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文化|《鬼谷子》文化意蕴三元素特征性探索(下)
张维胜
(三)背向之术:可进可退,可纵可横
《鬼谷子·忤合篇》中说:“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这里指的“背向”,从相反意义上理解,即背此而实向此,向此而实背此之术。
这种背向之术的谋略术是“忤合之术”的扩展,把策士与君主间的斗智运用到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表面上看来,是“向”这个国家,为这个国家的利益谋划,以此目的出发制定决策、制定措施,但实际上内藏“隐情”做了“手脚”,决策和措施却对别的国家有利,实际上是“背”这个国家。历史记载,苏秦出谋让齐王伐宋,占据中原要冲,据宋之陶邑等商业富都为齐之所有,并在齐灭宋时说服秦勿救,表面上是效力“向”齐。但他的真正目的在于分散齐国的注意力,削弱强齐的实力,以免对燕用兵,以免吞并弱燕,这实际上是其力“背”齐。苏秦是鬼谷子先生的得意门生,苏秦此番作为,或许是受了《鬼谷子》谋略所致,明晓战国时代社会的发展规律,能顺其规律而动,争于智力,争于权谋,形成一个文化意蕴的特征现象,表征语义的构建,本质性地做一个“不在位的天下主”。
由此可见,智慧最大的表现形式是谋略,研习与运用《鬼谷子》文化谋略,需要“反合”性的法则,趋于深厚的道德基础之上,认识鬼谷子代表性地形成了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谋略,汇聚的智慧的知识财富,呈现出纷纭复杂的状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了文化谋略的思想内核,也就把握住了中国的谋略和智慧,确立与时代同行的新视角,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其文化谋略机智“千秋不磨”之见。并且,具象地从蒙山旅游度假区项目,运用鬼谷子智慧,提升蒙山的知名度美誉度。
三、《鬼谷子》言辞推知与推求的文化逻辑推理
在两千多年前,鬼谷子就能应用辩证观点去分析这个问题,能把辩证法贯彻到游说之术中,对游说对象进行当面观测的揣情摩意,有关人士认为凭的是以言语取胜。其实不然,鬼谷子还十分注意自己体现文化色彩精深地探讨逻辑推理之术,表现在言辞的推理周密性,言辞的逻辑条理性,锤炼语言,锻炼揣摩技术,有针对性地立辞游说,反验初始决策的正确与否及周密程度,进行有效地有力地说服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我们进行描述与分析:
(一)事:见微知类
《鬼谷子·反应篇》在论述揣测听辞时,涉及到对逻辑和思想运用的理解和把握,由一种以个别推知一般的逻辑推理技术,说:“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这里所说的“见微知类”。这里“微”是事物的端倪,是被我们所了解的那部分事物,包括解释已有的观察事实能力,预测未来观察事实的能力,可由这部分事物,推知与它类别相同的其他事物。
从现存史料看,最早提出这种推理方法的是孔子。孔子在教诲学生学习时,强调“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不复也。”(《论语·述而第七》)因而弟子们也以“闻一以知十”为荣。《鬼谷子》借用了这种推理技术,并把它从学习领域推广到预测领域,很清静地强调在揣情摩意时运用已知的“微”,即孔子讲的“一”,去推知其“类”,即孔子讲的“三”。同时,《鬼谷子》在“见微知类”的基础上,又引申一步,指出:“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己”便已细化分为“微”,由己便可以推知与自己同类的其他人。其基本原理是:自己最了解自己,由自己存在的“物知”,可以推知别人的“物知”,由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认识、看法及理解,可以合理地去推求别人怎么认识、怎样想象、怎么行为的过程。由些加以类推,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二)人:具象于人
总结和发挥由个别推知一般的这种推测之术,就可再由已知推求未知,关键是人,具有施事题元角色的成分。上述论及“微”是已经显露出来的端倪,是已知事物,由此可以去推求其余的同类未知事物;“己”更是被自己所了解的,由已知的“己”,可以去推求未知的受事角色的“人”。这一个人,是具象可知的实体物,不是空中楼阁不存在的虚无性之物。
