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韩信和韩王信,两人都叫韩信,并且都是刘邦帐下被封王的将军。人们熟知的淮阴侯韩信,自然是汉初三杰之一,自然是汉初三大名将之首的淮阴侯韩信了。不过,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绝大部分影视剧作品,几乎都只有一个淮阴侯韩信,不同的影视剧在编剧的时候,基本上也是把两个韩信的故事全部用在淮阴侯韩信身上,甚至不夸张的说,就连史书中的汉书和史记都在部分故事方面对两个韩信有不确定性的差异。甚至压根不知道谁对谁错,由于本人最近在回顾楚汉骄雄和楚汉传奇两部经典,所以,最近文章很多涉及楚汉故事的。
这里针对两个版本的韩信在一些故事上的差异,结合史书对二者的一些确定和不确定的事情解析一下两部电视剧的编剧逻辑层面的可信度等问题。
历史上的淮阴侯韩信,确定的功绩有:灭魏,灭赵,灭齐,垓下之战。
有争议的功绩是,出汉中灭三秦。
结局方面,有争议的是“谋反”。
历史上的韩王信:确定的功绩是作为一名重要将领,参与大小战事都有些类似曹参,周勃之类的功劳,但不像淮阴侯韩信那样突出。
有争议的是不同史书,有的说出汉中东归之策是韩王信对刘邦讲的,有的说是淮阴侯韩信对刘邦讲的。
关于失败方面,韩王信谋反是确定的。
这些有争议的地方,恰好就是不同编剧相信什么或者希望什么是更具有故事吸引力的。
其中,楚汉骄雄有这样的桥段:韩信(楚汉骄雄也只有一个韩信,基本上也是把两个韩信当一个人的套路)追随刘邦之前,愤然离开项羽,先是遇到了张良,张良在楚营了解了韩信的才华,给韩信几个字作为推荐信的作用,而在此之前,张良也给刘邦几个字,告诉刘邦将来若有人能对上这几个字,就是刘邦要找的大将军了。这几个字就是“明修栈道,暗度成仓”。
也就是说,楚汉骄雄的思路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张良的战略,战术执行是韩信。
这个编剧的思路,对或不对先不论,因为几乎所有电视剧都不符合事实。各有各的合理性,各有各的逻辑。
这里需要从几方面分析这个思路的“可能性”“合理性”。
从韩信和张良的特点和功劳看,张良一直是战略家,从政治外交到军事都是战略级的,而韩信则是基本不管政治外交的纯军事,在军事方面,韩信也是战略级的,但这种战略级是属于比项羽战术级高一档的,由于政治外交的缺失,这个战略高度的天花板就是军事层面了,从人的格局而言,人不可能长期出于上限或者下限,因此,韩信最多的状态就是谋略型战役战术天才,有着一定战争战略级眼光的战役战术天才。所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张良或韩信都有能力提出来。因此,这里说张良,是有可能性的,并且实际执行的是韩信,也并不能否定韩信的功劳。
另外,韩王信本身就是张良效忠的韩国,是张良推荐给刘邦的,再加上张良和刘邦分手时,张良烧了栈道。
从张良这个人的一向风格,烧栈道就已经想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非常合理的。
这几点,结合起来就看出来了,张良可能早想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张良把韩王信推荐给刘邦,并且把东归之策托韩王信之口以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略告诉刘邦,然后,编剧把这个韩王信和淮阴侯韩信合二为一,就变成了,张良把合二为一并且主体为淮阴侯的韩信推荐给刘邦,并且这个韩信把东归之策说给刘邦,这个韩信又执行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而楚汉传奇就简单粗暴,直接就是强调刘邦的破格提拔,就淮阴韩信直接就大将军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直接就上了。
这种简单粗暴,有其可能性,但是,既然是有争议的,这两部电视剧的思路都不一定完全正确。
本人的想法,和这两部剧不完全相同,但也不一定正确,就好比我是第三个编剧,读者看了我的文章也会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每个人不同想法都不准确,就不要苛求谁对谁错了,重点是,各有看法互相启发。自己选择自己想相信的。
