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的时代背景虽然表面上按照总局的要求是架空历史的,但明眼人都知道故事发生的历史时期就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有一些人的名字被换了个马甲,但我们还是很容易认出来的,如:李必就是后来历仕四朝的政治家兼谋臣、唐德宗时期的宰相李泌,林九郎就是权相李林甫,郭利仕就是宦官高力士,王宗汜就是王忠嗣,何监就是贺知章,程参就是岑参;还有一些人的名字则索性没有动,如太子李屿(后改名李亨)、唐代宗时期的宰相元载等。
唐朝距今已经一千三百来年了,人们对当时的风俗习惯、礼仪制度都不是很熟悉,由此则会产生许多困惑,如:什么是不良人和不良帅?李林甫是如何在皇权专制的情况下擅权十八年之久,将盛唐搞垮了?高力士明明是个太监,人们为什么要叫他将军?……本文将从唐玄宗时期的官职制度出发来解答上述问题。
不良人
电视剧的男主角张小敬,史有其人,见于姚汝能著《安禄山事迹》,为禁军,马嵬坡兵变时射杀杨国忠,但张小敬是否曾为不良帅则不可考。下面我们就来探寻不良人和不良帅这个群体的真相。
古代有些称谓在后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比如唐代称司法吏役为“不良”、明清时强盗称‘响马”,它们从字面上不容易给出合理的解释,这与汉语词汇个体形式的变化有关。“不良”就是“坏”的意思,但是在唐代它指从事缉捕审讯的吏役,也作“不良人”。这个奇怪的称呼,在清代就受到了人们的注意,如梁章拒《称谓录·隶》引《说铃》:
绎事番役,在唐称不良人,有不良帅主之。
把从事刑侦司法的官吏差役称为“不良人”,在以唐代为背景的明人小说中也有出现,如《醒世恒言·李济公穷邸遇侠客》中就有“责令不良人捕获,又拨三十名健儿防护”的话,是一个唐代用语。在唐代文献中可以发现更多的用例,也可作‘不良汉”。如:
忠性恐,私就卜问,被不良人疑之,执送县。(《朝野金载》卷五)
吉温……性禁害,果于推动。天宝初,为新丰垂。时太子文学砰炭承恩幸,引温入对。玄宗目之而谓岌曰:“是一不良汉,朕不要也。”(《旧唐书·吉温传》),《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四年》作“是一不良人,朕不用也。”
但是,在更多的时候,这个意思被说成了“不良”,如:
是一不良,我不用。(《新唐书·酷吏传·吉温》,参上引《旧唐书》及《通鉴》)
铉百端拷讯不得,乃令不良枷暄,以手力绊其足,以木按其足间。(《旧唐书·杨慎矜传》)
不良主帅魏永有策略……问十日已来,何人觅舍人家。卫士云:“有投化高丽留书,遗付舍人捉马奴,书见在。”检云“金城.方中有一空宅”,更无语。不良往金城坊空宅,并搜之。.至一宅,封锁正密,打锁破开之,碑及高丽坪并在其中。拷问,乃是投化高丽共捉马奴藏之,奉敕斩于东市。(《朝野金载》卷五)
以上各例中,“性禁害,果于推劝”的吉温,史书中唐玄宗对他的称法有三种大同小异的记录:不良、不良人、不良汉,这里唐玄宗并不认为吉温是一个“品行不良”的人,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吉温只是一个会抓贼破案的“功狗之徒”,不是治国理民的栋梁之材.因而不足取。“不良”指司法官吏,或者称刀笔之吏。
从事刑侦司法的吏没称为“不良”,不是词义变化的结果,而是一个复杂词语的简略,我们找到了它的原形式:
觅婢不得,并失金银器物十余事。录奏,教令长安、万年捉不良脊烂求绒,鼎沸三日不获。(《朝野金载》卷五)
缉事番役全称是“捉不良脊烂(人)”,“脊烂”与古代杖脊刑罚有关,指受此刑罚背脊皮开肉绽,“捉不良脊烂人”字面上是“抓捕行为不良应受杖脊惩罚的人”,相当于“抓坏蛋的”的意思,“不良”是它的缩略形式,可以指缉捕的差役,也可以指主管司法或审讯的官吏。
李林甫专权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右相),后进封晋国公,又兼尚书左仆射。这就是林九郎在剧中被称呼为“右相”的历史根据。
唐元和年间的宰相崔群以李林甫专权为唐代盛衰转变的关键:“人皆以天宝十四年禄山自范阳起兵, 是理乱分时,臣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贤相张九龄,专任奸臣李林甫,理乱自此已分矣。”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成书于北宋的《新唐书》、《资治通鉴》均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李林甫为专权而排除异己,导致政治黑暗;为专固相位而引用胡人镇边, 从而引发了安史之乱。
李林甫任相期间,与他共事的宰相,或被排挤,或“唯诺而已”,有可能取代他的政敌也多被陷害,此点人所共知,不用赘述,本节所要探讨的是李林甫何以能长期专权。