《鬼谷子》在此推测之术上加以引申和发挥,由这种对具体事物、具体人的推理之术扩展到推求宏观世界和抽象事物。在本篇论述 “知世情”时说:“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此。”意思是,对未知的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和存在情形,可以用已知的历史社会去推求,即用昨天推求明天,“观往”以“验来”;对于今天现实社会中那些还不能被我们所认识、所掌握的社会现象,可以用我们已知的古代、近代社会中的相似现象去推求,即用昨天的事推知今天的事,以“古”来“知今”。如果我们掌握了这种由“彼”以“知此”,即由已知的历史推求未知的明天和今天的某些现象的推理之术,那么我们的社会视野便扩大了,这就是“人”的词项,作为逻辑要素来考虑,“知世情”本领就提高了,获取信息的途径就更宽广了,决策的基础也就更加坚实了,预期取胜也就有把握了。
(三)象:有无之数
“象”即言辞的“表象”,是言辞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形象,以成为“比”即事物的可以比照的部分。《鬼谷子》言辞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形象和事物中可以比照的部分,都是已知的、已经掌握的东西,由这些东西,便可以去视其“象”而“观其次”,可以去推知另外的那些尚未知的东西。
《鬼谷子反应篇》说:“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飞箝篇》中还论述道:“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同样道理,由揣情对象的“内外之辞”,即他已经说出的、被我们所掌握的语言信息,就可以去推求他的“有无之数”,即他的详尽底细的真实情况,视觉想象的形象化的沟通有效方式。这样,我们就可以由已知的抽象事物去推求未知的抽象事物,形成一个虚构与实构相结合,隐性与显性相结合,抽象与具象相结合,逻辑性的隐喻语言表达事物,形成形象化的模型一个重要特征。
上面的分析表明,以上这“知之”过程,是两种由个别推知一般、由以已知推求未知的推理方法,由一个特殊性的动词选择,属于演绎推理的范畴。在此推理进程中,认识 “微”、“己”较之于“类”和“人”,是个别事物,具有特殊性;“类”、“人”较之于“微”、“已”,是普遍事物,具有普遍性。这就需要新时代的智者策士展开视域灵敏观察,高超分析,准确判断,认知相关变量及其内含价值、作用、意义,去发现那些寓含着共性的个别事物,以此为基准去推求其他事物,可以已知事物推求未知事物,推动文化逻辑创造的进程,真正把握观念变革的精神实质,从国家层面上,从当地社会发展需求上,“思考自然”践行建设“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空气飒爽,人生丽日,美妙佳境的生态文明的可望可及的美好的世界。
结论与启示:
我们对《鬼谷子》从其基本的政治、谋略、逻辑要义三元素进行内在的理解,注重意感角度的新颖和发现事物的特殊性,蕴携一些超越文字本身的东西,包含在大的文化氛围下的境界感悟,或是一种境界的升华。
由此,我们要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结合的高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深厚意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特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的判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认识的基础,以对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变化”“历史性变革”的准确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紧密联系临沂蒙山鬼谷子文化挖掘整理,体现鬼谷子文化精髓和丰富内涵,建设大鬼谷子文化产业为目标,促进临沂蒙山社会经济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因此,我们要以新时代实践创新的观点,内在地紧密联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推进理论创新,进一步探究《鬼谷子》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真谛。
作者简介:张维胜,原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院教授、副所长
,毕业于清华大学,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城市规划设计、影视文学创作。出版著作21部;主持参加完成科研项目40多项;发表论文130多篇;完成影视作品5部;完成长篇小说3部。
来源:区文化和旅游局 张维胜
蒙山旅游度假区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程金铭
- 上一篇:历史上真实的郭沫若
- 下一篇:郭沫若骂鲁迅“衣冠禽兽”,鲁迅5字回骂,郭沫若差点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