定三秦和彭城大战这两场战是电视剧在时间节点上最容易出现矛盾的地方:
按照史料和不同人的争议,这两场战有几个点是非常值得讨论的:
1:彭城大战的失败,更多人相信,跟韩信无关。也就是说,楚汉传奇里韩信败给刘邦这件事情是不合理的
2:彭城大战时,定三秦之战并不是短时间就结束了,刘邦的部队是分拆成了几股的
3:之后的京索之战淮阴韩信战绩出色
4:有些争议是说,定三秦是刘邦主导的,淮阴韩信当时并没有真正最高兵权,也正因为如此,彭城大战无论韩信人在哪儿,整个大战指挥的失败和韩信无关
在往后,淮阴韩信提出了刘邦为诱饵的北伐战略。
这个是确定淮阴韩信的战略。
一种学术观点是,彭城之败,之后京索之战才是淮阴韩信真正体现出实力得到刘邦重用的。
之后灭魏,灭赵,灭齐,加上垓下之战,这些功劳已经足以让淮阴韩信位列不亚于张良和萧何的三杰地位。
再结合两方面的2千年公论:一,张良是历史上的兵家亚圣,张良才是旺汉四百年的和姜子牙相提并论的。因此,从国家的高度,张良的功劳是最大的,而一般意义上人们认识的韩信功劳才是最大的,这种冲突,很可能正是楚汉骄雄和楚汉传奇两种不同解读但同时将韩王信和淮阴韩信功劳算在一人头上有关。二是,淮阴韩信被称为汉初三大名将之首。这个评价超高,但这种超高有个问题需要认识清楚,这是把韩信跟彭越和英布相提并论的评价,赞美他是从英布和彭越的比较来赞美。
这个,人们对你很高评价时,说你最棒,关键你不要太高兴,看你跟谁比。
比如说张良不是最厉害的,但比较的对象是姜子牙,仅次于姜子牙。
韩信是最厉害的,比较的对象是彭越,是英布。
同理,萧何评价韩信国士无双。这里又值得玩味了,说你国士无双是萧何自己站在领导的立场推荐一个下属的居高临下的评价。
这种评价,可以拿来跟大多数人相提并论,但是楚汉的刘邦萧何张良范增等人,跟韩信相当于职业都不同。换句话说,这个国士无双说的就是韩信是当时第一将,这正是暗合了三大名将之首 对比的是当时的名将。而刘邦评价汉初三杰,正好说的是三人是不同职业的三个标杆。
也就是说,韩信作为名将,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白起王翦蒙恬这些人是一个比较体系。商鞅张仪到李斯等人是一个比较体系。
在汉武帝之前,历来纸面上的功劳都是计军功的,算纸面军功,曹参才是汉初第一。
封王方面,更是另一回事了,彭越也是王,卢绾也是王,英布也是王,韩王信也是王,而淮阴韩信就是这群人的比较体系里的最强的。
为啥张良不会被封王呢?这和范增不会封王是一个道理,但是在项羽的体系里,范增和英布比较,谁更牛呢?
这里并不是要说张良压过韩信或者韩信压过张良,而是他们对于刘邦集团价值评价体系完全不同。
为什么要说前面这么一大段呢?
我是要告诉读者一个道理,韩信和萧何张良不是比较对象,韩信的名将地位不会因为和张良的比较(无论是捧还是贬)而改变。张良的谋圣地位也是如此。
从军功上,无论争议的定三秦淮阴韩信在其中什么角色,灭魏灭赵灭齐这些功劳都足以让韩信成为和历史评价吻合的汉初三杰,汉初三大名将之首。
以及中国古代名将之一。
因此,我要说明的是,本文的一些探讨,并不会贬低淮阴韩信。
再接着说与韩王信等人的争议问题,韩王信本身也是参与了垓下之战的。
灭魏和灭赵,灭齐在历史上并不完全是各种电视剧简单描绘的那样,淮阴韩信一下子就搞定了。
从历史而言,灭魏,灭赵,灭齐,以及垓下之战,韩信更像是粟裕在淮海之战的表现或者林彪在辽沈战役的表现。韩信本人作为一支野战军,并且是战力最强的野战军。当各路野战军合体时的临时指挥权是韩信,当刘邦自己也作为一支部队将军时,刘邦自己也听韩信指挥。
而从韩信的崛起之路来看,本人综合各种争议或者不争议的史料,假设我是一个编剧,我理出的脉络是这样的:
1:刘邦被封汉王后,淮阴韩信作为一个一心想打仗施展抱负的人,在项羽帐下郁郁不得志,从而去投奔汉军。
2:同一时期,张良烧栈道之前已经对刘邦讲好了烧栈道之后咋办,也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但这个陈仓并不一定是特指陈仓小道,而是指一种明修栈道暗度“某道”的一种张良历来擅长的谋略。
3:张良走时,没有带走韩王信,而是把韩王信推荐给刘邦作了一名刘邦帐下的类似曹参周勃这级别的将军。
4:淮阴韩信投军后,被萧何发现有才华。