我们知道,唐初三省制沿袭隋制,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三省长官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共同议事,即所谓的政事堂宰相集议。开元天宝之际,无论人口、土地的数量,财税征收,调拨、运转的规模,还是官吏、军队的数量,边防、京师戍卫的事务,相比前期都大大增加。但宰相集议往往意见纷争,效率低下,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唐玄宗遂加大力度修改政事堂制度。史载姚崇与卢怀慎同朝为相时,卢怀慎但做“伴食宰相”“唯诺而已”;宋憬与苏施同朝为相时,苏孤“皆顺从其美”,表明开元初期宰相事实上已出现明显的主副之分。到张说任中书令时,玄宗朝宰相制度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新唐书·百官志一》云:
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日吏房,二日枢机房,三日兵房,四日户房,五日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从此以后,宰相有了裁决政务的常设机构,中书门下掌握了从决策到执行的全部权力,成为最高决策兼行政机关,唐初以政务处理程序分工为特征的三省制名存实亡。宰相制度这种集权于主相的变化倾向为宰相专权提供了制度依据。
然而,宰相集权是把双刃剑,既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也往往会对皇权构成威胁。唐玄宗需要宰相集权,更要求宰相绝对地服从自己的意志。开元十四年(726 ),张说以“引术士夜解及受赃”等罪名免相。其中“引术士夜解”即被认为是对皇权造成威胁的重罪。开元二十四年(736 )玄宗拟任牛仙客为相,张九龄坚决反对,玄宗责之以“事总由卿”,愤慈形诸辞色,玄宗又认为“九龄有党”,遂罢其相。张九龄罢相的根本原因即在于独断专横,背公结党,被认为对皇权造成了威胁。李林甫对此看得很清楚,深知皇权神圣不可干犯,他曾如此劝诫那些“不知趣”的谏官:
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妖三品今豆;一鸣,则黔之失。后虽欲不鸣,得乎?(《奸臣上·李林甫传》)
开元二十四年(736}十月,玄宗欲从东都洛阳西幸长安,张九龄、裴耀卿认为农收未毕,宜待农收完后再西幸,李林甫待二人退出后说:“长安、洛阳,陛下东西宫耳,往来行幸,何更择时!借使妨于农收,但应揭所过租税而已。臣请宣示百司,即日西行。”玄宗遂顺利西幸。同月,在任牛仙客一事上,宰相张九龄反对,李林甫说“天子用人,有何不可”,玄宗遂径任牛仙客为相。玄宗欲废太子瑛,张九龄认为“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还态度强硬地说“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李林甫当面不说,背后却跟玄宗亲近的宦官说“此主上家事,何必间外人”。次年太子瑛遂废。
巡幸、任相、立废太子历来为朝廷大事,皇帝须与大臣商量。李林甫的原则是处处依从皇帝,并反复向玄宗强调:整个国家都是你的,这些不过是您的家事而已,您的任何决定都没必要与别人商量。故李林甫虽长期专权,唐玄宗却“善林甫不专”。李林甫事实上也是忠心于唐玄宗的,所以李林甫死后,杨国忠诬构他与蕃将阿布思谋反,竟然“天下以为冤”。正是深得玄宗的信任,李林甫才得以专权,而唐玄宗的君主独裁也通过李林甫的宰相专权得以实现。故谷川道雄先生认为:宰相李林甫是扮演皇帝秘书官的角色,其专权的意义是君主独裁制透过宰相专权的形式来表现而已。
开天之际,玄宗需要宰相专权,但宰相专权必须代表皇权,使皇帝感到“不专”,更不能威胁皇权,当时的宰相中,只有李林甫做到了这一点。
李林甫执政的开元后期及天宝年间,正当唐朝全盛之时,虽然内部的矛盾在积累,整个社会呈现的却是一派繁庶景象。晚年的唐玄宗志得意满,加之有了新欢杨贵妃,“从此君王不早朝”,在位初期励精图治的精神荡然无存。天宝三载玄宗间高力士:“联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联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已明显表现出消极理政的意愿,“以天下事付林甫”,可见他对李林甫的信任。《唐语林》曾谈到玄宗已察觉到李林甫..妒贤嫉能”,裴士淹反问:“陛下既知,何故久任之?”玄宗锹然不乐,没有回答。其实玄宗任人唯忠,加之李林甫有才,正是玄宗委政之最佳人选。
