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中学古诗文讲古(1)丨真朴《桃花源记》

中学古诗文讲古(1)丨真朴《桃花源记》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6-14 09:42:43
阅读:

前言

与朋友谈及,中学古诗文教学中大多不讲史和纪事,用白话文译古文和搞诗歌鉴赏也不是一个好的进入古诗文境界的途径。遂决定试着写个中学古诗文讲古系列,望助学弟妹们有个古诗文的历史通识。

第一篇从陶渊明《桃花源记》开始,献丑先贴上拙笔手抄《桃花源记》一帖。

中学古诗文讲古(1)丨真朴《桃花源记》

拙笔手抄《桃花源记》一帖

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时,刘裕已称帝,刘宋取代东晋,这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开端。所以文中一开头用的是“晋太元中”,如果文章作于东晋时期,一般不会直接用“晋”字,而会用“本朝”之类的表述。

此时距离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从彭泽县令任上辞官归园的义熙元年(405年)至少已经过了十五年了。十五年前,陶渊明归园后写下了《归去来兮辞》,那时的他还和历代很多厌倦官场仕途的文人士大夫一样,除了谋生所需,更多的心境是想要借由田园山水来“寄情”的,所追求的是“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诗意,对农事他还不熟习,还需要“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而经历了十五年,陶渊明已然是个真正的老农夫,俯身农作,乐洽邻里。他会注意耕作的时节,会担心气候影响收成:“常恐霜霰至,零落成草莽”(引自《归园田居・其二》)。而他也真诚地喜爱着这种农事生活,劳作之时乐吟着:“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引自《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这种真诚要比只是吟咏山水田园风骨的“寄情”另是一番境界,陶渊明为自己、也为其后一千多年的文人士大夫,践行了一条超乎了“入世”与“出世”纠结的更宽阔的安身立命之路。

中学古诗文讲古(1)丨真朴《桃花源记》

清 王翚 恽寿平 桃源图

而在改朝换代之际,陶渊明写这样一篇文章和诗歌(和桃花源记同时写就的还有《桃花源诗》),也可见他这种俯身田园的生活,并非全然的不问世事的“出世”。很多观点认为,陶渊明在这个时机写此诗文,是源于他个人的一段经历和他曾在刘裕属下而对刘裕的不好观感,还有他作为文人士大夫对于刘裕取代东晋后大肆屠杀晋王室成员的这种酷烈作为不满。关于这一段经历和历史背景,在讲《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还会细说。

但就我所理解的陶翁此时已然超脱了一种个人的政治感情因素,我更愿意就文本论文本,将《桃花源记》视为陶渊明躬行田园农事十五年来所累积而成的人世关怀与见解的一篇笔记体政治寓言。

文章所写的初始通过一个洞口找到一个奇境,过后却再也找不着的桥段,正是魏晋以来所风行的神异志怪笔记小说的常见套路。这个,还有后面所写的“高尚士”刘子骥,用如今流行的话来说,是对经典的致敬和调侃。所不同的是,那些笔记所写的是神怪,而《桃花源记》的奇境写的却是人世实景。

中学古诗文讲古(1)丨真朴《桃花源记》

藍瑛 桃花源

文中“鸡犬相闻”的句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则让人联想到《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可以说,《桃花源记》是对老子政治理想的一种阐发。

而陶渊明更进一步,在这个桃源之地,连那个治国的“圣人”都不被需要,《桃花源诗》中有“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税赋来折腾农民。但没有税赋,也意味着无政府状态,所以桃花源只能是与世隔绝的状态,无法在现实中求得。所以历来读此文的人,有感于其真诚质朴之美,亦足以引发一种关于现实社会与政治理想状态的思考。

关注微信号:曲江家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