之后做了治粟都尉,在此期间,从实际出发,发现了陈仓小道。
5: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后,把韩信正式推荐给了刘邦
6: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其实封普通类似曹参周勃这样的将军,本就是破格提拔,这个破格提拔其他人也会不服的。
因此,无论传说中刘邦封韩信为将军的实际将军大小,和仪式,总之是破格提拔。
7:淮阴侯韩信提出东归(刘邦萧何张良一直这么想的)和刘邦萧何张良想法不谋而合。
8:淮阴韩信提出陈仓小道的战略价值
9:刘邦把张良的明修栈道暗度XX的“XX”以韩信的建议确立为陈仓。
10:出陈仓,定三秦这期间,军事指挥权归刘邦,而韩信更多的是作为有才华的参谋并身兼一路和曹参平等的部队将军。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刘邦本人的带队打仗能力(无论是张良的参谋还是刘邦自己带队能力以及手下的能力强的多角度看),在楚汉相争时,是明显强于英布的。这其中,项羽肯定强于英布,韩信和英布比较方面强于英布,刘邦也强于英布。刘邦未必是章邯的对手。但肯定不如项羽和韩信就是了。
问题在于,此时的章邯,从个人方面,早都不是当年了此时章邯未必强于英布,加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略优势,因此,结合刘邦实际打仗的能力,定三秦时,由刘邦自己为主帅是最合理的,对于韩信的破格提拔,在不知道韩信的能力究竟多强,也不知道韩信此人的忠臣度等诸多因素下,加之真实的刘邦本来在进咸阳时已经是仅次于项羽的诸侯了。所以,当时的情况,刘邦为主帅在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略优势下,战胜章邯是合情合理的事情。此时的淮阴韩信并没有一下子就成最高军事统帅也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我的看法是,出汉中定三秦是张良预先和刘邦的战略,萧何韩信了解地形后的建议,由刘邦为军权主导的,其他将领和韩信对等的一次战役。
打败章邯后,韩王信这个韩信作为一支战斗力不算差但不是特别强的部队,对三秦之地进行事后的扫尾工作,淮阴韩信则作为曹参周勃等人同样地位的,类似于解放战争初期粟裕和林彪等各路野战军指战员一样,随同刘邦,大军杀向彭城。
由于两个韩信在两地,导致部分人觉得彭城大战时“韩信”不在彭城,部分人又认为韩信在彭城。
而以我的这个脉络,在彭城的是淮阴韩信,在三秦的是韩王信。
彭城大败后,各路野战军打散了,而此时淮阴韩信却表现出色。
之后,刘邦意识到自己和项羽差距大,京索之战淮阴韩信居然能对项羽集团有那么大威胁。
这时候的刘邦才真正开始将淮阴侯韩信作为所有将军中的第一号看待。
真正得到重用的淮阴韩信,对刘邦提出了两线战略。
这时候的楚汉局面就是,刘邦和张良组成了类似于陕北的朱毛组合,是中央。
而韩信和曹参等人则是林彪,陈毅(常山王张耳)粟裕,刘邓等几路野战军的组合。
这几路野战军,合在一起时类似三大战役那种,前线总指挥就是淮阴韩信。分开打野时,曹参等人也都是野战军好手。项羽集团的龙且英布也经常单独野战,但是和项羽合在一起时 自然项羽是总指挥。
而这几路野战军的战力方面,韩信第一,英布第二,曹参第三。其他的龙且之类的根本不入流。
所以,刘邦这几路野战军,曹参的实际记录的军功最大,但由于合在一起的总指挥才华公认淮阴韩信最高。
所以 公论评价曹参自然和韩信无法相比了。
垓下之战,三秦的收尾工作早结束了,韩王信自然也赶来参战了,但其能力和作用,就只是多了一股部队,类似于钟离昧卢绾项庄这种而已。
而合在一起时 前线总指挥依然是淮阴韩信。而张良在大局已定情况下,谋功成身退了。
之后,淮阴韩信是纯粹的剪出异姓王的手段,从齐王往下逐次贬到淮阴侯之后被诛杀。这个诛杀是吕后干的。
萧何骗去的,所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而韩王信是真真切切谋反了的。
部分编剧把“韩信”勾结陈豨算在淮阴韩信身上,这明显是两个韩信造成的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