李林甫为巩固地位,暴力清洗政敌,从天宝元年至天宝六载短短六年时间内,李林甫所排挤陷害的大臣就有兵部侍郎卢绚、绛州刺史严挺之、户部尚书裴宽、刑部尚书裴敦复、江淮租庸转运使韦坚、陇右及河西节度使皇甫准明、左相李适之、邺郡太守王据、陇右及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皇甫惟明的继任者)、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杨慎矜等。最终,玄宗视线内已无像李林甫那样既有才能又绝对忠心的人可用,李林甫专权更成定局。
骠骑大将军高力士
高力士之所以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是因为他和唐玄宗的政治生命相伴始终。玄宗在位44年,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再加上玄宗又是唐朝由极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上的皇帝,所以这一时期的历史内容特别丰富,也特别引人注意。始终紧随玄宗的高力士,也就成了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人物。
高力士原名冯元一。圣历元年((698,岭南讨击使李千里将高力士进献宫中。这时他还不满十岁。初入宫,颇受武则天喜爱。武则天令一宫女抚育,又使其受教于翰林院。由于高力士勤于学习,“学业日就,文武不坠,必也射乎。五善即闲,百发皆中,因是有力士之称”。既有“力士”之称,又奉命为宦官高延福养子,于是他就被称为高力士了。由于这是奉武则天之命所为,故被认为是“则天圣后赐姓高改名力士”。从此,冯元一就被改称为高力士了。
由于武则天给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所以高力士逐步成了文武兼备的有用之才。他不仅可以下传诏令、上呈四方奏请,使玄宗感到“力士当上,我寝乃安”,而且也显示出他的武艺超人。例如,有一次随玄宗外出,碰见“有二鹏食鹿,上命取之,射声之徒,相顾不进。公(高力士)以一箭受命,双禽已飞,控弦而满月忽开,饮羽而片云徐下。壮六军而增气,呼万岁以动天”“呼万岁以动天”,实际上是众人为高力士的武功喝彩。
正因为高力士文武兼备,所以玄宗始终把他视为须臾不可离开的人物。玄宗登上皇帝的宝座,就是得到了高力士的支持。
《高力士神道碑》载:“及孝和弃群臣,韦氏窥大宝,不利王室,已祸梯。玄宗赫然提剑而起,公实勇进,口龙上天。扶皇运之中兴,佐大人之利见。自是之后,恩遇特崇,公卿宰臣,因以决事。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诀,谏而不犯。”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孝和皇帝就是中宗。中宗被其皇后韦氏毒杀以后,韦氏想走武则天的老路,自称皇帝。睿宗子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武则天女)杀韦后,使睿宗再次为帝。睿宗让位于隆基,隆基即位,就是玄宗。所谓“玄宗赫然提剑而起,公实勇进”,就是说高力士在这一政治事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睿宗让位于玄宗,太平公主极力反对。高力士又帮助玄宗消灭了太平公主的势力,杀了太平公主的心腹宰相萧至忠、岑羲,迫使太平公主自尽于家中。于是玄宗在奖励功臣时,也“以高力士为右监门将军,知内侍省事”。本来,玄宗在为藩王时,“力士倾心奉之,及为太子,奏为内给事,至是以诛萧、岑功赏之”。由此看来,在玄宗取得帝位的过程中,高力士确是有重要贡献的。
宦官本来是皇帝的家奴,地位不高。所以,“太宗定制,内侍省不置三品官,黄衣(下级官员的服色)凛食、守门传命而已”。“宦官七品以上至千余人,中宗时,情况有所改然衣排者(五品以)尚寡,玄宗时,宦官增加到三千余人,“除三品将军者浸多,衣绊、紫(三品以上者)至千余人,宦官之盛自此始”。高力士就是品级最高的宦官,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所以《长安十二时辰》中称呼郭利仕为郭将军也就不奇怪了。
高力士虽然显赫一时,令人瞩目,“中外畏之,太子亦呼之为兄,诸王公呼之为翁,驹马辈直谓之爷。自李林甫、安禄山辈皆因之以取将相”。但是,他“性和谨少过,善观时俯仰,不敢骄横,故天子终亲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恶也”。这就是说,他还保持着一个传统宦官的本色,不像李辅国以后的宦官那样,架空皇帝,专权跋雇,甚至随意废立皇帝。李辅国竟敢狂妄地对代宗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显然,宦官与皇帝的位置颠倒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