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有花中隐士之称,它傲然凌霜,品性高洁,是花中四君子之一。
古今文人墨客爱菊咏菊者,不胜其数。有名士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独爱菊之隐逸;还有才女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喜爱菊之清瘦;也有诗人元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偏爱菊之脱俗;更有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钟爱菊之高洁......
菊花,一直都是高洁隐士的象征,它不媚不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因此,很多吟咏菊花的诗词,也都带有一种闲适隐逸之风。然而,唐代有一位才子,极度名落孙山后,心中愤懑难抒,写下一首咏菊诗,一反常态,气魄极为恢宏!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译文: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开后,百花凋零。盛开的菊花香气逼人,弥漫着整个长安,满城金黄,好像穿着黄金铠甲的武士一般耀眼夺目。
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军将领黄巢所作,那时他还未参加起义,只是一位家境富足的公子哥,年少轻狂,又能文善武,曾几次应试进士科,但都名落孙山,于是他满怀愤恨地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却提早赋诗庆祝。开篇“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
众所周知,重阳节是九月九日,但是诗人却写“九月八”,即重阳节的前一天,这是不是仅仅是押韵?
其实不尽然,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当然不止是为了押韵,更透露出一种呼唤革命风暴早日来临的迫不及待之情。
正如元稹所言“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百花遇霜凋零破败,但唯独金菊凌霜盛开,一方面表现了它不与百花争妍的绝世脱俗之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菊花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其中,也暗示了农民起义军革命一旦打响,腐败的唐王朝必会衰败不堪。
菊花的香气,一直都是清爽淡雅的,但是在作者眼中,菊香并不是淡淡幽香,而是“冲天香阵”,不仅香气浓郁,还直冲云天,这等非凡气势仅仅是一城的菊花而来。更是说明了金菊花开透长安,这样的胜利决非一枝独秀,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最激动的一句,莫过于“满城尽带黄金甲”,著名导演张艺谋曾经化用这句诗作为电影名而成名天下。
满城菊花,金碧辉煌,充分展示出作者预言起义军必会推翻颓唐,迎接新的盛世之景,也表达了作者宏达的抱负即将实现之感。
黄巢的咏菊诗,借菊花盛开来抒发自己远大的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笔势刚劲,格调雄迈,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英雄形象。一句“我花开后百花杀”,语调斩截,气势凌厉,对后世许多有志之士的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这首诗在这首诗中,读起来令人有一种不适感,充斥着杀戮与血腥,而不是英雄豪迈。
结合黄巢的为人,虽然他前期参加农民起义,打着“天补平均”的旗号,仅仅是为了推翻唐王朝的腐败统治,但是后来随着起义日渐壮大,他也为了自身利益犯下了滔天罪行。比如攻打广州时,对外国胡族人进行了大肆屠杀;入主长安时,全城男丁皆被屠;攻打陈州时,更是将人置入巨舂,以人肉为粮,吃了数十万人。
如今再看这首诗,虽然气势雄浑,但依旧杀气腾腾。而屡次不第,心中愤懑写下这首诗,更说明了他为人桀骜不驯,凌傲天下的傲慢之态。
较之黄巢留下的另外一首咏菊诗,相信大多数人更喜爱那首《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诗不落前人咏菊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一句“报与桃花一处开”,把诗人同情贫苦农民之情,溢于言表,反映了他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从中可见诗人作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豪迈之情!
比起上一首诗,杀意尽现,这首诗更见豪迈,也不失含蕴。
其实,不管历史如何,但这两首咏菊诗,却是不可多得的佳篇,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文学不论作者贵贱,只论作品是否优劣,不可带有色眼镜看人,而失去感悟优秀作品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