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所着《鬼谷子》,是一部颇有争议的书,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而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鬼谷子》这本书本身也充满神秘感,很多学者认为此书其实是一本伪书,并非鬼谷子所着,那么这是真的吗?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据《战国策》记载,苏秦与张仪是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
关于《鬼谷子》一书,在汉代的图书总目--《汉书·艺文志》中并没有着录,一直到隋唐以后方始见着录。《隋书·经籍志》纵横家类录有:《鬼谷子》三卷(皇甫谧注);《鬼谷子》三卷(乐一注)。《旧唐书·经籍志》载:《鬼谷子》二卷(苏秦撰);又三卷(乐一注);又三卷(尹知章注)。《新唐书·艺文志》载:《鬼谷子》二卷(苏秦撰);乐一注《鬼谷子》三卷;尹知章注《鬼谷子》三卷。
认为《鬼谷子》是伪书的主要理由是:《鬼谷子》一书始着录于《隋书》,并称为周代鬼谷先生撰,给人以“后出”之感。清代的姚际恒在《古今伪书考》中断定:《鬼谷子》是出于六朝时某好事者之手,是一部托古伪作。
这一说法的根据也是不充分的。因为《鬼谷子》虽不见于《汉书》,但在西汉刘向所编的《说苑》中曾出现“鬼谷子曰”的说法。《史记》也提到张仪、苏秦曾就学于鬼谷先生。此外汉代的扬雄、王充也提到过鬼谷子与苏秦、张仪的师生关系。
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的创始人的学说多由其弟子记述整理而成。既然如此,那么对《隋书》中出现“周鬼谷先生”的着述就不应感到突然了。《汉书》未着录自会有其他原因。这原因可能是由于纵横之术多属“阴谋”,其书也多为秘书,故很少传世。马王堆出土帛书中的纵横家书不见传本,也可为之佐证。高似孙说:阴谋诡秘的《金匮》、《韬略》都不可得知,鬼谷尽得而泄之,其亦为一代之雄乎?阮元在为《鬼谷子》作跋时也说《鬼谷子》是纵横家独存之子书。因此,只因正史着录较晚而断其为伪书未免过于武断。
关于《鬼谷子》一书的作者,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是说周鬼谷子撰。认为鬼谷先生是作者的主要根据是《隋书》的着录。但是由于《汉书》未着录,再加上鬼谷先生身世不详,使这一说法显得根据不足。一是说战国时苏秦撰。认为苏秦是作者的主要根据是《史记正义》中引乐一注《鬼谷子》的话:“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
这一说法的主要代表是宋代的王应麟,他在《玉海》中又引《战国策》说:“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期年揣摩成。”而《鬼谷子》中有《揣》篇和《摩》篇。以此,王应麟断言《鬼谷子》“乃苏秦书”。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隋志有苏秦三十一篇,张仪十篇,东汉人荟萃二书之言以为此,而托于鬼谷,若子虚亡有之属。”还有人提出:“《汉书·艺文志》着录《苏子》三十一篇,而其中不录《鬼谷子》”;由此“可推现行本《鬼谷子》是《苏子》三十一篇中的一部分”,并认为“这几乎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定论。”
上面这种说法在当时是有道理的,但是当马王堆帛书出土之后,这种说法就很难成立了。帛书的内容证明了苏代和张仪都是年长于苏秦的纵横家。苏代和张仪的游说活动要比苏秦早二三十年。也就是说在苏秦成名以前或其着述《苏子》以前社会上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游说辞。可以推定在张仪、苏代从事游说活动的年代已经有了初步的《鬼谷子》一类的着作。苏秦是纵横家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百家学说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纵横家的学说也一定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苏秦之前《鬼谷子》的主要内容已经形成并为纵横家们所遵循和发展。从马王堆出土的纵横家书来看,其中的苏秦书更像《苏子》的一部分内容,其风格与《鬼谷子》是有差别的。
综合分析历史记载和新发现的史料,我们似可以推论:《鬼谷子》一书奠基于战国时某隐士,经苏代、张仪一类纵横家的丰富充实,成熟于苏秦时代。因是秘书,世虽有所闻,但很少有人能见全书。至陶弘景、乐一时方传于世,故《汉书》未着录而《隋书》着录。