺法华书院与山大联合办学并招收了第一期学员,于2010年正式开课,进行封闭式管理。一座尘封了近两个世纪的千年古刹广福寺,将在其遗址上重新崛起。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优势,必将成为我市乃山东省的一处集佛教文化与旅游文化为一体的重要游览胜地,广福寺的明天将会更加璀璨。 (有令衡)
- 上一篇:龟虽寿曹操
- 下一篇:《归去来兮辞》全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